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论坛

传世珍宝鉴赏

  • 黄花梨提盒

    <正>时代:明材料:黄花梨类别:木器规格:38×21厘米,高27厘米收藏处: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这类黄花梨提盒是存放笔墨印砚等文具的容器,便于提携,一般供士人、文人墨客赶考或游历时使用。此盒分为三格加盖,底托与提梁相连,三格可以分层取下,便于取拿文具,但也有可能有其它用途。黄花梨提盒借用了竹编提篮的形式,采用榫卯结构,接榫处处理细腻,木纹肌理清晰,此盒反映出明代木作的特点。此提盒是明式黄花梨木提盒的代表作之一,制作风格

    2017年10期 No.138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文化建设

  • 从嵌入到耦合:当代中国乡村文化治理嬗变研究

    刘彦武;

    嵌入性理论,开启了文化研究的新视角。嵌入性是当代中国乡村文化发展的根本性特征。本文更多地侧重从中观层次研究新中国乡村文化的变迁以及乡村文化与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乡村文化与乡村经济社会的多边的、网络化的复杂联系。在当代中国构建一套有利于乡村文化治理的先进文化与乡村文化相结合,以先进文化、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相互联动的制度机制迫在眉睫,以期有力促使先行文化与乡村文化、城市文化形成耦合效应,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演变、共同发展的目的。文章还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角度对当代中国乡村文化嵌入格局进行了分析。

    2017年10期 No.138 5-13+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4K]
  • “大西南”文化成立的历史条件和精神内涵

    谭光辉;

    "大西南"这个概念首次被提出大约是在1939年,是一个与抗日战争相关的军事地理意义上的概念,之后在"解放大西南"时期被固定下来。再之后,大西南主要是一个经济圈意义上的概念。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古代以"西南夷"称呼这个区域,中原文化对其文化特征的想象与概括是"虫文化"。"虫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内敛、无争、悠闲,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文化交融的不断加深,大西南文学的独特文化特征已经很不明显,但是其精神内核还是相对清楚的,如何提炼这一精神内核,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任务。

    2017年10期 No.138 1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6K]
  • 论产品形态设计对古典意境理论的应用

    仉春辉;

    产品形态设计可以通过吸取和挪用意境理论中的"虚实""有无""动静""似与不似"以及"线"的理论,通过材料、色彩、光烟等技术性手段的改造,以及与观者的情感性审视结合来达到一种类似诗词书画中那种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情景交融、韵味久长的意境。虽然这种"实物""实景"的转化收到了很多限制,并且在转化过程中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但这仍不失作为一种优秀的创作视角和创作方法,同时也为产品意境的形成以及有效传达提供了一种探索性的思路。古典意境作为中国传统古典美学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对于艺术批评,对于艺术创造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产品形态设计来说同样如此。

    2017年10期 No.138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3K]
  • 浅议“互联网+”时代的反智文化

    吴建彪;

    "互联网+"时代反智文化的滋生与生成,是社会转型的特殊环境、知识精英犬儒化与大众的文化狂欢、网络媒介草根化等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并呈现出主体与内容复杂多样的时代表征。对此,需要理性看待"互联网+"时代反智文化的生成与演绎,继而从形塑开放多元知识传播体系、促进媒介信息传播模式科学化以及知识教育模式的不断革新等维度采取措施清除其消极影响,推动风清气正网络空间的形塑历程。

    2017年10期 No.138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9K]

“三学”探索

  • 宗派、宗风与北宋中后期曹洞宗的传承

    李熙;

    关于义青受法远之托继嗣警玄的故事主要受法远、义青一系说法的影响,并因北宋后期曹洞宗的复兴而得到进一步渲染和强调。从灯录、笔记等的记载来看,没有证据表明警玄无嗣或均先于警玄去世。而从法远与灯录编纂者的交往、与警玄弟子的交往、对当时丛林师承惯例的了解、为人和年龄、以曹洞宗脉付义青与警玄去世之间的时间距离等因素来看,他将更晚出现的传承危机改换到警玄的时代,虽不尽符合史实但却完全可能符合警玄关于传承危机的预见、忧虑和传承曹洞宗风的意图。从义青礼祖塔、阅大藏、兼传曹洞临济宗风、强调自己与曹洞宗祖师的关联、宣扬法远以"宗法"识人等行为来看,他也在有意识地证明其正宗传人的身份。尽管宗派、宗风对于曹洞宗的复兴不起关键作用,但对于确定义青一系的宗教身份却至关重要,尤其在曹洞宗复兴过程中丛林内外对义青颇多质疑的情况下。在此背景下,与曹洞宗渊源颇多的僧史家惠洪不仅通过皮履、直裰等信物证明义青以降曹洞宗是"正脉",而且采取了证明其为正宗的其他途径:为其世系寻求更有道望的宗祖,为颇为兴盛的法成一系篡改信衣的传授对象,并通过伪托古人的《宝镜三昧》等证明曹洞宗风乃"正传"。

    2017年10期 No.138 34-46+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0K]
  • 南朝文化回流影响下佛涅槃图像的本土演变

    刘翔;

    南朝文化在向北回流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中原文化的主流,对于佛涅槃造像的变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受南朝文化和艺术思想影响,佛涅槃图像创作从以摹仿自然为创作特点转变为以气韵写神为创作主旨。同时,南朝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影响促成了从小我尚实到大我务虚的佛涅槃图像的创作。另外,受到南朝统治阶级政权功利主义影响,佛涅槃图像将帝王的相貌和上层权贵阶层的衣饰特点融入创作。

    2017年10期 No.138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0K]
  •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新解

    宁全红;

    古今学者在注疏"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章之际着墨不多,分歧也不显著,然而通常的解释让人颇觉难以理解。联系孔子此言的具体语境以及相关文字在春秋时期的用法进行深入考察可知,"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章实际上指一国之君得位不正以后很可能要出现的以其为核心的礼乐秩序无法建立,故而滥用刑罚以维护其统治的状态。孔子这段话不仅符合卫国当时的情形,也有助于人们从一个侧面洞悉古代王朝衰亡之规律。

    2017年10期 No.138 52-56+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2K]
  • 民国时期陈撄宁“弟子”的内丹思想概论

    丁常春;吴振亚;

    民国时期,汪伯英等人对求法、性命论、玄关、火候、炼己筑基等阐述是对陈撄宁内丹思想继承和丰富。汪伯英等人用科学知识诠释内丹学之精气神内涵,精气神炼化之理,这是奉行陈撄宁的内丹学科学化的主张。

    2017年10期 No.138 57-66+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7K]
  •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道”的思想和中医的关系

    肖妤;

    "道"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中医,在"道"的思想的不断发展演变下也深受其影响,取得了不断的发展。中医发展过程中所折射出的哲学理念和思想内涵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道"的思想可谓是星辉相映、不谋而合。尤其是道家思想与中医的关系,二者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交融、互为印证、。但有关中医存废的问题历来有所争论,21世纪中医的发展逐渐面临更多的挑战。以往有关"道"的思想多集中在道家思想的讨论上,而少有就整个"道"的思想从上古、先秦、汉魏、唐宋、明清直至20世纪的整个发展历程来进行观照的。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中"道"的思想古今发展为主线,同时结合"道"在各时期发展过程中与中医的关系入手,详细深入的探讨"道"的思想发展对中医发展的影响,进一步探讨"道"的思想和中医发展的未来。

    2017年10期 No.138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0K]

四川历史名人

  • 从《三国志》裴注看诸葛亮形象之演变

    王怀成;

    三国、两晋及南朝的齐、梁、宋两百多年间,是我国史学著述较为发达的一个高峰。《三国志》裴注所存的诸多相关史著和史评,汇集成了诸葛亮形象丰满的历史面貌。后汉三国时期,不同政治集团的史家出于各自的需要,对其事迹和形象做出了截然相反的记载和评价。稍后的两晋和刘宋时期,史学家开始客观公正地反思诸葛亮这一重要历史人物。"衣冠南渡"之后的东晋,士大夫们更是从民族情感的角度出发,期待着诸葛亮这样的能够提振信心的人物出现。刘宋时期,诸葛亮作为人臣的榜样,最终定格下来,逐渐成为人们心中的偶像。

    2017年10期 No.138 73-83+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6K]
  • 苏轼论“辞达”的文学史意义

    裴媛媛;

    "辞达"二字是孔夫子以道德为本位的文辞观念的集中反映,自汉代以来,历代学者关于"辞达"的理解众说纷纭,大抵可以分为经学视域与文学视域两个角度,聚焦于"辞达于事实""辞达于理""辞达意而已"三个层面。正是在这聚讼纷纭的基础上,到了宋代,苏轼提出"辞达于意而已"的文章观念,主张辞止于达意,亦是追求文采,这是在道统观念之外对文本创作自身价值的回归。苏轼论"辞达"所反映的文章观念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一特定背景决定了苏轼的文学价值观首先应是经世致用,其次才是对文学自身独立价值的肯定。苏轼的文学观念不仅对宋代文学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对当下文学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亦有借鉴意义,以道德为本位的文学审美价值观的建构应避免教条化,文学与道德均应来源于生活并回归至生活。

    2017年10期 No.138 8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8K]
  • 张大千泼彩山水画中的天然矿物质“石色”及其应用

    董娴娟;

    在张大千晚年开创的泼彩山水画中,天然矿物质颜料"石色"的使用是其最重要的特征,这种天然矿物色在我国唐代及之前的绘画中被广泛使用,因其来源于天然矿石,色彩非常鲜艳、明亮,且历经千年不易褪色。张大千在其泼彩山水画中把色彩当做最重要的形式语言之一,将"石色"当做水墨来使用,打破了自元代以来文人画"水墨至上""重墨轻色"的传统,对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现代性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2017年10期 No.138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9K]

历史论衡

  • 《三国演义》与中华江河文化论纲

    梁中效;

    中华文化,江河竞秀,灿烂辉煌;《三国演义》,始于黄河,终于长江,江河文明,美不胜收。《三国演义》是中华江河文明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江河历史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江河文学的壮美画卷。《三国演义》以赤壁大战为背景,通过《铜雀台赋》、《大雾垂江赋》,淋漓尽致地展示了长江文化以及江、河文学的不同风貌;反映了此次决战不仅是南北孙刘与曹操两大政治集团的对决,也是南北文学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曹操的"横槊赋诗"则将《三国演义》中的文学描写推向高潮。

    2017年10期 No.138 9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0K]
  • 《宋史·王旦传》“立皇太子”事辨析

    王化雨;

    《宋史》记载了一则王旦在澶渊之役时请真宗"立皇太子"的故事。这条故事本身存在不少漏洞,但又可以为我们提示一些以往不为人知的历史线索。通过这则故事,我们可以对古代史料的特点、价值形成更多的认识。

    2017年10期 No.138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0K]
  • 历史故事的图像解读:梁武帝、唐太宗与岳飞

    张作舟;

    历史故事是了解一个社会的宝贵资源。人们往往习惯用语言文字来讲述各种各样的历史故事,忽略了图像的重要功能。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留下来的图像遗迹,就是图像起源。进入二十一世纪,图像已成为人们感知事物和认识事物的常见方式,我们走入了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的以图像来构筑的世界。这里运用图像资料,来解读三个历史故事。

    2017年10期 No.138 11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2K]

丝路研究

  • 南方丝绸之路与道教在东南亚的传播

    邹一清;

    南方丝绸之路是指从四川成都平原出发,经云南至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的古代东西方交通网络体系,是古代欧亚大陆途程最长、历史最悠久的经济文化交流大动脉之一。经由南方丝绸之路,中国文明传播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及欧洲,对欧亚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和作用。道教文化传播至东南亚就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例。道教形成于东汉末年的古蜀大地,并很快便传播到了云南、东南亚,其传播的路径便是南方丝绸之路,传播的途径主要包括官员任职传播、官办学校传播、领土扩展传播、汉族移民传播、宗教人士传播、对外贸易传播、少数民族传播、外国朝贡使团传播等。

    2017年10期 No.138 116-124+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0K]
  • 南丝路昭通段考

    李竞恒;

    昭通作为连接四川进入云南地区的通道,在南丝路的交通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古代巴蜀以及经由巴蜀向西南传播中原文化的云南第一站,也是云南古代人群向更发达的巴蜀、中原学习、交融的窗口前言。传说蜀王杜宇源出于朱提之说,并非可信的史实,但古蜀时代已经与昭通地区之间具有联系,则可以得到日渐丰富的考古材料印证。在昭通鲁甸的野石山文化,就具有蜀地十二桥文化的特征。昭通盆地发现过蜀式戈、典型的巴蜀文化器物、巴蜀图语印章、铜鉴等,充分证明该地区深受蜀地文化影响。而鲁甸马厂的铜剑、戈、矛、陶器也见于滇池地区。众多考古材料表明,昭通盆地正是连接中原、巴蜀与云南腹地文化的重要桥梁,是整个南丝路交通上不可或缺的连接点,在古代西南文化交流过程中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2017年10期 No.138 125-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0K]

民族民俗文化

  • 论武陵山区的傩公傩母信仰

    许钢伟;

    傩公傩母作为区域社会里相关民族信奉的神灵是不争的事实,但其普遍流传的民族和区域范围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就古代方志记载和近现代及今人调查报告来看,傩公傩母信仰普遍流传在黔、渝、鄂、湘毗邻的武陵山区,涉及的民族主要是土家、苗、侗、瑶、汉等民族。傩公傩母成为这一区域普遍的神灵信仰是文化涵化的结果,而"圣化"、"俗化"是傩公傩母信仰文化涵化的具体表现。比较而言,俗化比圣化更影响了傩公傩母作为地域社会神灵信仰的广泛接受。划干龙船在傩公傩母的俗化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2017年10期 No.138 13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1K]
  • 羌族神话叙事长诗《木姐珠与斗安珠》审美叙事初探

    郑双燕;

    《木姐珠和斗安珠》是羌族地区家喻户晓的一首神话叙事长诗,长诗中的木姐珠和斗安珠既是神话人物,也是羌族人们崇奉的祖先神。现有的研究侧重于从这首长诗与宗教的关系、与当时羌人的婚姻形态等方面研究。本文拟从经典叙事学的角度,分析诗中丰富复杂的预叙手段的运用及其美学意义。正是这些叙事技巧的运用,让这首长诗富有艺术魅力。从而揭示了这首诗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的艺术根源是其富有美学和文学性。

    2017年10期 No.138 139-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 火神宋无忌形象演化考论

    解陆陆;

    作为民间传统中的一位重要火神,宋无忌形象曾广为流传。从历史的视角看,这一形象也经历过漫长而复杂的演化历程。宋无忌形象源出于古印度神话,后传入中土。两汉之前,文献记载的宋无忌有两种形象:"方士"与"月仙"。汉唐之间,宋无忌形象又演化为"火精"、道教的仙将,并进而演化成为民间信奉的"火神"。宋元以降,宋无忌形象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仙将"、"火神"、"月仙"等几个形象同时并存。在漫长的演化历程中,宋无忌形象受到了古印度神话、方术谶纬、道教与民间信仰等古代文化、知识的熏染,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底蕴,从文化史的角度看,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产物。

    2017年10期 No.138 143-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0K]

文学批评

  • 火攻、纵火及火观念的生态化审视——从《水浒传》到还珠楼主

    刘卫英;李亚佛;陈立婷;

    还珠楼主小说描写用火抵御来犯的食人蚁、怪兽,其相关书写与《水浒传》纵火有共同性。但水浒故事书写豪侠"纵火"时表现出豪迈与快意,这一利己"优势战略"模式,艺术化地展示了"宁毁勿预"的江湖性格特质。《水浒传》对好汉们纵火无度、不顾后果的反生态书写,是叙事行为者的情绪宣泄,也是社会结构固化、资源分配不均的流民积习表现。而民国还珠楼主则体现出选择性继承,既用火攻抵御食人蚁威胁,又对"用火"派生的生态灾难进行理性思考和关切,具有人类中心的生态共同体意识。

    2017年10期 No.138 149-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6K]
  • 试论《王子高芙蓉城传》隐含的历史真相及其影响

    王凯;

    宋人胡微之据王子高自述其遇仙故事撰写了传奇小说《王子高芙蓉城传》。该故事在当时广为流传,甚至影响了宋王室的立嗣大事。王子高编造遇仙故事的主观动机颇为复杂,除可能有"明神道之不诬"、证明神仙实有的宗教因素外,更为重要的应是其沽名钓誉的功利目的。而此事得以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与宋代时期道教的兴盛、宋人在文学方面追求"好奇"的精神密切相关。

    2017年10期 No.138 157-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4K]
  • 时尚化:略论网络文学的一种倾向

    周冰;

    从网络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时尚始终与网络文学相伴,对其发展具有催化作用。内容上的时尚择取、叙事策略上的爽感诱导、表现手法上的空间侧重,是网络文学时尚化的重要审美特征。评价网络文学的时尚化,既要看到它对网络文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又不能忽略其对网络文学的损伤和可能带来的副面影响。

    2017年10期 No.138 162-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5K]
  • 经典的戏仿——今何在《悟空传》的叙述研究

    何英;

    在各类恶搞西游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的时代,《悟空传》十多年来仍深受读者的喜爱,在颠覆经典的同时,也成为了另一部类的经典。《悟空传》的出现不是偶然的,20世纪90年代新潮长篇小说隆重登场的背景下,《悟空传》艺术上的先锋性和叙事上的革命方式也就不足为奇了。500年的时间跨度给小说的叙述带来了极大自由,它大胆地打破了很多我们渐渐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势,在诘问中一点一点拓展自由的空间,而绝不拘泥于一时一局的事态。这种对自由的追求是小说既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又有强大的审美感染力的根源,也是小说在广大的读者群体中获得认同的一个重要原因。

    2017年10期 No.138 166-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8K]
  • 论黑格尔海洋文明论对中国海洋文化和文学研究的影响

    毛明;

    因为译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黑格尔《历史哲学》体现着辩证法智慧的海洋文明论在中国被"误读"为大陆—海洋文明二元论、中西方分属大陆—海洋文明论、海洋文明先进论。受此影响,中国的海洋文化研究以大航海时代西方资产阶级精神为研究重心与价值评判标准,忽视海洋文化的多样性;中国的海洋文学研究除了具有上述偏颇以外,还忽略文学性。二者都以重新评估中华文化属性为目标,偏离了海洋主题。

    2017年10期 No.138 172-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1K]

艺术视野

  • 艺术人类学视野下中国广场舞的发展困境与出路

    杨于卓;汪代明;彭立;

    本文基于艺术人类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在田野调查基础上,探讨当前中国广场舞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在笔者所在的田野点,广场舞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场地问题,而问题得以解决的关键在于将广场舞放回其所在的社区,从社区发展的宏观的角度,给予观念上的重视和政策上的扶持,只要合理地引导、积极地协调,构建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社区关系,广场舞必将为转型中的中国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7年10期 No.138 179-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3K]
  • 中国青春电影伦理叙事的历史路径探析

    贾森;

    中国青春电影自发端开始便带有深厚的伦理意识,这种伦理叙事的观念在百余年间对中国青春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伦理叙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伦理的双重制约性到个体生命与国家命运的交织;从伦理关系的改造与重建到"青春正义"的终极指向,至始至终伦理都贯穿整个中国青春电影发展的历史脉络,对青春电影伦理叙事的历史梳理,是要为今天的青春电影找到正确的伦理叙事方向。

    2017年10期 No.138 183-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9K]

书评

  • 烽火艺程 披沙拣金——黄宗贤教授的抗战美术史研究

    范美俊;

    <正>2000年,黄宗贤教授的《大忧患时代的抉择——抗战时期大后方美术研究》一书出版。在当时,仅有张少侠、李小山的《中国现代绘画史》、王伯敏的《中国美术通史——现代美术》,以及阮荣春、胡光华的《中华民国美术史》等几本概观性的著作,抗战美术方面的内容特别是以重庆为中心的国统区的美术史实尚付阕如。20世纪初,中国现代美术伴随着民族救亡图存的呐喊,几代画人经历了历次战争和文化改造的洗礼。特别是十四年抗战,惨烈的战争带给艺术家们的不仅

    2017年10期 No.138 18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