下载排行
中美家庭教育比较
lizza Pin;黄磊;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关系着一个人的一生,现在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很关键的起点。由于中美两国社会制度,文化背景,教育目的等方面的不同,也给家庭教育孩子的观念带来不同。世界各国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教育工程中,都很重视家庭教育这一环节。虽然家庭教育在我国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的极大关注,但是时至今日,我国不少家庭的教育仍存在着误区。本文首先从介绍家庭教育的定义入手,然后指出中国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接着对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的相关方面(主要是家教内容,家教目的和家教方法)进行比较,这里所说的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家庭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都得根据目的去选择。根据这些因素的比较,分析形成两国家庭教育差异的原因。最后根据对比中美两国的家庭教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出几点适合中国的家庭教育方法。
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研究七十年
段渝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巴蜀地区是中国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是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从 2 0世纪 30年代至今 ,学术界对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的研究已有 70年了。 70年间尤其是近 2 0年来 ,由于考古新发现的不断推动 ,使学术界对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的研究不断取得重要进展 ,这些成果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族属、地域和迁徙 ,政治、经济和社会形态 ,文明起源与形成 ,文化交流与传播 ,巴蜀文字和符号 ,宗教 ,艺术 ,科技等等。同时 ,在若干问题上还存在着相当的分歧。本文从学术史的视角 ,对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研究的学术背景、内涵、主要成果与分歧予以了分析论述 ,并对其未来走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嘻哈文化的本土化及其启示
陈敏;嘻哈文化发源于美国,在我国的本土化进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其文化元素也在本土化过程中调整、改造、创新,成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地青年文化。以嘻哈音乐为例,使用的语言从英语转变为普通话、汉语方言、混合语,描述的内容从底层青年的社会生活扩展到本地文化、社会问题、青年教育问题。嘻哈文化在我国的本土化过程说明全球性青年文化的发展是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双向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青年文化的全球化构建呈现出本地实践性、多元互动性和矛盾发展的特点。
从“三从四德”到“惧内”——社会性别视角下的中国女性地位
孟骞;张联社;在中国传统社会,女性的地位相比男性而言是处于次要位置,到现代社会,女性地位逐渐上升。本文基于社会性别理论,从性别差异、性别分工、性别规范、性别身份和性别角色的维度出发,分析中国女性在"三从四德"和"惧内现象"背景下其地位的差异,并指出造成这种差异的成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研究述论
张春丽;李星明;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发现学界关于该概念诸多方面的认识至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不统一。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缘起、界定、内涵、外延等领域进行详细的述论,并对研究中尚存的问题进行剖析,可以对今后研究具有积极作用。
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三个维度
王资博;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专门就文化自信作出了深刻阐述,这也是党的重要文献首提"四个自信"。藉此多维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思想,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学理价值和现实价值。从理论之维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思想促成了中国文化学的新飞跃;从实践之维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思想是文化领域治国理政新结晶;从方法论意义之维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思想彰显了科学性新高度。
长恨绵绵,为情所困——论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晏家春;《长恨歌》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点明了全诗的主题。诗人反传统地将杨贵妃的形象正面化,扬弃百姓对唐明皇的理想化,描述了一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白居易在创作中服从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诗人的个性思想,体现了诗人追求功利的淡化与艺术的深化。惟其绵绵"长恨"的亘古主题和对真情的向往与追求,使此诗获得了永恒的魅力。
制度创新与中国现代化——从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
谢放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制度创新的尝试。清末新政既是戊戌变法的扩大和深化 ,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辛亥革命的兴起和结局。辛亥革命确立共和制度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五四新文化运动则是制度创新在文化层面的深化。从戊戌到辛亥的现代化历程凸现出改革孕育革命 ,革命深化改革的趋向 ,而制度创新的历史任务并未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