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邦本;
<正>今年是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先生诞辰120周年。徐中舒(公元1898—1991),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1929年受聘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8年受教育部中英庚款和四川大学协聘,任四川大学教授,此后一直在川大历史系教书育人,著书
2018年11期 No.151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7K] - 胡昭曦;
近百年来,不少先哲前贤着力探求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方法。"古史二重证据法"是由王国维先生提出,也是近代以来学界实行的重要历史研究方法之一。徐中舒先生在继承这种研究方法的同时,对这一研究方法做出了创新性发展,提出了"古史三重证"的观点,并使用多学科、多途径知识和资料进行研究,实是一种综合研究法的实践运用。
2018年11期 No.151 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8K] - 林向;
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古代文明中心,它是中华古代文明中的有机构成部份。古代的东亚大陆上曾先后形成过许多文明中心,它们相互间有着密不可分的文化亲缘关系,但又有其自身的区域特征。鉴于本区先秦文献的匮乏,用考古新发现来对本区的文明化进程特点的分析,尤其是对四川盆地东部的三峡古文化和西部的成都平原古文化在文明化进程中表现出不同特征的分析,将有助于对我国有关文明化演变进程问题的深入认识,本文拟从五个方面来观察和探讨。
2018年11期 No.151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5K] - 陈世松;
经过明清易代变迁之后,四川各姓氏家族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立场和感情带进族谱编纂之中,并用以来表达其与当下的关系。由于有太多的因素在影响着人类的记忆,这就使得人们通过族谱来记述过去历史时,难免不掺杂一定的想象、附加成份,这就为今天解读历史记忆留下了相当的空间。至今仍在川、渝地区普遍流传的创伤性记忆、苦难性记忆、想象性记忆,蕴藏着诸多历史信息,值得治巴蜀史的学者深入探讨。
2018年11期 No.151 1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8K]
- 段玉明;
南诏大理文化是一个以地域为标志的复合文化指称,统摄了南诏、长和、天兴、义宁、大理几个时代相续的地方独立政权的全部文化,是云南文化史上最为精彩的篇什。虽然学界多用"南诏""南诏文化"泛指南诏大理文化,乃至扩展到指称整个云南古代文化,但还是应以"南诏大理文化"表述最妥,因其不仅可以藉此标明文化时限与特质,而且能够顾及此一文化内在的同一性与差异性。无论是就云南文化的整合而言,还是就其文化内倾的特色而言,南诏大理文化都有非常独特的地位。由于材料很不充分,对历时500余年、影响贯穿古今的南诏大理文化的研究相当不够。继续发掘相关材料,并寄希望于重大的考古发现,将是未来南诏大理文化研究得以突破的关键。
2018年11期 No.151 3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4K] - 李映涛;
宋代是四川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宋代四川城市数量较隋唐五代时期有较大减少,更趋近于今日之城市数量,亦或可以从侧面反映其相对合理性。受区域自然地理条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宋代四川城市的发展分布仍呈现出不均衡性。这也可从宋代四川城市等级规模体系以及重要商业经济中心城市的分布格局中得以反映。
2018年11期 No.151 4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0K] - 颜世明;
《宋略》为南朝齐梁时期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裴子野所撰,主要记载刘宋一代历史的编年体典籍,所用材料大部分源自沈约《宋书》。本文集中探讨了《宋略》一书的编撰体例、篇章结构、《宋略》与《宋书》之关系以及《宋略》成书与散佚时间等方面的问题。《宋略》开篇大致评述了南朝刘宋兴起等事,其后为《本纪略》《诸侯略》等卷,倒数第二卷大体论述了刘宋衰亡等,末卷为"总论"。各卷之下内容及相关评论,基本上按照史事发生时间先后编次。其大概的编纂过程是:中兴二年(502)裴子野的父亲裴昭明去世以后,裴子野开始编撰《宋略》初稿;天监七年(508)或稍前,删《宋略》初稿与沈约《宋书》合成《宋略》。大约在宋元时期,《宋略》散佚。
2018年11期 No.151 6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5K] - 田萌萌;
南宋乾淳之际,国泰民安。孝宗试图积蓄兵力,以期收复中原。蜀地因特殊地理位置,成为重点军事区域。陆游在蜀八年,多次出入于帅蜀一方之幕府。蜀地幕府的历练,成为陆游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而陆游情感宣泄、怀恋幕府的诗歌创作,则是幕府以军事角度给陆游思想所造成深刻影响的直接表现。
2018年11期 No.151 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3K]
- 张玉莲;
根据原型批评理论,结合巫师和巫术的特点,通过文化考察的途径,可推知《列仙传》中部分神仙传主的原型为巫。这种身份主要通过传主各种符合巫师特点的神异性得以暗示。相应地,巫术是这些传主的升仙途径。但"巫"这重身份在文中被隐藏或置换,这既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及书写意图有关,亦与读者的宗教理想和接受心理相关。
2018年11期 No.151 8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2K] - 王委艳;
慕史观念一直是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核心,无论从文本形式还是价值追求,均以史传为追慕对象,因此,"史传范型"一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核心型式。主题强势化、时间编年化以及全知视角是这种"史传范型"主要的文本表现方式。因此,中国古代小说一直有"虚构历史"的传统,这为小说进入儒家的价值规范序列提供了一种方式。但明中期以后,尤其是进入17世纪,即明末清初,这种慕史观已经严重影响中国小说的发展。冯梦龙"事赝理真"、凌濛初"耳目之内、日用起居"之"奇"、袁于令"传奇贵幻"等观念的提出,彻底改变了以"史真"为底色的古代小说观念。幻化叙事在中国古代虽源远流长但并不作为小说观念存在,具有幻化叙事的文学作品往往承担"史真"观念。到唐传奇,幻化叙事始与虚构相连,但同时也与虚构相混,直到17世纪才对幻化与虚构的区别与联系有了清晰认识,并逐渐形成"事幻理真"的小说观念。
2018年11期 No.151 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7K] - 游翠萍;
小安的口语诗写作不依赖"口语暴力",也不制造"口水",她凭借天赋的才能和独特的创新,发展了一种令人难忘的、个性化的口语诗艺术,为口语诗歌提供了一种不偏不狭的诗意。小安口语诗的艺术,突显了口语诗歌的语感和音乐性,同时也体现为一种以"错位的交流"为特征的思维方式,并建立了一种基于口语民主的降调叙事模式。在当代先锋口语诗坛,"非非"女诗人小安有其不当被忽略的独特贡献。
2018年11期 No.151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5K]
- 钟志翔;
诚是我国传统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至今仍持续发挥现实意义。自分析诚论之特殊表形及其思想谱系入手,是理解其内涵的一条有效路径。《吕氏春秋》的诚乎物说即是一种特殊表形。从诚乎物说的效果来看,诚源于与物一体之问题而发生;诚之思理可概述为横向问题的纵向解答,即我与物原是同一层位的并列环节,而诚将合一得以获致的前提置于本原,它要求主体有一种纵向的提升,自本原层面去照面万物,从而实现与物为一;由诚刻画的我物一体关系,可揭示为相遇在本源。
2018年11期 No.151 101-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9K] - 曲祯朋;
"道"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孔子以降,无不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但却有所不同。荀子提出"壹于道",注重对"道"的知与行,其主要特征是加强了"心"在"知道"过程中的作用,注重"心"的修养,且始终是以"中"贯穿"虚壹而静"的修养过程中,"虚""壹""静"三者均需要在"中"的规范下完成,"中"既是其本体之依据,也是其实践之方法。荀子通过"知"构建了"心"和"圣"(道)之间的联系,通过"知"来描述"圣",通过"心"来实现"圣",以此实现儒家"成圣"之理想。
2018年11期 No.151 110-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2K] - 张淘;
理学在南宋的兴盛有其客观环境原因,如士大夫文化的衰落以及文学家对理学的接纳等。本论文主张在探讨文学与理学的关系时,应该将南宋理学家细分为先儒(大儒)、官儒和私儒三大类,认为儒学主体地位的下降是导致层级理学环境的根本原因。以刘克庄为例,他是最早从理论上注意到理学诗并对其提出了一系列见解的诗论家。他尊重先儒,鄙夷官儒而同情私儒,这决定了他的思想存在矛盾,也导致他在文学上既反对理学诗歌,又无法避免地受到理学思想影响。与前辈叶适的态度不同,刘克庄鼓励儒者入世,参加科举,这可以看作是他对现实的一种妥协。
2018年11期 No.151 118-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9K] - 栗振风;
南北朝因学分南北而常被视为"经学分立"时代,然在学术思想层面上,"折中"似比"分立"更能揭橥、统括南北朝经学之特质。"折中"不排斥"分立",而是含摄"分立"并以"分立"为前提。揆诸南北朝经学的历史,不仅有南学、北学之"分立",更有儒、玄、佛之"分立";而尤为重要的是"分立"之上又有融通——既有南学、北学的交流互通,亦有儒、玄、佛的兼综并融,因之形成了南北朝经学"博极群言"又"自有所见"的"折中"特征。
2018年11期 No.151 126-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2K]
- 黄贤忠;
<正>究竟何为词体,往往依人而定,各有所指。本文所指词体非谓广义的词,而是指基于文体学意义的词的体式。其学理依据源于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中的论述。他认为:"如果以‘文体’一词指称文本的话语系统和结构体式的话,那么,文体的基本结构应由体制、语体、体式、体性四个层次构成。体制指文体外在的形状、面貌、构架,语体指文体的语言系统、语言修辞和语言风格,体式指文体的表现方式,体性指文体的表现对象和审美精神。"(1)同时也参考近
2018年11期 No.151 141-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8K] - 周明;
<正>世传禹、益所作之奇书《山海经》,无疑是众多先秦典籍中尤为独特和重要的著作之一。秦汉之前,《山海经》以《山经》、《海经》的形式独立存在和分别流传,篇目、卷次、流传地域也各不相同。至西汉成、哀之世,刘向、刘歆(秀)父子出,始合二经为一经,增入"本逸在外"的《大荒经》四篇及《海内经》一篇,并校订为十八篇,定名为《山海经》。约至东晋元、康前后,山西河东郡术士郭璞依刘秀校订体例,作《山海经传》
2018年11期 No.151 15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8K] - 黄俊棚;
<正>由中国社会科学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共同举办的中国社会科学名家论坛(2018)平行论坛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术论坛于2018年10月14日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举行。来自四川大学、西南大学、重庆社会科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杜甫草堂博物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共2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四川大学杰出教授罗志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巴蜀文化首席专家、研究员谭继和、西南大学历史地理
2018年11期 No.151 15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