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建业;
<正>石峁城址的重大考古新发现,对于探索和重新评价早期中华文明具有多个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提出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石峁城址面积达四百多万平方米,在史前时期诸城址当中规模仅次于良渚古城,却位于北方长城地带,难免引人遐思。石峁古城有着什么样的特殊历史背景?在考古学文化谱系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和周边地区包括中原和欧亚草原地区文化存在何种关系?四千多年前石峁所在地的自然环境怎样?石峁人的经济形态如何?需要从考古年代学、考古学文化谱系、动植物考古、环境考古等多学科角度做出回答。其
2019年06期 No.158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韩建业;
石峁遗存主体属于龙山时代的老虎山文化石峁类型,其文化植根于中原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又深受中原乃至于东方地区的影响,并与欧亚草原地带存在文化联系。石峁类型应当已经进入早期国家或邦国文明阶段,属于中华文明主根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明特征和东方沿海、长江流域有一定区别,属于"北方模式"范畴。包括石峁类型在内的老虎山文化人群在龙山后期强势南进,造成晋南地区发达的陶寺文化的衰亡,以及中原文化格局的重组,对早期中国向成熟的王国文明的迈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19年06期 No.158 5-9+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1K] - 沈长云;
近年在陕西神木发现的石峁古城是华夏族祖先黄帝的居邑。这从其所在地理位置与传说中黄帝活动的地域相一致、与黄帝所属姬姓白狄族活动的地域亦相一致,可以得到证明。此外,石峁古城的建城年代与黄帝活动的年代相当,亦有助于对此问题的说明。石峁古城同时也是黄帝族后裔周族的发祥地,这从文献记载周人出自白狄、周人早期处在戎狄活动的地域,可以得到证明。此外,根据字形分析,周的氏名显示周人原是以治玉为业的氏族,这与石峁出土大量玉器亦是有着因果的关系。周人后来南迁到渭水流域,为了壮大反商部族联盟的声势而自称为夏,后又称其所分封的诸侯国为诸夏,从而导致华夏民族的产生。追根溯源,自可认为石峁是华夏民族最早的发祥地。
2019年06期 No.158 10-1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9K] - 王仁湘;
陕西神木石峁史前古城近年新出土一批石雕,引起学界内外广泛关注。本文初步梳理了石雕内容,提出石雕与城址主体遗存之间存在年代差,这个年代差对于判断文化更替及历史变革具有重要意义。石雕推测为石峁最初的神庙建筑构件,主要刻画的是神面与神像,记录了当时的信仰内容与崇拜方式。石峁石雕艺术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交流,尤其是双神柱的发现,揭示了石峁承续史前中国两面神崇拜信仰传统的事实,为探索古代宇宙观认知体系的完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06期 No.158 16-30+153-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8K] - 马明志;
本文将石峁遗址早年工作和近年发掘的陶器划分为A、B、C三组。A组陶器的年代为龙山时代早期,文化内涵为永兴店文化,以宽弧裆的正装双鋬鬲、圜底瓮等为典型器类。B组的年代为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头文化阶段,是A组陶器的后继者大口文化,以尖角裆的正装双鋬鬲和三足瓮、敛口甗等为典型器类。A、B组陶器是河套地区土著文化系统,是河套地区最稳定的文化主体,从龙山时代延续至商周之际的多个支系文化。C组与B组年代相当,但文化属性为来自于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除此之外,龙山时代的河套地区先后存在过老虎山文化、杏花文化和朱开沟文化,还有客省庄文化的大量因素,呈现出文化聚合的盛况。石峁遗址正是在这种文化和人群聚合的背景下产生,其核心文化为永兴店文化——大口文化系统,并逐步向外扩张整合,呈现出大型都邑及其城址群落的态势,代表了中国史前时期北方文明的强势阶段和北方文明模式。
2019年06期 No.158 31-44+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5K]
- 孙伯君;
<正>西夏(1038-1227)上承吐蕃、唐代归义军、回鹘,实际控制"河西走廊"达200余年,客观上把汉、唐之后贺兰山一带的"丝绸之路"引向了繁荣,并继承和发展了敦煌文化,把"河西走廊"沿线的文化遗存打上了独有的印记。黑水城文献与敦煌文献不仅在出土地域和时间上有交叉和延续性,而且在文献的种类和性质上都极为一致。如果说敦煌藏经洞的发掘品是一幅唐五代时期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生活画卷的话,黑水城文献就是宋元时期河西各民族人民谱写的壮丽篇章。
2019年06期 No.158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聂鸿音;
《大圣五公经》是残唐五代时期编写的谶书,但现存最早的印本只出自19世纪末期。最近发现了一部13世纪中叶的西夏文译本,反映了该书的早期面貌。通过对比可知,500余年后的通行汉文本经过了后人的大幅增补和改动,其中的佛教因素并非原作固有,而是民间宗教流传过程中不断适应世俗观念的产物。
2019年06期 No.158 46-54+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7K] - 孙伯君;
西夏文《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卷尾发愿文,写于元皇庆元年(1312),记载了西夏翻译和校译佛经,元代校理、纂集、印施《河西藏》的过程,对研究西夏到元代西夏文佛经的传译,考察现存西夏文佛经的刊行时代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于条件所限,此前发表的译文有很多不甚通顺的地方。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份材料,本文对照元代史料,对发愿文进行了重新释读,并对存世与元代编刊《河西藏》相关的资料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和考释。
2019年06期 No.158 55-80+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5K] - 段玉泉;
瑞典斯德哥尔摩民族博物馆藏有一组元代刊刻的西夏文大藏经,经前版画中有一组牌记。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继续探讨,推论牌记中的"当今皇帝"为元武宗海山或者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仪天兴圣慈仁昭懿寿元皇太后"为元武宗及仁宗之母弘吉刺·答吉,"正宫皇后"即元武宗海山皇后弘吉刺·真哥。其印制时间应在"仪天兴圣慈仁昭懿寿元皇太后"这一尊号使用期内,即至大三年(1310)十月至延祐二年(1315)三月。在考证出《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发愿文记载的武宗朝印制河西藏即国图藏大德十一年河西藏基础上,进一步推论瑞典藏《河西藏》应该是皇庆元年(1312)印毕的《河西藏》,当然也不排除皇庆二年(1313)至延祐二年三月之间还有重印的可能。论文对瑞典藏河西藏出土于黑水城的观点也提出了初步的怀疑。
2019年06期 No.158 81-87+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3K] - 王巍;
黑水城出土文献中有数量可观的纳甲筮法类文书,其中《卜筮要诀》为现存最早将摇钱取卦之法运用在纳甲筮法占卜实践活动中的实例,其方法也传至后世,并成为纳甲筮法起卦的标准法则。本文通过对黑水城所出纳甲筮法类文书的分析,结合纳甲筮法这一占卜体系的内容及其发展,认为黑水城所出这类文书上承唐末宋初的《火珠林》,下启明、清两代的纳甲筮法文献,正处于我国纳甲筮法体系建构之初,其理论体系及概念应用等方面已趋于规范,在文学形式、内容体例等方面也多有建树,对于研究中国纳甲筮法体系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文书的流行也反映出纳甲筮法在"河西走廊"有广泛的民众基础。
2019年06期 No.158 88-93+15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2K]
- 蓝勇;陈俊梁;
青石山本是今龙多山汉唐时期流行的山名,当时龙多山的西北相连有九节岭(今九岭岗)。唐代开始青石山有了龙多山之名,特别是唐代孙樵《龙多山录》以后龙多山声名大振,今潼南青石坝北宋称青石县,元代划入小溪县。由于失去地名依托,青石山之名逐渐淡出。囿于乡土地理认知的粗疏,宋代以来历史文献中误将两山分别记载而使青石山反而无法确指。秦汉时期,巴郡和蜀郡在青石山(今龙多山)一带出现边界冲突,一度划定了巴郡与蜀郡的中部边界,后来成为唐宋遂州与合州边界线。
2019年06期 No.158 108-114+156-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7K] - 张彦;
成都市房产信息档案馆馆藏的几十万份房地契档案和附件,为揭示清代以来成都城市文化面貌提供了基础材料。房契反映出成都城市传统社会关系、人文风貌等。及至民国时期,房契为近代以来成都房地产管理的制度文化、城市建筑文化及其城市生活形态的近代化,以及近代成都城市多元文化特征的生发提供了诸多可资研究的信息,进一步证明了成都城市文化在近代处于新旧文化交替、不断更新迭代的过程中,并为现代成都城市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019年06期 No.158 115-122+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3K] - 侯波;
依据《维摩诘经》创制出的维摩诘形象,是佛教美术中的一个重要母题。从顾恺之创制"清羸示病"的维摩诘像,到多达十余品的经变画,这一母题不断丰富。川渝两地的维摩诘变相虽然存量不多,但在统一的格式之下,呈现出了地域特色。本文在对川渝地区维摩变辑录的基础上,就部分相关问题作出讨论。
2019年06期 No.158 123-133+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9K] - 李桂芳;马芸芸;
大禹治水的史事虽见于诸多传世文献,但由于年代久远,考古资料欠缺,曾为不少学者所质疑。近年来,有关大禹治水的出土文献不断增多,研究显示,大禹治水不仅仅是历史传说,而是确有其事。在巴蜀地区,与大禹相关的文献记载和文物古迹颇为丰富,构成了多彩鲜明的大禹文化景观。大禹治水成功,不仅推动了中国国家的形成,奏响了中华文明的前奏,而且推进了古巴蜀文明的进程,对后世巴蜀治水理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019年06期 No.158 134-139+157-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