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小玲;
蒲松龄《聊斋志异·胭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言公案小说。其题材最早源头上溯至五代一则私情冤狱案例笔记《刘崇龟》,中经明代文言笔记小说沿袭,直至清初《胭脂》仍袭用这一题材。本文考察了早期笔记中的私情冤狱雏形及其发展、《胭脂》集私情冤狱笔记之大成的特点、以及这一题材传播的原因与社会意义。
2011年01期 No.69 58-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1K] - 李正学;
明末清初,苏州地区城市文化的发展,在小说界促生了一个以冯梦龙、袁于令、金圣叹、毛宗岗、褚人获等为代表的苏州小说批评圈。他们以小说编订和评点为尚,相互交往,写出了一批重要的批评著作,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命题,使小说批评在17世纪达到高峰,产生了巨大的理论效力和实践意义,对小说发展影响极其深远。
2011年01期 No.69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2K] - 李昊;
关于司马相如的生平事迹,历史文献的记载甚少,前人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其生年、游梁时代考、是否东学七经等方面。本文主要针对司马相如籍贯、生年、游梁及东学七经等问题进行分析,侧重考辨并提出己见。
2011年01期 No.69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9K] - 李永东;
中日家族文化既存在亲缘关系,又走向了分流发展,其同中有异的文化形态影响到中日作家的家族书写。巴金的《家》和岛崎藤村的《家》是中日现代家族小说的典范性文本,对两部《家》进行比较,既能阐明中日家族小说文化蕴含的异同,又能揭示出中日家族叙事的各自风貌。两部小说所书写的"家"的悲剧、家长权威的放逐和传统婚姻的承受,亦呈现出不同的情形。中日两部《家》的家族叙事同曲异调,家族悲剧殊途同归。
2011年01期 No.69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5K] - 张宏;
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如何传播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争取相应的话语权,成为国内译者的主要任务。本文通过对《京华烟云》英汉平行语料库的梳理,用实例来说明林语堂先生是如何用音译法来传播中华文化,尤其是对人名、地名、宗教、方言与用语、婚丧嫁娶、拟声词、脏话等方面的把握,同时对现在文化翻译中皆用音译提出自己的观点,旨在为译者处理中华文化的翻译提供一些启示。
2011年01期 No.69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7K] - 李青霜;
"伪纪录片"作为近年来异军突起的一种电影类型,其叙述方式有不同于传统电影的特别之处。本文从叙述学角度出发,试对"伪纪录片"式惊悚电影的叙述者、受述者以及叙述层次作出粗略分析。
2011年01期 No.69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2K]
- 李天道;
中国文化所有重要的思想与理论,都没有脱离《周易》的影响。研究《周易》与中国文化之间的承接关系,对准确把握中国文化及其生长于其中的美学思想与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作为中国美学最基元的"阴阳"絪缊、"生化"构成思想更是秉承于《周易》。可以说,"阴阳"的絪缊、激荡、生化、构成是《周易》的核心思想,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影响及中国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思想中,处处体现着"阴阳"、"生化"构成的思想。
2011年01期 No.69 95-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8K] - 丁常春;
张三丰是元末明初著名道士。张三丰的修道思想虽源自文始、少阳二派,但他又有创新,故自成一家。张三丰的修道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宗奉张三丰为祖师的道派多达十几个。本文从人道与丹道论、筑基炼己论、药物论和法财侣地论等方面探析张三丰的内丹思想,以此揭示张三丰内丹思想的特色。
2011年01期 No.69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4K] - 吴智勇;
唐代僧尼人数增加迅速,造成僧尼出家的非信仰因素不可忽视。总括而言,这些因素有:一、逃避赋役;二、回避政争或逃避制裁;三、遭遇祸乱;四、婚姻变故;五、谋求生计。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探讨,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佛教在唐代社会中的地位及其所发挥的非宗教功能,也可以看到,佛教对唐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2011年01期 No.69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8K] - 王大伟;
昭觉寺是四川地区最重要的寺院之一,圆悟克勤禅师亦是昭觉寺历史上最出色的禅师。在克勤禅师住持昭觉寺时期,不仅寺院的管理方式有重大改变,既是寺名也经历"崇宁"、"天宁"、"报恩光孝"等演化。使得昭觉寺逐步走入国家大寺的行列,从而促使昭觉寺在宋代的发展到达顶峰。
2011年01期 No.69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5K]
- 杨善群;
改革开放以来,学者们对过去疑古思潮盛行时期"伪书"大量充斥的现象自然会有所反思。随着史学研究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地下文献不断出土,人们发现,曾经被判为"伪书"的不少古籍,原来很早在地下的竹简、帛书中就已经出现,于是所谓该部古籍为"伪书"的说法便不攻自破、无法立足了。文章从考古发现、反思考查、辨证著作等三方面对古籍辨伪研究工作进展作了概述。
2011年01期 No.69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2K] - 谢伟峰;
从助祭和食前祭祀可以得出周人在祭祀后把祭品吃掉的事实,这也反映了周人的食物来源观,即在周人心目中,他们享用的主要食品大麦和小麦,是先祖后稷弃奉了上帝的命令赠送给他们的,所以在每年举行的籍田礼上都要祭祀上帝来"祈谷",以示他们对上帝和先祖的感激。吃祭品的意义就在于能得到祖先的保佑,进而达到宗族团结的目的。这也是周代宗法制的体现。
2011年01期 No.69 1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0K] - 刘光胜;
"二次戡黎说"只注意到今本《竹书纪年》有文王、武王都曾戡黎的记载,却忽视了今本《竹书纪年》与清华简《耆夜》武王戡黎时间的不同,清华简《耆夜》与《史记》、《逸周书》、今本《竹书纪年》在纪年问题上仍存在尖锐矛盾。清华简《耆夜》"作"字不能理解为创作,而是指演奏,周公见蟋蟀闯进来,演奏《蟋蟀》三章,不能因此断定周公是《诗经.蟋蟀》的作者。清华简《耆夜》并非周初文献,与《尚书》、金文等文献对比,可知它很可能成书于西周中晚期至春秋前段。
2011年01期 No.69 127-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2K] - 孙闻博;
秦代,乡仅参与并协助县廷开展司法活动,无受理权;但其从事的调查取证已形成相对固定的程序。西汉初年,国家对乡相关权限的规定与秦接近,但乡在特别情况下可受理诉讼已被纳入法律规定。西汉中期以后,乡在地方民事诉讼中的作用有所突出。居延汉简《建武三年候粟君所责寇恩事》显示,东汉初县廷接受的诉讼有时会直接交由下辖乡来处理,受委托的乡可能具有一定的案件审判权。
2011年01期 No.69 137-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2K] - 李永红;
"信"是维系社会和谐的道德规范,也是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经过几千年的道德实践,"信"已成为人与人相安共处、互爱互助的基础,深深地积淀在人们的生活和意识里。三国时期,三足鼎立,国与国之"信"分别从吴蜀、魏吴和魏、蜀的联盟或斗争关系中等到体现,而且国与国之间的"信"实践程度是随着国家的实力和利益为转移的。
2011年01期 No.69 142-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5K] - 赵立伟;
对今本《仪礼·乡饮酒》"坐捝手,遂祭酒"中"捝"字的解释,历来注释家分歧颇多。文章认为,汉代的《仪礼》写本中有"捝"和"帨"两种写法;郑玄训"捝"为"拭也"乃其假借义。郑注中作为"捝"字古文的"说"应读"始锐反",训"擦拭"义。由于"说"字的这种用法太过稀少,所以大型辞书皆未予收录,而研究者却不能不辨。
2011年01期 No.69 146-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3K]
- 罗红昌;
生命范畴是文化研究的一个核心领域。潜藏在中国古代典籍以及汉字之中的中国文化的生命范畴是与黑色联系在一起的,而非我们常常误以为的红色。这一"生命-黑色"意象渗透于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尤其体现在"玄"、"娩冥"、"幼黝"、"嫁以昏时"、"母晦"、"墓暮"等语词的系联之中,构成一个严密的体系。这一意象实际上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原型,支配着中国人,尤其是古人的哲学、审美以及日常生活。
2011年01期 No.69 149-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1K] - 周宜君;黄蓉;曹诗图;
我国一些传统儿童游戏正濒临失传、消亡的危险,但在近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热中,对传统儿童游戏的保护与开发的研究却相对冷淡,多为基于幼儿教育、儿童教育和体育教育的研究。旅游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从旅游开发的视角,运用心理学、民俗学、体验经济学和旅游学等相关理论,分析了我国传统儿童游戏的旅游价值,并提出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传统儿童游戏旅游开发的具体途径。
2011年01期 No.69 154-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4K] - 李建秋;
休闲与娱乐都是以生活悠闲和快感为追求的,娱乐活动正是休闲生活快感的重要来源。但是,作为两种相对独立的文化形态,休闲文化与娱乐文化在形影相随的同时,还是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从文化内容、文化取向和文化制度上说,休闲文化与娱乐文化有着极大的区别。
2011年01期 No.69 159-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 - 王强;
"道德黑客"根本上不同于黑客,其行为准则、技术规范也不同于一般的"黑客道德","道德黑客"意义下的"道德"不同于"次道德"。这些为我们开启了认识现代性"伦理世界"的新可能。因为,"道德黑客"颠覆了一个"无恶"的伦理世界的理论构想,现代的"现世"伦理世界是一个"有恶"的世界。于是,相关的转变在于,一个"有恶世界"中的伦理价值诉求,一方面,有恶世界中的"扬善"与"求善"成为"伪善",伦理沦为"释恶"的工具;另一方面,现代伦理学的首要目标是"抑恶","抑恶"优先于"扬善",而不是相反,或者说"抑恶"即"扬善"。
2011年01期 No.69 165-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9K]
- 张艳;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具有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等文化特征,它正以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走向世界。从历史的角度看,技击是中华武术的本质特征,尽管进入近代以后,武术的技术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技击应该始终是武术发展的价值前提。可是在当今的竞技舞台上,不管是与技击貌合神离的套路运动,还是与戴上护具的散手运动,都给中国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打上了一个问号,未来武术的发展一定要从基础教育抓起,树立终身武术意识,并且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散打与套路相结合,成为真正能打能练的功夫。
2011年01期 No.69 171-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3K] - 蒋东升;何卫东;凌齐;莫再美;
瑶族传统体育是瑶族人民智慧的结晶。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反映了瑶族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习俗等瑶族文化发展的变化规律。在过去的一段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导致了瑶族社会的变革,促进了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嬗变。运用文献资法、逻辑分析法考察了瑶族传统体育的变迁,并对变迁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试图展现其变迁的图景。
2011年01期 No.69 176-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3K] - 张宝文;
本文从区域文化角度入手,分析了巴蜀地域文化圈的特质对体育理念多元化的影响,探讨了巴蜀地区体育多元表现形式及其多元体育理念的表现特征,论述了体育的工具性和体育的文化诉求,对巴蜀体育文化诉求的内源性、外源性及其对整个体育文化目标建设和体系构建的作用和意义作了前瞻性的思考与审视。
2011年01期 No.69 181-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