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大学哲学学院;
《老子》人性论思想可以从三个向度予以关照:“性自然论”从《老子》的“道”论出发,由“道性自然”而论断“人性自然”,呈现了《老子》人性论的理论背景;“性至善论”从《老子》的“德”论入手,由人类社会中价值理想的实现始源于至厚充足之人性的保存,来论断人性至善,凸显了人性的内涵特质;“性真论”从《老子》的“真”概念着眼,由人为之失和人文之伪来反衬人性之真,指明了复性工夫的修养路径。《老子》的这三种人性论诠释并不是互相矛盾、彼此割裂的。性自然论、性至善论、性真论三种观点的价值,在于各自关注到《老子》在人性思考上的不同向度,仅仅停留在某个向度中去理解《老子》人性论是片面的,是故务必将三者合辙并观,方能领会《老子》人性论的整全内涵。
539 | 0 | 224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1)郑开:“《老子》中虽然没有‘性’字,却不乏相当于后来的‘性’的概念,例如《老子》中的‘德’与‘命’,还有比较具象的‘朴’‘素’‘赤子’‘婴儿’等,都是‘性’的概念的来源,相当于‘性’。”郑开:《道家形而上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229页。
(1)王博:《道家形而上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第79页。
(2)河上公章句:《老子》,中华书局,2018年,第31页。
(3)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华书局,2016年,第64页。
(4)陈鼓应:《道家的人文精神》,中华书局,2021年,第144-145页。
(5)陈鼓应:《中国哲学创始者:老子新论》,中华书局,2015年,第151页。
(6)牟宗三:《才性与玄理》,吉林出版集团,2015年,第233页。
(7)郭齐勇:《中国哲学通史·先秦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19页。
(1)(6)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76页,第90页。
(2)赖锡三:《论先秦道家的自然观--重建老庄为一门具体、活力、差异的物化美学》,杨儒宾:《自然概念史论》,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4年,第125-135页。
(3)王中江:《道与事物的自然:老子“道法自然”实义考论》,《哲学研究》2010年第8期。
(4)曹峰:《从因循万物之性到道性自然--“自然”成为哲学范畴的演变历程》,《人文杂志》2019年第8期。
(5)萧振声:《老子之人性论与无名思想》,(台北)万卷楼图书公司,2018年,第65页。
(7)陈大明:《老子与道德经》,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年,第119页。
(8)詹石窗:《道德经通解》,宗教文化出版社,2017年,第64页。
(1)郑开:《德礼之间: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378页。
(2)郭沂:《从“欲”到“德”--中国人性论的起源与早期发展》,《齐鲁学刊》2005年第2期。
(1)《说文》:“朴,木素也。”段玉裁注:“素犹质也。以木为质,未彫饰。”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2013年,第254页。
(1)陈静:《自由与秩序的困惑:〈淮南子〉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54页。
(1)学界或据郭店简本,谓经文原无此二句,然亦有学者认为郭店简本当脱此文。统观诸说,皆难有确证。今据帛书本、北大汉简本、王弼本等均有此二句,郭店简本所提供的毕竟是孤证,故仍存之。
(2)王弼本作“绝仁弃义”,郭店简本作“绝伪弃诈”。许抗生:“《尚书·太甲下》‘弗虑胡获,弗为胡成’,虑指思考、谋划,为指人为,伪亦是指人为。老子主张无知、无为,所以提出‘绝伪弃虑’的思想”。许抗生:《道家思想与现代文明》,中华书局,2015年,第39页。
(3)王弼本、帛书本作“民复孝慈”,郭店简本作“民复季子”,此据郭店简本改正。
(4)庞朴:《三生万物:庞朴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70-371页。
(5)裘锡圭:《老子今研》,中西书局,2021年,第61页。
(6)廖名春:《郭店楚简老子校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3页。
(7)河上公章句:《老子》,第20页。
(8)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36页。
(9)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九州出版社,2021年,第298-299页。
(1)冯达文:《中国古典哲学略述》,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7页。
(2)詹石窗:《道德经通解》,第29页。
(3)叶海烟:《道家伦理学:理论与实践》,(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16年,第13页。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B223.1;B82-061
引用信息:
[1]李尚阳,丁常春.自然、至善和本真:《老子》人性论的三个向度[J].中华文化论坛,2024,No.184(02):23-31.
基金信息: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四川全真道研究”(项目编号:17BZJ037); 四川警察思想政治研究中心重点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公安院校警察职业精神培育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CJS23A0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