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巴蜀地区是中国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是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从 2 0世纪 30年代至今 ,学术界对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的研究已有 70年了。 70年间尤其是近 2 0年来 ,由于考古新发现的不断推动 ,使学术界对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的研究不断取得重要进展 ,这些成果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族属、地域和迁徙 ,政治、经济和社会形态 ,文明起源与形成 ,文化交流与传播 ,巴蜀文字和符号 ,宗教 ,艺术 ,科技等等。同时 ,在若干问题上还存在着相当的分歧。本文从学术史的视角 ,对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研究的学术背景、内涵、主要成果与分歧予以了分析论述 ,并对其未来走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7,674 | 56 | 428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1〕〔108〕〔241〕段渝.巴蜀是华夏文化又一个起源地〔N〕.社会科学报,1989-10-19.
〔2〕〔251〕李学勤.略论巴蜀考古新发现及其学术地位〔J〕.中华文化论坛,2002,(3).
〔3〕商承祚.成都白马寺出土铜器辨〔J〕.说文月刊,3卷7期,1942.
〔4〕〔13〕郑德坤.四川古代文化史〔M〕.华西大学博物馆,1946.此书未列巴蜀文化.
〔5〕吴致华.古巴蜀考略〔J〕.史学杂志,1930,(2).朱逖先.古蜀国为蚕国说〔J〕.时事新报·学灯,第14期,1939.孙次舟.古蜀国的起源〔J〕.星期评论,1941,(22)、(23).缪凤林.漫谈巴蜀文化〔J〕.说文月刊,3卷7期,1942.
〔6〕顾颉刚.古代巴蜀与中原的关系说及其批判〔J〕.中国文化研究汇刊,1941年9月1卷.
〔7〕唐兰.天壤阁甲骨文存考释〔M〕.北平辅江大学,54.
〔8〕陈梦家.商代地理小记〔J〕.禹贡半月刊,1937,(6)、(7)合刊.
〔9〕郭沫若:卜辞通纂〔M〕.119.
〔10〕胡厚宣.卜辞中所见之殷代农业〔A〕.甲骨学商史论丛〔C〕.第二集.
〔11〕童书业.古巴国辨〔J〕.文史杂志,1943,(2).
〔12〕徐中舒.殷周之际史迹之检讨〔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7本2分,1936.
〔14〕郑德坤.巴蜀始末〔J〕.学思,第2卷.巴蜀的交通与实业〔J〕.学思,第3卷.1943.林名均.广汉古代遗物之发现及其发掘〔J〕.说文月刊,3卷7期,1942.
15〕徐中舒.巴蜀文化初论〔J〕.四川大学学报,1959,(2).
〔16〕〔17〕蒙文通.巴蜀史的问题〔J〕.四川大学学报,1959,(4).〔
18〕缪钺.《巴蜀文化初论》商榷〔J〕.四川大学学报,1959,(4).
〔19〕徐中舒.巴蜀文化续论〔J〕.四川大学学报,1960,(1).
〔20〕〔91〕童恩正.古代的巴蜀〔M〕.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21〕〔132〕冯汉骥.西南古奴隶王国〔J〕.历史知识,1980,(2).
〔22〕赵殿增.巴蜀原始文化的研究〔A〕.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C〕.文物出版社,1985.
〔23〕〔190〕李复华,王家.巴蜀文化的分期和内涵试说〔A〕.巴蜀历史·民族·考古·文化〔C〕.巴蜀书社,1991.
〔24〕林向.周原卜辞中的“蜀”———兼论早期蜀文化与岷江上游石棺葬的族属之二〔J〕.考古与文物,1985,(6).林向.三星堆遗址与殷商的西土———兼释殷墟卜辞中的“蜀”的地理位置〔J〕.四川文物,1989.三星堆遗址研究专辑.宋治民.早期蜀文化分期的再探讨〔J〕.考古,1990,(5).
〔25〕〔134〕〔172〕林向.三星堆遗址与殷商的西土———兼释殷墟卜辞中的“蜀”的地理位置〔J〕.四川文物,1989.三星堆遗址研究专辑.
〔26〕〔248〕林向.论古蜀文化区———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A〕.三星堆与巴蜀文化〔C〕.巴蜀书社,19931-10.
〔27〕〔249〕段渝.古蜀文化区〔A〕.三星堆文明的空间分布〔A〕.三星堆文明的延伸分级〔A〕.三星堆文化〔C〕.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9-12,579-605,606-618.
〔28〕段渝.论早期巴文化———长江三峡的古蜀文化因素与“早期巴文化”〔A〕.巴渝文化第3辑〔C〕.重庆出版社,1994.185-194.
〔29〕段渝.巴文化与巴楚文化简说〔A〕.楚俗研究第3集〔C〕.湖北美术出版社,1999.
〔30〕段渝.巴蜀古代文明的时空框架〔J〕.文史杂志,2000,(6).
〔31〕袁庭栋.巴蜀文化〔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32〕谭洛非.关于开展巴蜀文化研究的建议〔J〕.社会科学研究,1991,(5).
〔33〕谭继和.巴蜀文化研究综议〔A〕.巴蜀文化论集〔C〕.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109-124.
〔34〕四川省博物馆.四川古代船棺葬〔R〕.文物出版社,1960.
〔35〕四川省文管会.成都羊子山土台遗址清理报告〔R〕.考古学报,1957,(4).
〔36〕林向.羊子山建筑遗址新考〔J〕.四川文物,1988,(5).
〔37〕王家,江甸潮.四川新繁、广汉古遗址调查记〔J〕.考古通讯,1958,(8).四川省博物馆.四川新繁水观音遗址试掘简报〔R〕.考古,1959,(8).
〔38〕王家.记四川彭县竹瓦街出土的铜器〔J〕.文物,1961,(11).四川省博物馆等.四川彭县西周铜器窖藏〔J〕.考古,1981,(6).
〔39〕徐中舒.四川彭县阳镇出土的殷代二觯〔J〕.文物,1962,(6).
〔40〕四川省博物馆.成都百花潭中学十号墓发掘记〔J〕.文物,1976,(3).
〔41〕杜恒.试论百花潭嵌销图象铜壶〔J〕.文物,1976,(3).
〔42〕四川省博物馆等.四川涪陵地区小田溪战国土坑墓清理简报〔R〕.文物,1974,(5).
〔43〕徐中舒.四川涪陵小田溪出土的虎纽钅享于〔J〕.文物,1974,(5).
〔44〕段渝.涪陵小田溪巴王墓新证〔A〕.巴蜀历史、民族、考古、文化〔C〕.巴蜀书社,1991.269-283.
〔45〕邓少琴.四川涪陵新出土的错金编钟〔J〕.文物,1974,(12).
〔46〕〔56〕〔90〕〔144〕徐中舒,唐嘉弘.古代楚蜀的关系〔J〕.文物,1981,(6).
〔47〕王家等.涪陵出土巴文物与川东巴国〔J〕.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5辑,四川地方史研究专辑,1980.
〔48〕于豪亮.四川涪陵的秦始皇二十六年铜戈〔J〕.考古,1976,(1).
〔49〕段渝,谭晓钟.涪陵小田溪战国墓及所见之巴楚秦关系诸问题〔J〕.四川文物,1991,(2).
〔50〕李复华.四川郫县红光公社出土战国铜器〔J〕.文物,1976,(10).童恩正,龚延万.从四川两件铜戈上的铭文看秦灭巴蜀后统一文字的进步措施〔J〕.文物,1976,(7).刘瑛.巴蜀兵器及其纹饰符号〔J〕.文物资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K871
引用信息:
[1]段渝.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研究七十年[J].中华文化论坛,2003(03):.
基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