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2024 04 No.186 15-21
以文学文化研究通达历史——陈建华教授学术访谈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邮箱(Email):
DOI:
中文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古籍所;四川大学;

摘要(Abstract):

<正>陈建华教授长期从事文学与文化研究,关注晚清民国时期的文学与文化转型,以现代性视角解读文学文化的古今演变,涉猎面广泛。他将自己的研究方向概括为“文学文化研究”,其研究既有跨界的一面——关注市民文化与媒介研究,又体现出明确的文学本位立场,始终立足于文学文本的解读与情感结构的剖析,达到“文史互证”与“文学本位”的结合。“文学文化研究”在延续古代“文史不分家”学术传统的同时,接轨学术前沿,吸纳“视觉转向”、图像学等新兴理论,打通经典文学与通俗文学的界限,提供对文学的“经典”问题与“文学性”问题的新思考,拓展文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以文学研究表达历史关怀,探索“文史结合”的新方向。

关键词(KeyWords):
参考文献

(1)参见李怡:《文史对话与大文学史观》,花城出版社,2019年。

(2)“因为专业关系,历史的想象与重构倚重于文学文本,如果有什么方向的话,也就是我所谓‘文学文化’的意思,更注重以感知形式与情感结构为主的文化史。”参见陈建华:《古今与跨界——中国文学文化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5页。

(1)参见李怡、范玲:《“文史对话”的文学立场——李怡教授学术访谈》,《中华文化论坛》2024年第1期。

(1)陈建华:《孙中山“革命”话语与东西方政治文化考辨——关于“革命”的历史化与“后设”诠释问题》,《从革命到共和:清末至民国时期文学、电影与文化的转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4页。

(2)[法]米歇尔·福柯:《话语的秩序》,肖涛译,见许宝强、袁伟选编:《语言与翻译的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第3—8页。

(3)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宋伟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叶凯蒂:《上海·爱:名妓、知识分子和娱乐文化(1850—1910)》,杨可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

(2)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宋伟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3)陈建华:《文以载车——民国火车小传》,商务印书馆,2017年。

(1)陈建华:《摩登图释》,浙江大学出版社,2023年。

(2)Christian Henriot et al.(2013). Visualising China, 1845-1965:Life/Still images in Historical Narratives. Leiden; Boston:Brill.

(1)鲁迅:《呐喊》,新潮社,1923年,自序。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I206;K06

引用信息:

[1]陈建华,张一凡.以文学文化研究通达历史——陈建华教授学术访谈[J].中华文化论坛,2024,No.186(04):15-21.

基金信息:

检 索 高级检索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