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
龙安村各族移民分工合作共同建设坝子社会及族际通婚表现出从接触到认可乃至互嵌的族际关系发展过程,形成民族互嵌型的社会结构。日常生活中,各民族在民间信仰多样性的基础上保持着以敬天法祖为核心的中华传统信仰,家家户户都传承着孝道、友爱、互助等良好家风。同时,各族群众自觉维护边境家乡的责任和使命担当,呈现出浓厚的家国情怀,共享的价值和共通的感情增强了民族互嵌的心理意识。在龙安村的具体场域中,民族互嵌不仅是各民族聚居在同一空间,而且是生活相近、文化相美以及思想相和。龙安村边境民族互嵌交融的个案表明,民族互嵌型社会是在民族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相互交往合作而形成的社会有机团结,建构民族互嵌型社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合理性的社会结构,培育互嵌型心理意识则是合法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989 | 5 | 476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1)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7页。
(2)黄凡,段成荣:《人口流动与民族空间互嵌格局的发展演化——基于第三至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西北民族研究》2022年第6期。
(3)《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人民日报》2014年5月27日。
(4)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社,2019年9月27日。
(5)习近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1年8月29日。
(6)严庆:《“互嵌”的机理与路径》,《民族论坛》2015年第11期。
(7)(8)郝亚明:《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现实背景、理论内涵及实践路径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1)青觉、徐欣顺:《新时代边疆稳定发展的情感政治学研究——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路径分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9年第1期。
(2)雷振扬、张俊:《铸牢边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1期。
(3)罗惠翾:《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几个关键问题》,《西北民族研究》2020年第5期。
(4)龙安村数据资料来源于龙安村委会。
(1)赵敏、廖迪生主编:《云贵高原的坝子社会: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西南边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页。
(2)访谈人:龚X,男,景颇族,57岁,龙安村人,其父为第一任村长。访谈时间:2021年2月28日。
(3)陇川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陇川县志(1978-2005)》,方志出版社,2018年,第151页。
(4)踩寨子意为寻找合适的地方以定居。
(5)访谈人:邵XX,男,汉族,82岁,龙安村人;许XX,男,汉族,78岁,龙安村人。访谈时间:2021年2月6日。
(1)访谈人:许XX,男,汉族,78岁,龙安村人,访谈时间:2021年2月6日。
(2)访谈人:邵XX,男,汉族,82岁,龙安村人,访谈时间:2021年2月6日。
(3)访谈人:孔XX,男,景颇族,62岁,龙安村人,访谈时间:2021年2月8日。
(1)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61-224页。
(2)访谈人:孔XX,男,景颇族,65岁,龙安村人,访谈时间:2021年2月5日。
(1)访谈人:埃X,女,缅族,36岁。访谈时间:2021年2月3日。
(2)Simpson, G. E. and J. M. Yinger:Racial and Cultural Minorities:An Analysis of Prejudice and Discrimination(Fifth edition), New York:Plenum press. 1985, pp. 296.
(1)朱炳祥:《民族宗教文化的现代化——以三个少数民族村庄神龛变迁为例》,《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
(2)访谈人:春花,女,白族,35岁。访谈时间:2021年2月2日。
(1)访谈人:雍XX,男,50岁,景颇族,龙安村人。访谈时间:2021年2月5日。
(1)访谈人:孔XX,男,景颇族,龙安村人,65岁。访谈时间:2021年2月8日。
(1)青觉、吴鹏:《边疆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探索:基于整体性系统论的分析框架》,《西北民族研究》2020年第3期。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D633
引用信息:
[1]蒋潞杨,黄彩文.边境地区民族互嵌型社会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云南陇川县龙安村的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23,No.182(06):4-14+186.
基金信息: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南边境地区边民回流问题及其治理研究”(项目编号:20BMZ100);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云南边屯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22CX05); 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留金选[2021] 70)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