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论坛

传世珍宝鉴赏

  • "大圣遗音"琴

    <正>时代:唐材料:木、漆等类别:乐器规格:120×20.5厘米收藏处:北京故宫博物院这件古琴是传世唐代古琴中最为完好的一件。此琴腹内池的两侧有朱漆隶书款"至德丙申"四字,表明此琴制于唐肃宗至德元年,即公元756年,应为安史之乱之后的作品。四字款表明这是一件宫廷用物。此琴为神农式样,以桐木斫成,漆栗壳色漆,间有黑色,并在某些部位有朱漆修补。胎质为鹿

    2017年08期 No.136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三学”探索

  • 从“象思维”认识进,由“象思维”表征出——“象思维”与《道德经》英译的思考

    包通法;

    《道德经》是千年以降对我国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学等产生深远影响的中华文化传世元典和文化身份标识,如何外译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考量的小学范畴语言问题,而是关涉中国文化精神本体性构建的大学之道。故本研究着眼于《道德经》英译一般"道性"的认识构式和样态,从"象思维"构式与样态进,由"象思维"构式与样态的表征出,关注《道德经》"象思维"的精神样态、在意译文的"象思维"精神格局的异质出场,使我们中华典籍对外翻译走出小学藩篱,以大学之道关怀其语言行为,推动《道德经》等中华典籍外译中哲学维度的翻译实践和研究,以期更好地为服务于"中华软实力建设"。

    2017年08期 No.136 5-15+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0K]
  • 文庙:儒家文化的象征——以宁远文庙为考察对象

    王慎;王配;

    文庙是儒家思想文化的产物,作为传统社会的礼制性建筑,其本身以蕴藏象征为习见。湖南宁远文庙是南方地区现存规模最大和保存最完整的文庙,其无论是选址、布局还是装饰,都蕴藏着丰富的儒家文化的象征。从象征的角度,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义来探究和解读文庙,不仅可以借此拓宽"文庙学"的研究,而且还有助于认知文庙本质及其所反映出的思想文化,从而更好地发挥文庙作为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的积极作用。

    2017年08期 No.136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2K]
  • 墨子宗教伦理思想中“天志”与“明鬼”的伦理奖惩功用研究

    曹艳春;郭智勇;

    "天志"与"明鬼"是墨子宗教伦理思想的基础,其宗教伦理思想内蕴丰富的伦理奖惩、伦理报应学说。墨子认为,天下为天之所生,故而当以天为法,因循天志寻求人道,进而以此阐解人之生存困境的超越,其中的"爱"与"善"富有人伦调适的社会功用。墨子通过经验三表法证明鬼神的存在及其神明,内在地隐含了"天""鬼""人"之间诉求的伦理共通性,为人道至善的合法性提供了确证。因此,墨子的"天""鬼"论是人间的宗教,具有劝善除恶的伦理奖惩功用。

    2017年08期 No.136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0K]

艺术视野

  • 影像视野下都市个体的空间记忆与精神生态——以四部国产公路电影为视角

    李娟;

    城市化进程以突飞猛进的速度进行着延展,都市人群本真生活状态的描摹与情绪体验为国产电影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叙事空间。以公路电影为视角,将社会转型时期都市的个体心理、精神与价值等问题,置于影像话语的框架之下,以期实现对社会变迁的民众精神生态进行考察。国产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话语实践,影像叙事应该保持价值意识,在不断变化的多元文化环境中觉察时代的欲求和心声,寻求人类共同的心灵故乡。电影叙事在某种程度上应当成为人类生命意识形态再生产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成为不同历史时期民间心态史的重要记录资料,影像叙事有必要更加关注民间叙事的视角,并不断实现转型时期民众精神成长的观照。由此,国产电影寻找、建构起自身的文化主体性,书写自身民族价值取向的历史发展脉络,依旧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向与命题。

    2017年08期 No.136 28-34+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8K]
  • 当代影视文学中“四川茶馆”的空间解读

    蒋建华;

    本文立足于文学的角度,通过对影视作品中"四川茶馆"的空间进行解读,从而提炼它的地域文化特征。具体将从茶馆的空间形态、空间叙事,以及茶馆空间蕴含的巴蜀文化三个方面着手,运用空间叙事、文学的地域性研究等相关理论,分析茶馆在具体的影视画面中,所展现的文学和传统文化意义。

    2017年08期 No.136 35-4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1K]
  • 青春电影中的自传性叙事

    岳扬;

    不管是港台的导演还是内地的导演群体,均把青春电影当作一个现象来探讨。在多种影像记录方式中,自传性叙事占了相当大的篇幅。本文结合不同时期青春电影的代表作品,着重探讨了大陆青春片的历史语境和发展流变,并试图从中找寻时代与青春的互动。

    2017年08期 No.136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 《中国诗词大会》的审美特性初探

    王藝霖;峻冰;

    近期备受欢迎的《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由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一档演播室益智类文化艺术节目。作为"有意味的形式",其新颖且易于大众参与的原创节目设计,文化痛点向传播热点的悄然转化,趣味典故与人生百态的巧妙应和,以及基于全民参与语境下现代视野的传统文化建构,都给人带来强烈的审美感受与思想启迪。

    2017年08期 No.136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9K]

文化建设

  • 对传媒艺术教育中新媒体技术运用的思考——一种“技术中介”视野

    刘莉;包德述;

    技术属性是传媒艺术教育的最基本属性特征。新媒体介入前,传媒艺术教育有两种教育模式:一种是90年代前的艺术技巧教育;另一种是一直以来主导艺术教育的审美教育。这两种模式中技术都只是承载教育信息的工具。近10年,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介技术介入艺术教育,传媒艺术教育的生态系统被重构,技术工具论已不能阐释技术与艺术教育融合关系。"技术中介"是不同于"技术决定论"或"技术中立观"的理论视野,它揭示传媒艺术教育与技术间共生共谋关系,指出人与技术、教育与技术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2017年08期 No.136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4K]
  • 从宣传灌输走向文化传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有效性的路径

    张造群;

    提高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有效性,解决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必须创新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理念、方法和思路,改变片面强调意识形态色彩、主要采取宣传灌输的做法,使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回归文化本身,实现核心价值观从政治宣传走向文化传播,提高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感染力、认可度和实效性。这就要求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立足点要从"以我为主"转向"以受众为本",主体要从宣传系统走向社会大众,载体要从传统平面式走向立体式,话语要从官方语言走向大众语言,方法要从讲道理走向讲故事。

    2017年08期 No.136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传播研究述评

    彭文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的主流价值观,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伴随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传播研究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目前学界主要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传播所涉及的概念界定、传播特征、传播路径与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有不尽人意之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传播研究的新着力点可以从新媒体传播形态、传播受众层次、成功案例分析多维度进行。

    2017年08期 No.136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9K]
  • 中国西部地区文化产业成长指数评估及对策研究

    王资博;

    新常态下科学促进中国西部地区现代文化产业成长壮大、优化升级,这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向纵深统筹挺进及西部各省区市文化发展向繁荣兴盛迈进的题中之义。基于总体系统性、可比操作性和研判务实性,构建了中国西部地区文化产业成长指数评估体系。依托统计部门及文化系统等的最新年度数据,对西部12省区市的文化产业成长指数进行了评估分析,据此提出了对策建议。

    2017年08期 No.136 7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1K]
  • 文化视角下中西休闲体育异质化辨析

    杨岚凯;谢卫;

    休闲体育是休闲与体育的结合,两者互为规定,取长补短;休闲体育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文化选择的必然,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推理法从文化视角对中西休闲体育的异质化特征进行了辨析,认为中西休闲体育文化异质的本源是中西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其外显特征为:两者在核心价值观念的差异呈现出理念上的"和"与"竞",认知上的"动"与"静",层次上的"内"与"外";在个人价值体现上的差异表现为"个人与集体的悖反特征";在休闲体育制度文化的差异体现出规则的"隐形软约束"与"显性硬约束",正是这些因素使得中西休闲体育发展到近现代以前呈现明显的异质化特征。

    2017年08期 No.136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9K]

古代文学

  • 释僧祐《胡汉译经文字音义同异记》

    黄小芃;

    释僧祐的《胡汉译经文字音义同异记》是中国最早的系统论述中土佛典翻译的专篇论文,比隋朝释彦琮的系统翻译专论出现早100年左右。整篇译论共有七个自然段,从翻译学的视角分析,分属四大部分,各部分具有紧密的逻辑理论联系。它作为专篇论文提出了语言文字的言文意三者之间关系的共性包括文字功能的共性论、佛典译场上译者和成文执笔者的关键作用论、翻译标准等理论和其处于当时前沿的翻译理论水平等方面都还有待于学界进一步认识和研究。

    2017年08期 No.136 85-9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1K]
  • 《神仙传》神仙形象的人化特色

    谭敏;

    《神仙传》以叙述故事刻画形象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由现实生活元素构成的神仙世界。无论是留念人间的地仙,还是执着修道的女仙,抑或高尚其事的不臣之仙,他们多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无论地位高低,无论男女老幼,只要有志于道,依法修炼,就能得道成仙。这些神仙形象,是宣扬当时神仙道教思想的形象载体,是魏晋时期神仙观念人间化、世俗化的反映,具有鲜明的弘道色彩。

    2017年08期 No.136 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8K]
  • 宋代蜀刻本版式刍论

    安国楼;李天舒;

    宋代蜀刻本版式设计独特。一方面,大字版式使其在历代出版业中久负盛名;另一方面,融通书籍内容及时代需求的行格特征,也使蜀刻本成为区域文化的标签。宋代蜀刻本以眉山刊刻为代表,是与其类型化的版式设计及社会文化背景分不开的。

    2017年08期 No.136 98-10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 宋传奇对唐传奇的传承与革新——以才子佳人传奇为例

    钟凤;

    传奇兴起于唐,至宋又有了进一步地发展,其中才子佳人类的传奇更是为我们谱写了许多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宋传奇在很多方面对唐传奇都有继承,但二者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本文试从叙述语言、诗笔运用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三个方面来阐释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

    2017年08期 No.136 10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 论明清以来“情性”说与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

    周和军;

    明清以来"情性"说得到进一步继承和发展,"情性"说的阐发与解释不再局限于诗歌艺术的审美特征上,而是慢慢渗透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人们思维方式中,"吟咏情性"的抒情传统影响、改变了以叙事为基本特征的小说、戏剧等艺术形式,"抒情诗"逐渐延展开来,逐渐影响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

    2017年08期 No.136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7K]
  • 论晚明文人视域中的《逍遥游》

    周黄琴;

    在晚明文人的视域中,尽管同一篇《逍遥游》却呈现出不同之相貌,并在主旨、地位、大小之辩、用处、逍遥之主体与途径等问题上存有一定的分歧。对于其因,或许我们更多地归为晚明的黑暗,其实那不过是一种单一性的消极理解面向的投射之结果。实际上,晚明文人们喜爱《逍遥游》,并作出多维度的解读,而非仅因社会的黑暗,其中还不乏与晚明人的心性需求、独立意识的觉醒、心学对主体性的张扬,以及当时整个社会的文化气息等主客观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性。

    2017年08期 No.136 113-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 从李之芳生平看其与杜甫的交往

    潘玥;

    杜甫一生交往颇多,最为后人熟知的挚友,莫过于严武、高适、李白、岑参、郑虔等数人。其实,唐宗室李之芳与杜甫的友谊亦复不浅,二人终生都保持着良好感情与深厚友谊。杜甫有数诗都涉及到与李之芳的交游情况,不少信息可以补正史之不足,有必要进行一番梳理。

    2017年08期 No.136 12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6K]
  • 论《唐人故事》对唐代传奇故事的创新

    沈穷竹;汪羽旎;

    《唐人故事》是王小波的开山之作,但其价值却一直以来未获得普遍认可,地位更是远不及"时代三部曲"。后来随着王小波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拾起这部尘封的小说集,多个出版社均发行了单行本。王小波的《唐人故事》是对唐代传奇故事的改编,将唐代传奇故事与现实世界,用自己奇异的想象力使之融合为一体,构建了一个反映现实社会的古代世界。《唐人故事》既体现了王小波对唐代传奇故事的传承性,但同时更彰显了其自身独特的创新性。本文将紧密围绕其创新性特征来探讨《唐人故事》,借以窥探王小波小说世界的艺术魅力。

    2017年08期 No.136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1K]

文学批评_“范雨素现象”研讨

  • 纯粹的底层写作何以可能?

    曾平;

    <正>《我是范雨素》以简洁的文字,平静的叙述,幽默的笔调,把底层社会普通人的生存困境及对人格尊严、人生意义的不懈追求表达得淋漓尽致。整篇文章不夸张,不渲染,文笔朴素而节制,符合大众对底层叙事的想象。最令媒体和评论界感到兴奋的是,《我是范雨素》一文似乎实现了真正纯粹的底层写作,不仅范雨素育儿嫂的职业角色确保了作者底层身份的纯粹性,小说简洁克制的叙述风格似乎也确保了其底层立场的纯粹性。在评价范雨素现象时,评论界采用了"边缘

    2017年08期 No.136 13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9K]
  • 文学与治疗——谈范雨素的文学行为

    林科吉;

    <正>一个名叫范雨素的中年女性出名了,她本是一个农民工,"农民工"作为一个今日中国普遍使用的词汇,它指向一个阶层,一个为城市化的中国付出了艰辛劳作而自身仍然处于底层、数目极其庞大的群体,甚至其后代还被称为"农二代",这个群体不被关注,也很少"发声",与鲁迅笔下"沉默的大多数"近似。近几年"农民艺术家"不断涌现,如画画的熊庆华、写小说的王秀云、以及靠写诗而闻名的余秀华等等,对范雨素的出名我们针对已经见惯不惊了,大

    2017年08期 No.136 135-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5K]
  • 从“范雨素网红事件”看底层写作的突围与困境

    游翠萍;

    <正>新世纪以来,底层文学、底层写作成为继九十年代人文精神大讨论以来最大的热点,而且顺理成章形成了一种对"底层写底层"的期待视野。这种期待首先来自于对当代文学关于底层和苦难书写的不满。很多学者都表达过对作家"代言底层"的不满,认为这样的"代言"往往导致对底层的遮蔽和污名化。有学者认为,当代很多描写底层的代表性作家"在叙写底层生存的苦难时,都呈现出异常尖锐的审美质感,甚至是带有某种宿命的意味……

    2017年08期 No.136 138-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 范雨素现象背后之当今文艺批评观照

    颜复萍;

    <正>2017年4月,一篇花五六个小时完成的7000字左右自传文《我是范雨素》在微信公众号发布,不到24小时引来了10万+的点击量,并很快超过400万人次。一部作品传播的速度、范围如何,直接反映出该作品的知名度和社会反响。这当然离不开网络自身鲜明的特点,其巨大信息负载量,交流能力和无与伦比的传播功能,使文学作品和批评传播更加迅速与便捷。传媒迅速扩大了从这篇文章延伸到打工文学的各类评论,尤其集中在对其文学审美性与价值思想性的论争

    2017年08期 No.136 141-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文学批评

  • 沉重温和的灵魂叙事——评章泥的中短篇小说写作

    张德明;

    在"70"后的女作家中,章泥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她以反映生活的冷静、广阔和深邃赢得赞誉。在她的写作中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生命的关怀、对平民精神价值的温情关怀。深厚高扬的理想主义追求使章泥强烈地关注着时代文化洪流的走向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古典、温暖与忧伤成为章泥在当代文坛的书写意义。

    2017年08期 No.136 14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人文精神建构

    许晶;

    文学伦理学批评说主要是从伦理的立场解读、分析和阐释文学作品、研究作家以及与文学有关问题的批评方法。其研究主要对象是文学,重在对文学的阐释,并提出文学是因人类伦理及道德情感或观念表达的需要而产生的,其本质是一种伦理上的艺术。近些年来,人们对文学伦理学的关注程度大大加深,在国内的文学批评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该理论对于人文精神建构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017年08期 No.136 150-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 网络小说中国元素与网络特性关系探讨

    夏露;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小说已经传播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从而使跨文化传播成为可能。本文以跨文化传播为研究视角,结合翻译理论和读者接受理论,探讨了网络特性与中国元素的关系,并提出以网络特性带动中国元素的传播策略。

    2017年08期 No.136 156-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 莫言作品的民间化叙述视角

    刘芊芊;

    莫言作为首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籍作家,其争议也是不绝于耳。首当其冲的便是关于"审丑"的争议。这让莫言的作品缺乏像泰戈尔或川端康成那样的美感。在性格上,莫言拥有如泰戈尔一般的倔强,却没有泰戈尔不断奋斗的精神;有如川端康成敏感的性格,却没有川端康成细腻的感伤。莫言的作品是壮美的,他有来自于泥土最真实的味道,也是作者个性中不加以修饰的表现。

    2017年08期 No.136 160-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民族民俗文化

  • 粤东北客家清代建筑装饰中的胡人力士像

    胡军;

    在粤东北客家清代建筑装饰调查中,发现一类力士形象,其面部、着装、发式,都有着鲜明的胡人特征。考古所见,胡人特征力士像东汉开始大量出现于建筑装饰中,延续至魏晋,从南北朝开始慢慢消失,逐渐融入佛教金刚力士、天王像造型之中。粤东北客家清代建筑装饰中力士像与汉晋建筑装饰中力士像之间,相隔千年,却有着太多相同或相似的特征,尤其显得可贵,这是一种艺术风格的跨时空的回响。

    2017年08期 No.136 164-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0K]
  • 四川罗城麒麟灯舞的当代价值及传承思考

    李青青;

    四川罗城麒麟灯舞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四川地区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精神面貌的生动写照,它对研究这个地区的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罗城镇麒麟灯舞历史悠久,凝结着川西人民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和价值,但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这一类的民间传统舞蹈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严重的发展危机,所以研究罗城麒麟灯舞的艺术价值及传承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课题。

    2017年08期 No.136 170-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5K]
  • 云南省永善县彝族毕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何涛;

    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本文分析了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彝族"毕摩文化"的传承现状,介绍了其保护举措,展望了其发展未来。目的在于全方位展示永善县彝族毕摩文化中整体发展状况,为我国民俗文化研究提供资料,为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思路。

    2017年08期 No.136 178-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 当代傩文化研究之省思

    龚德全;

    当代傩研究的广泛兴起,对人文社科诸领域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而"泛傩论"在学界的大行其道亦需省思,这其中蕴涵着深沉的文化语境与学术背景因素。所谓"傩系统"与"傩分类"理论更多是一种学者建构,并不完全符合民俗文化事象的本质特征。唯有澄清"傩系统"与"傩分类"中的种种谬误,切断傩与诸多祭祀文化事象间的虚妄联系,做到现象还原,才能使研究深入,从而为纷繁复杂、盘根错节的民俗性祭祀活动重新寻找真实的理论之基。

    2017年08期 No.136 181-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1K]
  • 民俗艺术的传播内涵与审美生态特征

    李颖;

    民俗艺术传播是艺术生产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沟通民间艺术信息源与民俗艺术接收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民俗艺术的传播内涵主要可从民俗艺术传播的本体性、人文性等方面来予以把握;民俗艺术在传播过程中的审美生态特征,则主要通过诗意化的情感表达、自觉能动的创造力和形式美感三个方面显现出来。

    2017年08期 No.136 187-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