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守华;
创立于盛唐时期的集贤院是一个身兼多种职能的学术文化机构。已有研究一般将开元初年的大规模校书活动视为集贤院创建的核心因素,并视乾元院为其前身。细考相关记述发现,开元初年乾元院与丽正院在性质上介于临时校书场所和准实体机构之间,二者皆不能直接发展为集贤院。开元十年以后兴起的制礼作乐运动才是更加直接的推动力,集贤院的前身实为在该运动中成功转型的丽正院。集贤院创建之际,其组织架构进行了齐一化、系统化整顿。
2025年04期 No.192 3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7K] - 万娇;
南亚廊道作为丝绸之路体系下的申遗单元之一,是世界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分段提名申遗的重要项目。南亚廊道也是与中国有着广泛、深刻文化关联的路网,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国际学者将丝绸之路沿线遗产按性质和功能进行了分类,《天山廊道申遗文本》也有基于自身实际的提名遗产点分类体系。在南亚廊道的视角下,金牛道作为南亚廊道东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身的特色。通过考古调查,金牛道线路基本完整,因地制宜的道路和桥梁是金牛道甚或南亚廊道东线对沿线地理、地质环境的杰出响应,也是其突出的价值之一。考古调查发现,金牛道沿线具备基础设施类、生产类、成果类遗产,遗产类型丰富,为南亚廊道未来的申遗提供了研究基础。
2025年04期 No.192 4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7K] - 陈功文;
嘉道年间,清儒汪喜孙与朝鲜燕行使的学术传播与知识互动,构建了东亚跨文化知识传播的典范模式。汪喜孙凭借深厚的学术底蕴、开放的文化视野和积极的文化交流意愿,以笔谈、信札来往为媒介,以论学为纽带,以书籍为载体,以雅集题赠为情感联络,构建了跨越国界的学术网络,与朝鲜燕行使展开广泛且深入的学术互动。汪喜孙与朝鲜燕行使的跨文化学术互动交流,不仅为朝鲜知识界了解清代学术打开了窗口,促进了中朝文化秩序的重构,更展现了清代学者在跨文化语境中的主动传播意识。汪喜孙与朝鲜燕行使的文化互动,折射出19世纪东亚士人对“文化共同体”的自觉追求,其经验为当代“构建中国学术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提供了历史借鉴。
2025年04期 No.192 5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5K] - 陈懿人;
数省交接地带历来是国家治理的“大不易”之区,其县政更是难治。以川滇交界的云南巧家为例,在明清时代经由从“土司握政”到改土归流,再到设立厅治的国家化历程,并最终形成拥金沙江而治的特殊局面。清咸同民变对以云南为主的整个西南地区产生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民变以后团练致乱、木期古土司殃民和川南“蛮匪”跨江越省扰害等成为川滇交界地带的治理难题,也使以巧家为首的金沙江下游地带的州县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为应对危局、重建地方统治,巧家同知胡秀山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并将其治理实践和心得付梓刊刻。巧家和胡秀山的案例既具有晚清边疆县政运作的一般特征和数省交界地带国家化进程的普遍意义,同时也从微观和具体的层面展示出晚清西南边疆的社会发展实态。
2025年04期 No.192 6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