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论坛

巴蜀文化研究

  • 成都平原先秦时期出土象牙研究

    周志清;

    环境研究表明,成都平原有着大象适宜生存的环境;考古资料表明,成都平原在距今42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出现象牙器,大象制品广泛出现于成都平原是商周时期,西周晚期后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人地关系矛盾紧张使得大象逐渐南移,春秋以后的考古遗存中难觅其踪影,象牙或象牙器的广泛使用是古蜀文明祭祀文化传统的特质。

    2018年07期 No.147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3K]
  • 颛顼史传与秦、蜀文明交流

    龚伟;

    先秦时期颛顼史传是始自先商融合东夷、淮夷的文化传统,并成为殷人重要的祖神信仰之一。殷周鼎革,周人不仅继承殷人文化传统,还发展了自身文化为殷遗所认同。如殷遗秦人很早便表现出对周文化高度认同。秦人占据岐周地区后,几乎承袭了原来周人对西土诸国如蜀、西戎的经营策略。春秋以降,秦、蜀文化经济交流频繁,作为秦人重要的祖神信仰——"颛顼",其史传可能缘此流入蜀地。加之蜀地自身深厚的巫术信仰基础,与颛顼史传特征十分契合,故而蜀地很快就对颛顼史传广泛接受和认同。

    2018年07期 No.147 10-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8K]
  • 岷江上游水文化及其发展路径研究

    蒋建华;袁晓文;黄辛建;

    岷江上游位于藏彝走廊的最东端和青藏高原的东南缘。在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人群迁徙流动和复杂的地质条件、气候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岷江上游积淀了丰富、多元的水文化,保留了大量水文化遗迹。岷江上游水文化融合了岷江流域诸多民族的传统生态文明观,呈现出一脉相承和上下连接的线型特征。水文化是岷江上游地区核心竞争力、文化多样性、区域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多角度、多层面、持续做好岷江上游水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但又任重道远。

    2018年07期 No.147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6K]
  • 论巴金20世纪20年代的诗歌创作

    魏文文;杨四平;

    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杰出作家之一,巴金研究近年来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对巴金早期诗歌关注的文章却凤毛麟角。巴金上世纪20年代创作诗歌共计16题38首,它们是巴金研究的组成部分,也是了解他早期思想观、文学观的重要材料。本文试从巴金早期诗歌创作的动机出发,管窥巴金1920年代在诗歌创作上由早期的忧郁、寂寞和同情,到中期的呐喊、憎恶和愤怒,再到最后的积极探索阶段的三次递进的情感变化,进一步探索其早期思想变化。

    2018年07期 No.147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 传承中华茶文化 助推茶文化产业发展——以雅安为中心的研究

    何一民;李琳;

    中国对人类的贡献除了造纸等四大发明外,茶、丝绸、瓷器和中药也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四川雅安蒙顶山是迄今为止有记载的最早人工种植茶树并以茶为饮品的地方,因而蒙顶山被称为中国茶文化"圣山"。雅安还是中国黑茶的发源地和藏茶的主要供应地,故而雅安被称为"藏茶之都"。由于多种原因,当下雅安的茶产业规模虽大,但缺乏有影响力的地域茶文化品牌。针对雅安茶产业的现状,本文提出了转变发展观念,推动茶产业向茶文化产业转型;打造"蒙顶中国绿"和"黑茶之祖源"等茶文化地域品牌,提升茶文化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等多项建议。

    2018年07期 No.147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0K]

历史论衡

  • 中古时期入华粟特人对儒家思想的接受与认同

    冯敏;

    中亚粟特人是中古时期一个传奇和神秘的商业民族,在北朝隋唐时期沿着"丝绸之路"大量进入中原内地,由于卓越的商业才能,驰骋丝路,曾在以西北陆路"丝绸之路"为中心的中西交流史上扮演过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结合史料与西北地区的考古资料,分析探究丝路民族——粟特人入华后对中华儒家文化的接受与认同,主要从儒家文化的开放性、儒家文化对粟特人的吸引力、粟特人以儒家行为准则为要求,并自觉践行等方面展开。入华粟特人虽为"异族",但颇具"华心",甚至以汉地为家,对中华儒家思想与文化形成了高度认同。

    2018年07期 No.147 3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6K]
  • 段玉裁、顾广圻交恶刍议——以段、顾来往书信为中心

    沈相辉;

    段、顾皆清代学术大家,原本交情甚笃,却因在注疏合刻时间问题上意见相左,由此导致了二人就周代学制问题的一系列争论。二人之争论一方面引发出清代学界就校勘方法的论争,对清代学术的进步具有巨大意义;另一方面却也因争论的日趋白热化,二人书信中往往彼此攻讦,某种程度上又对学术争鸣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段、顾之争距今已逾二百载,而学界就其争论之原因、过程及所引发的影响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是以本文一则欲厘清段、顾交恶之始末,二则兼论此问题对于今日学界学术争鸣之意义。

    2018年07期 No.147 47-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6K]
  • 制度变革下的师生关系——以清末四川新学为例

    石峰波;

    清末是四川近代教育体制逐渐建立的关键时期,也是传统师生关系向近代师生关系过渡的初始阶段。通过对清末四川新学师生关系的考察,我们发现,这一时期在新式学堂里的师生关系呈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如师生平等思想的传播、学生群体意识的觉醒等,有助于在新教育体制里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苗头,如学生过分关注自我、摒弃"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等,对后来师生关系也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2018年07期 No.147 5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2K]
  • 中国古代公共服务思想溯源与实践述论

    张序;邓娟;

    文章对中国古代公共服务思想进行了溯源,对其中的代表性思想进行了分析,并从现代公共服务的涵义、类别和供给方式出发,对中国古代公共服务的实践进行了归纳论述。

    2018年07期 No.147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5K]

文学研究

  • 巧拙之辨——中国古代诗学之巧拙论

    李轶婷;

    "巧"与"拙"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具体而言,巧拙论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尚巧论,以《文心雕龙》为例,有意对艺术创作规律之"巧"加以探索;二是尚拙论,从"辞拙意工"和"巧于外而拙于内"两个层面肯定"拙"的价值;三是巧拙相参论,意在将"巧""拙"对举,从"巧拙相济"和"巧拙相半"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四是大巧若拙论,它包括与自然契合、不期然而然之遇、绚烂之后的平淡美三个方面。巧拙论的多重意涵与诗学意义,有待我们深入揭示。

    2018年07期 No.147 7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9K]
  • 小议敦煌文学写卷中的“杂写”

    冷江山;

    常见于敦煌写卷经头卷尾的杂写中包含着许多生动丰富的信息,它是我们在研读写本过程中不可忽略的因素。通过细致研读杂写中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确定文学写本的抄年和抄写人或使用人,了解使用者或抄写者的内心世界,同时还能掌握敦煌文学作品传播与接受的一些情况。从写本学的更高的层面来看,"杂写"凸显着敦煌文学写卷的"实用性""随意性"以及实用功能"复杂性"三大特点。

    2018年07期 No.147 8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0K]
  • 明清神魔小说中“帝王师”形象的文化解读

    孙惠欣;张淼;

    明清小说中的"帝王师"是指一种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具有双重身份,君臣关系融洽并具有敏锐的政治目光和超现实神奇能力。"帝王师"形象寄予了封建时代文士的政治理想,也间接地折射出儒家政治思想的嬗变。明清两朝五百余年,涌现出大量的"帝王师"形象,尤其是罗贯中《三国演义》塑造出的以"帝王师"为特点的"诸葛范型"后,出现了一批类似的人物,如《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女仙外史》中的吕师贞、《野叟曝言》中的文素臣、《草木春秋演义》中的决明子、《孙庞演义》中的孙膑、《宋太祖三下南唐》中的苗从善、《说唐三传》中的徐茂公等,成为明清小说史上独特的风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受到儒释道思想与文化传统的影响,明清神魔小说中"帝王师"形象特点鲜明,文化内涵丰富。

    2018年07期 No.147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7K]
  • 由“赋”而“歌”的诗史溯源——《四川民歌采风录》的诗意生存

    唐代兴;

    万光治先生所带领的四川民歌研究所学术团队采风民间,发掘"活态文学"。通过对赋体文学的标本性研究,走向田野,开采出民歌这一"活态文学"宝库。作为"活态文学"的民歌,始终是生长的艺术,它的土壤是民间,它的母体是人性化、人本化和民生化的诗意生存。

    2018年07期 No.147 95-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8K]

儒释道研究

  • 孟子以史论《书》研究

    魏忠强;

    孟子称引《书》经,多是作为谈说的依据,或作为辩论的论据,并往往附述《书》篇的历史背景与作《书》的原由,此实为孟子以史论《书》的体现。孟子称引《书》经有以史论《书》的风格,这也涉及到经、史关系问题,体现前经学时代重"史"的风气,尚未形成后世经师治《书》等经学训诂与阐发大义的范式。事实上,经、史之间也是彼此紧密相联的,以经为义,以史为例,两者相辅相成。

    2018年07期 No.147 10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7K]
  • 浅析西域胡裔何妥之《易》学

    龙成松;

    何妥是隋代著名的《易》学家。他曾历仕南朝梁、北周、隋,得南北学术之所长,《周易讲疏》即为其学术结晶。何妥之《易》学以义理为基础,兼用象数,杂以史论、政论和《礼》学,既融合了南北学术之长,也受到了"蜀学"之影响。何妥家族源出于西域粟特,他从家族浓厚的"胡风"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代经学大家,其学术思想渐染了民族文化的特征,这在中古民族文化融合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与融合的重要案例。地域熏习与民族遗传共同造就了何妥在中古经学史上的特殊的地位。

    2018年07期 No.147 11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7K]
  • 全真大师于洞真生平事迹考略

    陈云;

    于洞真,俗名善庆,是马钰最为著名的弟子,马钰去世后他又遍参丘处机、谭处端、王处一、刘处玄等人,在七子后学中德高望重。于善庆倍受全真道教众和金、蒙两朝政要尊崇,他住持陕西道务期间,励精图治,使重阳宫达到了全盛。于善庆曾长期在关陇一带传教演道,先后培养出了高道宽、李道谦、符道清等著名弟子,这些弟子曾长期主持关陇道务,对元代西北道教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018年07期 No.147 120-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1K]

民族民俗研究

  • 唐代鲁山花瓷腰鼓之研究

    李艳慧;

    唐代鲁山花瓷腰鼓是中国古代陶瓷与音乐结合的一个典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花瓷腰鼓起源于印度的细腰鼓,随着佛教东渐传入我国的西域与西凉地区,并与当地音乐不断融合,于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原,后广泛运用于隋唐时期的宫廷音乐。唐代陶瓷手工业、音乐艺术繁荣发达,兼容并蓄,求新求变。唐花瓷腰鼓在唐代宫廷盛极一时,并随着唐乐的输出传入韩国和日本。宋代贵族政治没落,文学艺术向着平民化、世俗化与普及化发展,花瓷腰鼓也因此走出宫廷,在民间不断吸纳、受容,演变、转化,慢慢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2018年07期 No.147 127-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5K]
  • 京西古道传统民居雕饰艺术的文化考察

    王墉;

    京西古道传统民居雕饰艺术有着深厚的民俗内涵、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和朴素自然的艺术特色,体现了京津冀地区传统民居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也是北方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建筑形式、民俗内涵和艺术特征等方面对京西古道传统民居雕饰艺术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深入了解京西古道的传统民居文化,为进一步保护京西古道的文化遗存提供有效的理论基础。

    2018年07期 No.147 137-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3K]

学术述评

  •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王符研究述评

    郝建平;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王符的研究日益成为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不仅研究成果多,而且研究队伍庞大。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作者生平、思想、《潜夫论》文本研究等方面。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王符思想研究的深度挖掘,把王符与前代思想家及同时代的思想家进行对比研究,以及对王符思想所具有的现代价值进行阐释。

    2018年07期 No.147 144-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6K]
  • 近三十年来汉语方言声调合并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李晰;

    声调合并是声调调类发展的重要模式。近三十年来,关于汉语方言声调合并的研究不绝于缕,但缺少梳理和总结。本文从方法、原因、过程三个方面对近三十年来汉语方言声调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了简要梳理,并对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2018年07期 No.147 152-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6K]

  • 《中华文化论坛》文献引证规范

    <正>为便于国际学术交流和推进期刊编辑工作规范化,《中华文化论坛》采用2007年北京"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研讨会"所确定的《综合性期刊文献引证技术规范》要求,说明如下:一、统一以脚注(页下注)形式标注引证文献。二、注释序号用(1),(2),(3)……样式,每页重新开始。三、标引规范示例:中文专著:责任者(责任方式)/题名/卷册/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责任者与题名之间一律用冒号;责任方式为"著"可省略。例如:(1)钱穆:《国史大纲》(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38页。

    2018年07期 No.147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K]
  • “宽窄哲学论坛”征文启事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宽窄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体现和精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探讨宽窄哲学现象,完善宽窄哲学体系,挖掘宽窄文化内涵,共话宽窄哲学在应用哲学层面的发展和创新,决定面向全国征集学术论文。

    2018年07期 No.147 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4K]
  • 征稿启事

    <正>《中华文化论坛》(月刊)是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社会科学类学术理论刊物,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四川省一级期刊、四川品牌期刊。目前主要栏目有:历史论衡、文学研究、儒释道研究、巴蜀文化研究、学术述评等。为进一步提升办刊质量,我刊特面向学术界征集优秀稿件,相关要求及说明如下:一、内容及字数要求论文观点鲜明、论据充分、有学术创新性。来稿文责自负,作者应严格遵守学术规范,认真核对引文,严禁抄袭并避免大量征引二手文献。文章篇幅以8000-20000

    2018年07期 No.147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