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论坛

传世珍宝鉴赏

  • 金编钟

    <正>时代:清材料:金类别:金银器规格:高21.2厘米最大直径20.6厘米厚1.2-2.2厘米收藏处: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套金编钟与曾侯乙墓编钟有很大的差别。前者仅有16枚,后者则多达64件。此外,曾侯乙墓编钟形制大小不等,大则音低,小则音高;而金编钟大小相近,音节的变化由钟壁的薄厚调节,薄则音低,厚则音高。

    2015年12期 No.116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4K]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 重构四川抗战文化地理图景

    魏红珊;

    本文在文化地理学视野下全面研究四川抗战文化地理学。在四川文化地理格局上,以重庆、成都这两个文化中心以及若干副中心为文化地理版图的定位取向,探求抗战文化与四川地理间的关系,从地理空间维度阐释四川抗战文化形成的地理生态、区域景观及文化迁流。在地理图景上,完整呈现四川抗战文化地理版图。

    2015年12期 No.116 5-13+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1K]
  • 西部地区抗战遗址存在的问题及保护建议——《中国西部地区抗战遗址调查研究》系列论文之三

    李建平;

    "中国西部地区抗战遗址调查与保护利用研究"课题组在对西部地区10个省市自治区进行田野调查中,发现抗战遗址保护存在不少问题,亟须加强保护;提出了开展全国抗战遗址普查调研工作,全面统计和掌握遗址情况;尽快将意义重要、价值较高的抗战遗址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立即开展对一些损坏严重的抗战遗址做抢救性修复;开展文物保护知识技能培训,帮助基层用科学的保护方法和措施开展文保工作;加强抗日战争胜利伟大成果和重大意义的宣传,使"抗战遗址是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理念深入人心;整合抗战遗址资源,建设抗战文化园区,发展抗战遗址旅游;建立省级抗日战争博物馆或纪念馆;积极引导民间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加盟开发等8条保护建议。

    2015年12期 No.116 14-20+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6K]

长江文化带研究

  • “四自”:从经验到目标——以浙江临安村级文化礼堂建设为重心的调查与思考

    雷家军;

    在新世纪乡村文化建设受到广泛关注并稳步推进的过程中,全国各地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制定了各自的建设目标,尤其是长江文化带更具活力。根据全程参与浙江省临安市村级文化礼堂建设的观察与思考,我们认为,重视挖掘乡村文化历史,促进农民文化自觉;着力展现乡村文化特色,提升农民文化自信;强调独立乡村文化活动,推动农民文化自主;科学制定乡村文化规划,实现农民文化自强这四条根本经验,应该转化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以保证乡村文化建设更好地为农民群众文化发展服务的方向和宗旨,修正某些偏重外在物质形式,偏离乡村文化主体的倾向。

    2015年12期 No.116 21-26+19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9K]
  • 清代鄂西南民族地区城市分布、形态与规模略论

    王肇磊;

    区域城市是指在一定地域内一定数量不同形态、规模的城市,围绕中心城市组合成彼此联系密切的城市群体,其形成和发展是历史动态与静态环境有机结合的过程,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清代是鄂西南民族地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政治、经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沿长江、清江及其支流河谷地带分布的格局,并与微观地貌有机结合演化出不同形态和内部功能结构,进而形成富有民族山区特征的城市规模等级结构。

    2015年12期 No.116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2K]

历史论衡

  • 宣汉罗家坝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特征分析

    王隆毅;戴鸿;王平;安普义;

    本文以罗家坝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为材料,分析其表现出的典型文化特征,并结合周边的考古学资料,比较分析其与川东北、重庆地区、成都平原和陕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面貌的异同,认为罗家坝遗址与重庆地区的哨棚嘴文化一二期、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具有较为密切的交流,与陕南地区的部分遗址具有一定联系,重庆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商周时期的巴文化可能来源于以罗家坝遗址为代表的川东北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2015年12期 No.116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9K]
  • 鹄鹤意象内涵的演变及差异

    徐萍;盖威威;

    古代诗文中,鹄鹤并不相通。鹄鹤相通是二者极其相似的字形、读音、生活习性等众多原因造成的。先秦时期,鹄、鹤各自的意象已有比较模糊的区别。随着时间的发展,鹄、鹤逐渐吸收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中的因素,形成了不同的意象指代——鹄指具有远大的志向之人,积极入世;鹤指隐逸之风和神仙之气,超然世外。

    2015年12期 No.116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7K]
  • 印度河文明与古蜀文明若干问题比较研究

    邹一清;

    印度河文明和古蜀文明都是独立发展的古代文明,在古代欧亚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印度河文明和古蜀文明虽然相距遥远,形成时间各有不同,文明特征也有所差异,但二者具有某些共同特征:都是建立在发达的古代农耕经济基础之上,建有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水利系统,曾有过众多的城市和辉煌的城市文明,与其他文明有着广泛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对印度河文明和古蜀文明进行比较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古代文明内涵的认识。

    2015年12期 No.116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5K]
  • 宋代以“重利趋商”为核心的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及其对宋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冯芸;

    宋代是中国传统社会发展历程中社会风尚习俗发生变革的重要时期,而宋代社会风尚的变迁中最显著也最具历史意义的就是在社会各阶层中形成了一种以"重利趋商"为核心的社会价值观,这一社会价值取向的出现对宋人的社会生活诸如婚姻观念、社会交往、生活理念等方面均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从而使整个宋代社会呈现出了与前代社会截然不同的具有近世社会的新的时代特征。

    2015年12期 No.116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 论梁漱溟创造思想的当代价值

    徐惠;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现代的中国,面对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知识分子们都曾倡导创造观念,纷纷阐发自己的创造思想,推进当时的思想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一代大儒梁漱溟在"生生宇宙观"的基础上提出人生的意义在创造,在于彰显生命的创造本性;人生中不但要有物质生活的富足,而且更要有精神生活的和谐,即创造有广义狭义、成已成物、外面内里等区分;教育的本意就是要把人们养成有本领有能力,帮助人创造;人生第一要务是破除理智化的"分别计较"之执着,才能让人的本心自由创造,人的本性自由发挥。如此而人生自然刚健,情意自然感通,以参赞天地生生之德,这对我们在新常态下,推进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具有宝贵的启示意义。

    2015年12期 No.116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9K]
  • 乡村中国礼治文化与法治文化的现状考查

    李霓;

    由于历史、经济、社会等原因,礼治文化在中国乡村社会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世代相继,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并通过每个个体的行为不断得到强化;反视形成文字的国家法律规则得不到重视。法治文化对于乡村社会是陌生而难懂的知识,乡村社会内部不太可能自发地、演进式地实现从礼治文化向法治文化演变,形成适应新的社会发展的规则和秩序。礼治文化、法治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意味着国家要将法治文化全社会动员的网络向下延伸至每一个乡村,要将建立一种强有力的法治文化共同体的意识驻进在每个人的心中,这个进程将是漫长和充满挑战的。

    2015年12期 No.116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 辛亥革命荣县独立刍议

    彭慧;

    辛亥革命时期,荣县于1911年9月25日宣布独立,建立全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权——荣县军政府,最早脱离清王朝统治,比武昌起义早半个月。荣县独立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多种主客观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它在整个辛亥革命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5年12期 No.116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1K]
  • 交融与共生:中国经典酒文化的国际传播

    王洪渊;程盈莹;

    中国经典酒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积淀和智慧精华,可谓与国学相生,与诗文结伴,与艺术为伍。其精髓体现了人类对文化的共通领悟,表现在明礼重德、和谐康健、仁爱友善和悠远意美等诸多方面。在文化相似性的基础上,以异地文化认同为理据,通过译介与媒介,传播中国经典酒文化,无疑是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可行举措。中国经典酒文化的国际传播,一方面,有助于海外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世界文明的交融与共生;另一方面,有利于海外对中国白酒的认同,促进中国白酒国际营销,繁荣国际经济与贸易。

    2015年12期 No.116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三学”探索

  • 比较哲学视野中的《论语》研究

    史学冬;

    美国汉学家和哲学家安乐哲从比较哲学的角度对《论语》等中国哲学著作进行诠释和翻译,试图从本质上传播中国文化,摒弃西方文化的优越感和文化传播的简化主义。安乐哲在《论语》翻译中所持有的诠释主义观点和异化策略,对向世界介绍中国哲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为中国传统哲学典籍在全球化语境下的英译提供了范本和启发。

    2015年12期 No.116 79-84+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0K]
  • 再论《易经》的符号学还原

    徐瑞;

    《易经》之所以为群经之首,是因其创造了其他典籍所没有的符号信息编码体例,是因其象数符号体系演绎了"天命下贯而为性"的中国哲学特质。本文探讨能否以符号学注《易》作为新视域,以河图、洛书的象、数"指号"切入《易经》体系,深层追索《易》之本经的符号编码体系,再由《易经》之实际符号现象体系,延伸至其潜在符号现象所要表达的易数易理,如此,可开启回归《易》之原点的方便之门。

    2015年12期 No.116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3K]
  • 云屋善住诗论的话语创新与审美内涵

    王益;何清;

    元代僧人云屋善住以禅入诗,在"论诗诗"中对钟嵘、司空图、苏轼、刘勰等文学家的诗学观予以了承接和发扬。在审美意蕴上,善住指出,唐诗"典雅"与宋诗"粗豪"尽管风格迥异,但他们都有韵味,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审美对象上,他提出的"旅情随水远,诗思见山多"、"北山水石增吟兴"、"满目青山总是诗"等均表明作"江山"为诗思之助,能激发诗人的感兴自由。在诗歌的审美标准上,善住提出"眼惊篇什思清新,锦绣心肠语不尘"的主张,很推崇"清新"之作与洗尽铅华、不"染凡尘"之作。

    2015年12期 No.116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3K]
  • 禅宗美学与艺术定义的新发展

    王佳;

    禅宗美学作为中国美学对世界的贡献,集中体现其将日常生活审美化,从超越语言局限、打破二元对立、延长生命体验等方面建立起人与日常生活的对话性联系,在直观中获得对生命的观照。这种方式对美国波普艺术实践和艺术定义产生重大影响。当代西方分析美学关于艺术定义的瓶颈表现为,囿于西方中心的二元对立传统,不能有效地应对艺术的全球化走向。禅宗的"日常即道"思想具有超越性,指向由"无我"到"真我"的审美感悟,体现了禅宗对精神家园的终极关怀态度。它使得全球性艺术定义成为可能。

    2015年12期 No.116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2K]

民族民俗文化

  • 当代粤北过山瑶瑶歌变迁的文化人类学考察

    邱婧;王琴;

    作为口头诗,当代粤北过山瑶体系中的日常瑶歌既保持了对底本的推崇,注重瑶族历史文化传统语境的重现,又在日趋变化的生活实践中汲取养分,呈现出新时代的新兴事物,并注入外来多元文化特别是客家文化元素。本文基于当代粤北瑶歌的变迁进行文化人类学的考察,并总结当代瑶歌变迁的主要特征。

    2015年12期 No.116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5K]
  • 历史地理学视域下的四川地区战国铜镜分析

    张媛;

    今四川地区在战国时期同时并存两种系统的铜镜,通过对这些铜镜的分析,我们认为四川西部山地和高原地区使用的铜镜为欧亚草原风格的带柄镜,而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使用的铜镜为中原地区传统的圆板具钮镜,从山地到盆地过渡地带的雅安地区,两种类型的铜镜均有发现。可以看出,青川—茂县—成都—雅安—盐源一线地区是四川战国时期带柄镜和传统镜分布的一个分界线,而雅安地区两种铜镜并存。

    2015年12期 No.116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3K]

影视文化

  • 从导演代际演进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电影发展的得失

    峻冰;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电影历经了顺从与反思、传承与批判、叛逆与回归等一系列变迭。在渐渐复苏、回归转型、蜚声国际、多元共生的文化表象链条上,不同代际的导演持续在世俗和神话之间徘徊、惶惑,在阐释、颂扬神话与消解、挑战神话之间往返奔走,在一次次尝试和找寻中被转型着的时代烙下色彩不同、深浅不一的印记。在这段曲折蜿蜒但异彩纷呈的艺术与文化之旅中,值得总结的经验和误区历历在目。而误区之因在整体和本质上则指向对电影艺术缺乏系统的把握上。

    2015年12期 No.116 113-11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3K]
  • 文化融媒与类型彰显:真人秀主持人风格初探

    韦庠;袁媛;

    真人秀节目在近些年的电视舞台上从边缘走向主流,热播真人秀节目创造了一系列收视神话。随着真人秀节目的策划越来越新颖、制作越来越精良,对节目主持人也制定了新的规则,提出了新的要求。表演化主持和拟主持的诞生,为真人秀节目的制作提供了更为"真实"的录制环境,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预期,实现了主持模式的华丽转身。

    2015年12期 No.116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3K]
  • 价值怪圈:内地青春电影审视

    曾佳;

    伴随着大片的衰退,内地青春电影开始占据市场。其实,这样一股"青春"热潮,也正是内地电影市场的必然走向。它打破了大片的垄断局面,开创了低成本的市场格局,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日益上涨的票房和惨淡低迷的口碑越来越成为青春电影的一个怪圈。本文试图通过市场和价值取向来探讨当下内地青春电影的现状和发展趋向。

    2015年12期 No.116 125-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9K]

文化产业

  • 巴文化内生力及其现实意义研究——兼论对川东北特色文化旅游发展的激活作用

    李万斌;

    巴文化内生力是指巴文化内聚的原发动力,巴文化内生力体现巴文化内聚原发动力的特有秉性。巴文化内生力包括巴文化的质朴性内生力、巴文化的勇锐性内生力和巴文化的凝聚性内生力。巴文化内生力对推动川东北特色文化旅游发展具有积极的激活作用。

    2015年12期 No.116 128-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5K]
  • 打造巴文化起源与发展中心路径研究

    王隆毅;

    本文通过对达州市巴文化遗址遗产资源状况进行系统梳理,总结达州市巴文化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所取得初步成果。特别是罗家坝遗址、城坝遗址考古发掘取得的重大成果,深度探讨达州在巴文化资源挖掘与利用方面存在哪些问题或不足,提出打造巴文化起源与发展中心总体思路和具体路径,即牢固树立巴文化品牌意识,着力规划巴文化资源挖掘,科学构建巴文化遗址遗产保护管理体系,推进巴文化博物馆聚落建设,促进巴文化与旅游融合,推动巴文化传承创新,完善巴文化打造组织、政策、经费、人才保障。

    2015年12期 No.116 137-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4K]
  • 从批判走向建设:生命美学视域下的休闲文化

    范藻;范潇兮;

    面对休闲的火热与休闲文化建设的冷寂,立足从美学批判走向文化建设的思路,提出了用生命美学来加强和提升休闲文化建设的理念,这就是:休闲的方式做到自我的选择而非集体的约束,休闲的心态顺应自然的欲望而非功利的考量,休闲的境界要求自由的生成而非外在的牵制,休闲的意义实现自在的人格而非异化的存在,从而让休闲成为审美人生的现实确证。

    2015年12期 No.116 14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5K]

文学批评

  • 《诗经》生态伦理思想刍议

    杜未;杜勇;

    《诗经》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它通过文学意象表达出的生态伦理思想,即热爱自然的环境友好观念,取用有度的生态保护观念,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观念,不只与先秦儒家思想一脉相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尽管这些生态伦理思想是朴素的,甚至有些不科学的成份,但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有利于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015年12期 No.116 149-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5K]
  • 中西悲剧意识中的价值异同与人性盼望

    颜复萍;

    悲剧作为一种美学范畴,在矛盾冲突和悲剧性艺术表现中,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引发人们深层次的思考和审美感受,这是一种特殊的引导人进行真理探索和伦理追求的文艺表现形式。中西方悲剧意识拥有基本共性即人的本质需求表达,在悲剧精神、悲剧结构、悲剧美学价值、对生命盼望思考等存在着异同,尤其通过悲剧人物所彰显的人性与神性力量在二者价值信仰的同质性与异质性,映射出人类追求终极幸福的共同盼望,体现出相同的人性和不同的呐喊。古希腊悲剧《安提戈涅》和中国的《窦娥冤》《雷雨》和《黄金甲》等悲剧极有代表性,对比分析其悲剧起源、人伦法理等问题,探究中西方文化宗教历史因素,西方希腊与希伯来思想及中国儒家等思想的信仰力量,在社会道德伦理价值体系中的不同彰显。

    2015年12期 No.116 15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5K]
  • 语言文字视角下的减字谱指法符号研究

    蒋伟;

    简字谱既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的记谱方式,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更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本论文试图通过语言文字的角度对减字谱的指法符号进行分类研究,以探析指法符号与原字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减字记谱简化方式及简化规律,从而展现汉字文化与指法符号及古琴文化的相生关系,以此说明汉字文化之于传统音乐是相辅相成之势。

    2015年12期 No.116 161-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4K]

文化建设

  • 地方高校和谐图书馆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以四川理工学院图书馆为例

    朱红;梁洁;

    本文从论述高校和谐图书馆文化的内涵、建设和谐图书馆文化的重大意义入手,以作者所在的省属地方高校图书馆为例,指出了确立"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愿景、坚持"以人为本"的办馆思想是建设高校和谐图书馆文化的先导,阐释了建设地方高校和谐图书馆文化的路径选择。

    2015年12期 No.116 167-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1K]
  •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

    郝然;

    跨文化交际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第二语言教学必须结合该语言赖以生存的历史文化,只有把民族语言教学与民族文化教学有机结合,才是现代意义上完整的第二语言教学。本文从教材编写、教师文化素养、教学方法等层面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进行了具体论述。

    2015年12期 No.116 171-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4K]
  • 汲取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建立正确创业价值观

    曾智;余梦铷;薛敏;

    "大众创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创业型经济的重要人才资源,其创业活动得到了国家和整个社会的关注与支持。但是,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大学生的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在最近几年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历史上的中国在经济总量上长期领先于西方国家,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影响着国家、社会、个人层面形成促进发展的创业价值观。此外,对当下一些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束缚和误导大学生创业行为的观念,并不是传统文化本身,而是在演变或者解读过程中出现了偏差。通过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走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理解的误区,汲取其中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能够促进大学生培养创业精神,端正创业态度,塑造创业道德,建立正确创业价值观,这是一种推动当代大学生创业的有效途径。

    2015年12期 No.116 175-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0K]
  • 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融合发展

    徐博航;

    近年来,在中国现代建筑领域,传统文化的缺失成为建筑师们面临的严峻问题。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不是矛盾体而是统一体,传统文化需要在现代建筑中衍生发展,现代建筑也需要表达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只有这样建筑语言才能在不断再生中使文脉得以延续,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才有正确的承袭方式。

    2015年12期 No.116 179-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0K]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