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2023 06 No.182 15-26+186
论两《唐书》书写云南事及其“云南认识”之异同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邮箱(Email):
DOI:
中文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摘要(Abstract):

新、旧《唐书》记载云南地区史事,分别集中于《南蛮传》与《南蛮西南蛮传》。由于唐至北宋中期地缘政治与学术风气的变迁以及二书史源的差异,两部《唐书》对南诏及云南地区各部族的认识有所区别,即在认同云南作为王朝国家“天下”秩序之一员的前提下,产生了差异。《旧唐书》将云南地区视为王朝国家藩属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强调中原与云南的物质文化交流;《新唐书》将云南视作可与中原政权逐鹿天下的地方割据势力,并重视战争史的记载,呈现殊途同归的历史思想发展趋势。从史学发展的角度来看,两部《唐书》“云南认识”的差异,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史学发展的阶段性表达。同时,作为中国古代云南地区史学发展的一部分,它们的精神内核又具有趋同性。

关键词(KeyWords): 两《唐书》;云南;历史书写;“多元一体”
参考文献

(1)参见王忠:《新唐书南诏传笺证》,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方国瑜主编,徐文德、木芹纂录校订:《云南史料丛刊》(第一卷),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王文光、陈燕:《〈新唐书〉的“四夷传”与唐代的民族史志研究》,《学术探索》2014年第1期;汪受宽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北京:华夏出版社,2020年。

(1)此处所说的“历史思想”即“指人们对客观历史运动的认识”,包括对古今关系的认识、“历史鉴戒思想”“多民族同源共祖思想”等多个方面;“史学思想”则包括史才、史学、史识、史学功用等方面。参见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1页、第42页。

(2)吐蕃曾形容南诏“常为两头蛮挟唐为轻重”,意在指出南诏常根据现实利弊关系而左右于吐蕃与唐廷之间。参见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二《南蛮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277页。

(3)刘昫等:《旧唐书》卷二八《音乐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053页。

(4)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礼乐志十二》,第480页。

(5)关于《南诏奉圣乐》的作者,《唐会要》及今人左汉林认为是异牟寻,吕洪静以为是韦皋,而崔明德则认为异牟寻与韦皋皆是作者,且二者承担了不同工作。笔者比较认同崔明德意见,这也能更好的说明两《唐书》对此事书写的差异,应都是基于客观历史事实。参见王溥:《唐会要》卷三三《南蛮诸国乐》,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620页;左汉林:《唐代“四夷”、“边将”献乐考述》,《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吕洪静:《〈南诏奉圣乐〉表征及所承载的音乐文化》,《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崔明德:《南诏民族关系思想初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2期。

(6)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九七《南蛮西南蛮传》,第5286页。

(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二《南蛮下》,第6308页。

(2)方冬从南诏对唐刻意隐瞒“僭号”的行为出发,认为“(唐廷)朝贡秩序的运行,有藩属政权主动参与的一面”。从这个角度来看,《旧唐书》对唐、南诏、骠国三者朝贡互动行为的叙述要更加合理。参见方冬:《唐朝藩属政权的“华夏时间”——以南诏、渤海年号改元为线索》,《历史研究》2023年第1期。

(3)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三《德宗本纪下》,第378-379页。

(4)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九六《吐蕃下》,第5258页;卷一九七《南蛮西南蛮传》,第5283页。

(5)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二《南蛮上》,第6274-6275页。

(6)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八四《杨收传》,第5394页。

(7)王文光:《“大一统”中国发展史与中国边疆民族发展的“多元一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5年第4期。

(1)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九七《南蛮西南蛮传》,第5280-5283页。

(2)方国瑜认为:“考《南诏录》凡三卷,上卷记山川风土,余二卷纪行程及出使事,疑《南诏传》所载南诏风土制度之四段,即录自徐云虔书,为其在南诏访问所得者。”参见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第一册),第72页;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二《南蛮上》,第6267-6268页;樊绰撰,向达校注:《蛮书校注》卷九《南蛮条教第九》,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第221-222页。

(3)孙红梅:《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元代“中国”认同》,《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

(4)李大龙:《政权与族群:中国边疆学基础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75-180页。

(5)费孝通曾通过中国各民族的起源、分布与迁移,揭示出中国的统一是一个逐渐扩大、巩固的过程,即从各民族的局部统一到较大地区的多民族统一,最后达到全国统一。参见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26页。

(1)参见樊绰著,赵吕甫校释:《云南志校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66页。

(2)(3)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九七《南蛮西南蛮传》,第5274页,第5276页。

(4)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二《南蛮下》,第6319页。

(1)如上文所引,《旧唐书》称:“其首领谢龙羽,大业末据其地,胜兵数万人。”《新唐书》则记载:“首领亦姓谢氏,至龙羽有兵三万”。

(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二《南蛮下》,第6320页。

(3)刘昫等:《旧唐书》卷一〇《肃宗本纪》,第248页。

(4)陈乐保:《唐代剑南羌蛮子弟与西南边疆经略——兼论羌蛮子弟与城傍子弟之异同》,《中国史研究》2023年第2期。

(5)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六《肃宗本纪》,第158页。

(6)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九七《南蛮西南蛮传》,第5274页。《新唐书》的记载亦大致相同,参见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二《南蛮下》,第6320页。

(1)(2)汪高鑫、郭倩:《二十四史民族史撰述与中国多民族国家历史的构建》,《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3)李大龙:《东亚“天下”传统政治格局的形成及演变趋势——以政权建构与族群聚合为中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5年第2期。

(4)司马迁:《史记》卷一一六《西南夷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2996页。

(5)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九七《南蛮西南蛮传》,5269-5286页。

(1)《旧唐书》作者在编纂、连缀史料时,也有不足之处,给人留下了逻辑不明、书写混乱的印象。据方国瑜考证,《旧唐书》作者是见过韦皋《开复西南夷事状》等唐代著述以及唐代“史馆旧文”的。因此,他对西南地区族群应较为了解。而之所以出现这种书写混乱的现象,应与《旧唐书》“了草塞责,官书气息异常严重”有关。参见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一卷),第370页。

(2)夷卒是来自于南诏治下各部族的军队。参见李昆声、祁庆富:《南诏史话》,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82页;段玉明:《大理国军事制度考略》,《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3)(5)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二《南蛮上》,第6268页,第6271页。

(4)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二《南蛮中》,第6283页。

(6)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九七《南蛮西南蛮传》,第5286页。

(1)樊绰撰,向达校注:《蛮书校注》卷一〇《南蛮疆界接连诸蕃夷国名第十》,第267页。

(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二《南蛮中》,第6295页。

(3)原指“先商”首领王亥在一个叫有易的部落淫乱,后被有易族人杀死,牛群也被夺走。《易经》将此事录入卦爻辞之中,称为“丧牛于易,凶”。参见王弼注,孔颖达疏,卢光明、李申整理,吕绍纲审定:《周易正义》卷六,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71页;方诗铭、王修龄撰:《古本竹书纪年辑证·夏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2页;李硕:《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94页。

(4)方铁:《论中国古代的治边方略》,《思想战线》2017年第1期。

(1)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6年,第197页。

(2)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八〇《晋书六》,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063页。

(3)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第529页。

(4)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宋太祖开宝九年,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382页。

(5)黄纯艳:《宋朝对境外诸国和政权的册封制度》,《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6)黄纯艳:《朝贡体系与宋朝国家安全》,《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第2期。

(7)李东红:《南天佛国——南诏大理佛教历史与文化》,北京:中华书局,2023年,第102页。

(8)温春来:《从“异域”到“旧疆”:宋至清贵州西北部地区的制度、开发与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34页。

(9)脱脱等:《宋史》卷四八八《外国四》,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073页。

(1)赵莹:《论修唐史奏》,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八五四《赵莹》,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963页。

(2)(3)李凯、陶晓姗:《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第四卷(五代两宋时期),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27-30页,第30页。

(4)苏辙:《欧阳文忠公神道碑》,中华书局编辑部:《四部备要》(第7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864页。

(5)曾公亮:《进唐书表》,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末,第6471-6472页。

(6)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一卷),第350页,第362页。

(1)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卷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64页。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D691;K242;K29

引用信息:

[1]高迎翀.论两《唐书》书写云南事及其“云南认识”之异同[J].中华文化论坛,2023,No.182(06):15-26+186.

基金信息:

检 索 高级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