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长恨歌》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点明了全诗的主题。诗人反传统地将杨贵妃的形象正面化,扬弃百姓对唐明皇的理想化,描述了一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白居易在创作中服从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诗人的个性思想,体现了诗人追求功利的淡化与艺术的深化。惟其绵绵"长恨"的亘古主题和对真情的向往与追求,使此诗获得了永恒的魅力。
4,598 | 8 | 127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1]王昕.“一篇长恨有风情”之“风情”涵义再讨论——兼谈《长恨歌》的主题[J].柳州师专学报,2008, (2) .
[2]张中宇.《长恨歌》感伤说辨证[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4,(4) .
[3]张中宇.“一篇长恨有风情”考辨——兼及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J].北京大学学报,2002,(2) .
[4]张强,李建香.新时期《长恨歌》主题研究述评[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3).
[5]胡可先,文艳蓉.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J].东南大学学报,2008,(2).
[6]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结构研究述论[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5).
[7]卞孝萱,刘维治.从“千花百草无颜色”到“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新释之一[J].东北师 大学报,1983,(2) .
[8]张玉发,试谈《长恨歌》的主题思想[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1996,(3).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I207.22
引用信息:
[1]晏家春.长恨绵绵,为情所困——论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J].中华文化论坛,2009,No.61(01):82-85.
基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