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论坛

古典学与文明探源

  • “生生”:作为一种哲学的开端

    曾海军;

    “生生之谓易”中以“生生”言变化,不同于存在形态的变化观,后者追求一种认识规律。“道”既不能作为某种超时空的实体而存在,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抽象原理,却能先于一切存在物。“生生”可以通过“道”获得同样的理解,而生生之理作为道理,不同于反映气之运行的规律。“无”不能成为一种开端,“生生”才是传统中不一样的开端方式。

    2025年04期 No.192 4-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4K]
  • 释“民”——兼论周代“民”阶层的扩大与政治地位转变

    唐明亮;

    “民”的字形是“省”之倒文,因此是“省”的反义词。“省”有“巡视”“远视”之意,“民”有“被巡视”“盲”“懵”之意,引申为“无知的被统治者”,最初指代氏族内部的平民。西周至春秋时期,殷族及戎狄等族民成为周天下各级政权统治下的新民,“民”阶层内部产生了按种族、职业划分的等级差别。新民的涌入冲击了周代基层政权内部管理模式,削弱了血缘关系在政治上的作用。春秋末期,“民”阶层内部的身份差异消失,产生了直接向国家纳税、服徭役的“齐民”。齐民的议政权被逐步剥夺,但拥有了迁徙和职业选择的自由。齐民构成了后世封建国家治下之民户的主体。由于齐民的来源较为复杂,致使“民”之本义逐渐模糊。

    2025年04期 No.192 1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4K]
  • 郑玄进出孔庙与唐至明经学变迁

    张攀利;

    郑玄在唐代进入孔庙从祀,明代被改祀于乡,其进出孔庙与汉唐经学兴盛、宋明理学流行的时代学术图景变迁有着密切关系。唐时郑玄因“代用其书”的“传经”之功,获得了从祀孔庙的资格,至宋代又被追赠为“高密伯”,是注疏之学自汉至宋初走向成熟、臻于极盛的产物。自北宋时以韩愈、王安石等从祀孔庙而确立了“传道”标准,至南宋后期又以程朱大儒从祀孔庙实践了理学道统,明代时郑玄终在“传道”的标准下被认为学行不足而改祀于乡,可视之为宋明理学深入发展而摆落汉唐注疏的结果。由宋至明,郑玄从祀孔庙仍然长达几百年,反映出在宋明理学主导下仍存在着重视郑玄经学、汉唐注疏的学术传统。

    2025年04期 No.192 2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8K]

历史与考古

  • 盛唐集贤院形成史论

    谢守华;

    创立于盛唐时期的集贤院是一个身兼多种职能的学术文化机构。已有研究一般将开元初年的大规模校书活动视为集贤院创建的核心因素,并视乾元院为其前身。细考相关记述发现,开元初年乾元院与丽正院在性质上介于临时校书场所和准实体机构之间,二者皆不能直接发展为集贤院。开元十年以后兴起的制礼作乐运动才是更加直接的推动力,集贤院的前身实为在该运动中成功转型的丽正院。集贤院创建之际,其组织架构进行了齐一化、系统化整顿。

    2025年04期 No.192 3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7K]
  • 南亚廊道视角下金牛道线路和文化遗产综合研究

    万娇;

    南亚廊道作为丝绸之路体系下的申遗单元之一,是世界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分段提名申遗的重要项目。南亚廊道也是与中国有着广泛、深刻文化关联的路网,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国际学者将丝绸之路沿线遗产按性质和功能进行了分类,《天山廊道申遗文本》也有基于自身实际的提名遗产点分类体系。在南亚廊道的视角下,金牛道作为南亚廊道东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身的特色。通过考古调查,金牛道线路基本完整,因地制宜的道路和桥梁是金牛道甚或南亚廊道东线对沿线地理、地质环境的杰出响应,也是其突出的价值之一。考古调查发现,金牛道沿线具备基础设施类、生产类、成果类遗产,遗产类型丰富,为南亚廊道未来的申遗提供了研究基础。

    2025年04期 No.192 4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7K]
  • 学术传播与知识互动:清儒汪喜孙与朝鲜燕行使的跨文化学术交流研究

    陈功文;

    嘉道年间,清儒汪喜孙与朝鲜燕行使的学术传播与知识互动,构建了东亚跨文化知识传播的典范模式。汪喜孙凭借深厚的学术底蕴、开放的文化视野和积极的文化交流意愿,以笔谈、信札来往为媒介,以论学为纽带,以书籍为载体,以雅集题赠为情感联络,构建了跨越国界的学术网络,与朝鲜燕行使展开广泛且深入的学术互动。汪喜孙与朝鲜燕行使的跨文化学术互动交流,不仅为朝鲜知识界了解清代学术打开了窗口,促进了中朝文化秩序的重构,更展现了清代学者在跨文化语境中的主动传播意识。汪喜孙与朝鲜燕行使的文化互动,折射出19世纪东亚士人对“文化共同体”的自觉追求,其经验为当代“构建中国学术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提供了历史借鉴。

    2025年04期 No.192 5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5K]
  • 晚清西南边疆县政的重建及其困境——以胡秀山和《宦滇纪事》为中心

    陈懿人;

    数省交接地带历来是国家治理的“大不易”之区,其县政更是难治。以川滇交界的云南巧家为例,在明清时代经由从“土司握政”到改土归流,再到设立厅治的国家化历程,并最终形成拥金沙江而治的特殊局面。清咸同民变对以云南为主的整个西南地区产生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民变以后团练致乱、木期古土司殃民和川南“蛮匪”跨江越省扰害等成为川滇交界地带的治理难题,也使以巧家为首的金沙江下游地带的州县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为应对危局、重建地方统治,巧家同知胡秀山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并将其治理实践和心得付梓刊刻。巧家和胡秀山的案例既具有晚清边疆县政运作的一般特征和数省交界地带国家化进程的普遍意义,同时也从微观和具体的层面展示出晚清西南边疆的社会发展实态。

    2025年04期 No.192 6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0K]

文学与艺术

  • 宋代考据学与文言小说文本形态的新变

    李一如;

    宋代考据学的盛行,使文言小说家以求真传信为基本宗旨,在创作中奉行言必有据、博闻明辨、穷根问底的考据学原则。作为结果,宋代文言小说的文本形态出现了变化,具备叙事型与考据型文本的双重属性。具体而言,在记载传闻的同时,还“各识其所自来”,注明出处;“参见闻之异”,辨析传说的不同版本;“推变怪之理”,先于读者探讨奇闻异事之合理性。这些文本形态的新变,强化了文言小说的考据基因,为其最终获得“资考证”的文类本体属性奠定基础,反映出宋代文言小说的文本特性及小说史价值。

    2025年04期 No.192 8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3K]
  • 宋元僧传的编纂观念与叙事语言——以《新修科分六学僧传》为中心

    李熙;

    由宋至元,僧传编纂观念的变化鲜明地反映在叙事语言等文体方面。赞宁《宋高僧传》崇奉儒道,不仅代表朝廷意志,也有佛教方面的目的;侧重记事,多外典,叙事语言混杂骈语,典雅烦重。惠洪《禅林僧宝传》成一体之文,立赞词;言事兼备,多语出史传、子书和灯录语言,多散语,较简明流畅。昙噩《新修科分六学僧传》沿袭惠洪、慧皎援用史传体例的方法编纂高僧传,僧人分科回应了惠洪对《宋高僧传》的批评,取材灯录、语录等方法继承《禅林僧宝传》,强调统绪亦近宋人,而崇尚佛经仍继承《高僧传》传统并以翻译理论支持其编纂观念;重视佛教解释、语意贯通,删除背景信息、儒典等,反映了其对佛禅、儒术、世俗等与禅师生平、思想、功德、地位等关系的理解和阐释。

    2025年04期 No.192 93-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9K]
  • 翁同龢书法活动研究:以翁氏日记为中心

    徐万欢;李海;

    翁同龢作为状元、高官、帝师的身份与书法家、鉴定家、收藏家等角色,及其所处晚清社会情境,共同形成了《翁同龢日记》中翁氏完整人格的叙事合力。以翁氏日记为中心,可审视以翁同龢为代表的有着大量书写经验的文人官员,他们从事写信、记日记、抄书、写书根等实用书写活动;开展临摹、双钩、酬作、题壁等艺术实践活动;亲历翻检品评、访碑拓碑、粘碑潢治、鉴藏交易等书法交游活动。翁氏日记所载书法活动,熔铸了晚清书法学术的治学传统,呈现了中国书法史叙事的一个侧面,以及晚清社会书法活动的镜像。

    2025年04期 No.192 103-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9K]
  • 从“宗教”概念的语境看美育代宗教的合法性

    马毅;曾晓冬;

    蔡元培“美育代宗教”说是20世纪中国的一个重要文化命题,自上世纪以来在学者群体中引起了大量争论。学者们对诸如美育代宗教之意涵、美育代宗教之可能性与必然性、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等问题形成了不同的理解路径,尝试从不同方面回答美育能否与如何替代宗教的问题。但是,还应该探讨的是如何合法地思考美育代宗教的可能性。合法性的考察虽然并不直接敲定一个最终答案,但是能够帮助我们看清哪些可能性才是有意义的。为此,我们需要关注“宗教”这个核心概念被运用的语境是什么,从对其语境的描述出发完善对美育代宗教问题的思考。

    2025年04期 No.192 11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0K]

学术争鸣与跨学科视野

  • 政论、史论与史实:明太祖“行事多仿汉高”说生成史考论

    胡丹;

    汉、明两代开国之君皆以布衣而有天下,两朝开国史实也有一些相似之处,清人赵翼将其概括为“明祖行事多仿汉高”。此说影响很大,几为明初历史的常识。然而此论所据史料存在很大问题,明祖模仿汉高也不符历史实际。明祖在北定中原之际频繁重申“朕本布衣”,实际上是一种颇具应急意味的政治论述,进而在明朝建国后发展出“得国最正”的新论述。终明一代,明朝人皆认为他们的太祖非汉高所及。而清修《明史》通过明祖“以汉高自期”的叙事,对其明扬暗抑;赵翼更依据《明史》的问题材料,得出“帝一起事即以高帝为法”的错误结论。这一经典历史话语的形成过程,最初是由政治需要生成的一种实用性论述,在后世经历了一系列变形,最终在易代之后形成新的历史论述。对此加以考辨,不仅能还原一段不乏趣味的真实历史,更能凸显并澄清历史材料中主观性的政论、史论与客观史实的关系,有利于更多类似“历史误会”的发现与解决。

    2025年04期 No.192 119-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2K]
  • 生态破坏论再探——历史时期巴蜀矿业发展与生态互动研究

    张铭;张瑞;

    与诸多学者认为矿业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生态破坏论”不同,历史时期巴蜀矿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与时段性特征:区域性即巴蜀矿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般限于矿场周边数十里的范围内;时段性即巴蜀盐、铁、铜、铅等需要大量薪柴的矿业发展对矿场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是在矿场开办期间。巴蜀矿业发展中天然气、煤炭等能源矿的开发减少了薪柴的过度消耗,促进了生态保护;但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亦会对矿场周边生态产生不良影响,而矿洞的开凿等亦会影响当地地质生态,此类影响范围小,但周期长。历史时期巴蜀矿业与地方生态既相互促进,亦相互制约,故发展巴蜀矿业既不能因影响矿场周边生态而因噎废食,亦不能因对区域整体生态影响有限而盲目乐观。

    2025年04期 No.192 131-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8K]

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 试论夏商周考古中的器物分类——以新都马家战国墓出土器物为例

    冉宏林;

    综观以往夏商周考古研究中涉及的器物分类,其划分依据多是研究者主观确定的。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除了客观条件的限制,也与研究者主观认知有关。通过对新都马家战国墓出土铜器的分析,本文尝试提炼出一套较为客观的方法:首先寻找器物及其原初共存关系保存完好的典型例子,再从器物的形制、数量、摆放位置及特殊现象中提炼出其分类依据,最后再用一般的材料进行印证。

    2025年04期 No.192 143-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3K]
  • 从意象论到意象派:《锦瑟》诗阐释中的范式转换

    崔立国;

    李商隐的《锦瑟》一诗素以艰深著称,历来解说纷纭。传统阐释多从诗人身世入手,力图坐实诗旨,由此形成的作者意图多达数十种,也将研究置于无法深入的境地。传统阐释方式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古代意象论,重点在探寻诗歌深层的意,言和象为此目的服务。20世纪的《锦瑟》诗阐释呈现出从意象论到意象派的范式转换,不再深究作者意图,而将重心放在诗歌文本上,视角更加开放与多元,这与西方意象派的诗歌理念不谋而合。意象派诗歌源头之一正是中国古典诗歌,其内容呈现、创作手法、理论原则等都深受中国古典诗歌启发,又反过来影响到中国新诗的成长与发展。探究《锦瑟》一诗的阐释史,既可窥见中国古典文学的异域影响,也可看到西方文学理论对中国诗歌发展的促进作用。

    2025年04期 No.192 152-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2K]

学术专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 北朝夷夏观念下的巴人族群

    王怀成;陈雨欣;

    南北朝时期,巴蜀地区屡遭战火,巴蜀经济和文化饱受摧残。北朝统治者在军事上取得压倒性优势,在夷夏观的影响下,急于构建自己的正统身份,以“华夏”自称。巴人历来尚武,常与战争相关联,又因战争而闻名。南北朝的军事对立,巴的区域成为双方拉锯战的焦点,巴人流离失所,政治和文化上罕有作为。北朝统治者视巴人为“蛮夷”,极力贬低巴人族群的身份和地位,如称“瞎巴三千”“蠢尔愚巴”“蛮巴”等。北朝的汉族士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重视对巴的管理和统治,又能够熟练地运用历史典故向北朝统治者提供相对客观的阐述,修正北朝统治者对巴人族群误解。北朝统治者对自己的身份塑造和对巴人的族群歧视,客观上扩大了“夏”的范围,加速了民族融合。

    2025年04期 No.192 164-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9K]
  • “华夷之辨”与南宋士人的家国意识及其文学呈现

    罗超华;

    先秦以来,华夷族群既遵循“华夷有别—华夷互动—华夷一体”的和合之道,演绎着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自在形态,但也因观念意识的区别而频见内部冲突。至宋代,“华夷之辨”中“以华化夷”的内容逐渐消隐,“内诸夏而外夷狄”的观念开始凸显,尤其是南渡后,“夷夏之防”更上升为国家大义,成为主流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士人的家国意识也愈加深沉,并逐渐内化为沉痛、悲愤的情感基调,凝结为一种文化心理,最终通过文学创作呈现于整个社会场域之中。可以说,这既是南宋士人在思想文化上的坚守,也是他们捍卫华夏文明精神长城。而从另一侧面看这种观念的对抗,在某种程度上也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2025年04期 No.192 173-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6K]
  • 族群互动与文化互融:保山坝子的历史移民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

    黄凯;那金华;

    保山坝子作为滇西多民族交融的核心区域,在史前至历史时期的移民浪潮中,各族群在此交流交往交融,通过军事移民戍边建制、民屯移民农耕开垦、罪徙移民文化播衍、商旅移民物资交换,构建起多维度移民网络,推动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深度融合。在实践过程中,移民群体与本地族群通过共同开垦土地、书写地方史志、创造共享文化符号及培育守土尽责精神,实现了从地域性共存到共同体共生的质变。其源于制度整合、符号共享和情感联结的多维度区域共同体意识生成机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历史参照。

    2025年04期 No.192 183-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0K]

  • 刘福春新诗文献馆藏品选

    刘福春;

    <正>《手掌集》,辛笛著,星群出版公司1948年1月出版。收《航》《再见,蓝马店》《刈禾女之歌》《手掌》等诗48首,分为《珠贝篇》《异域篇》《手掌篇》3辑,有作者《后记》。当时的广告讲:“作者从事新诗创作已有十余年,凭着他对人生体味的深切入微,凭着他湛深的修养和熟练的表现手法,使他的诗有一个独特的风格。无论是听他的一个短叹,一声微笑,甚或是一点怅惘与希望,都觉得亲切动人,像从自己发出的一样。他的诗里没有浮面的东西,没有不耐咀嚼的糟粕,他把感觉的真与艺术的真统一成一个至高至纯的境界,使人沉湎其中,低徊而忘返。他那柔和清新的笔触,对于遣辞使字和内在的节奏都是十分完美的。”(1948年1月《诗创造》第7辑)

    2025年04期 No.192 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 《中华文化论坛》注释标引规范

    <正>为便于学术交流和推进本刊编辑工作的规范化,在研究和借鉴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注释规定的基础上,我们对原有引文注释规范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特制定新的注释标引规范如下:一、统一以脚注(页下注)形式标注引证文献。二、注释序号用(1),(2),(3)……标明,每页重新开始。

    2025年04期 No.192 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