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论坛

传世珍宝鉴赏

  • 彩绘出行图夹苎胎漆奁

    <正>时代:战国早期材料:木、漆类别:漆器规格:径28厘米,高10.4厘米收藏处:湖北省博物馆奁应为妇女盛放梳妆用品的容器。这件漆奁最为珍贵之处在于其盖壁上的彩绘出行图。构图紧密,布局合理,画法生动,堪称战国漆画中的瑰宝。此奁圆形、直壁、平底、夹苎胎。整个器物由盖和身两部分组成,以子母口扣合。内壁髹饰以

    2017年04期 No.132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

  • 古代成都与丝绸之路

    何一民;

    成都与丝绸之路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古代成都是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三大交通走廊和经济带的交汇点。汉武帝时期,北方丝绸之路开通,成都成为北方丝绸之路主要商品"丝绸"的重要供给地,特别是丝绸之路的高端产品"蜀锦"是成都所特产,丝绸之路沿线重要考古遗址发现有一定数量的蜀锦就是有力证明。南北朝时期,当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交通因战乱而受阻,从长安出发的北方丝绸之路中断之时,以成都为起点,经川西北草原,进入陇南、青海,然后转入西域的"丝绸之路河南道"成为新的丝绸之路,使中国内地与西北各政权及亚欧各国的贸易一直未曾中断。以成都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早在秦汉以前就已经开通,并延续了2000多年的发展,成为中国内地与今云南和缅甸及东南亚等地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成都作为长江上游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先秦时期就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保持非常密切的经济、文化关系,并通过长江各重要节点城市与海上丝绸之路发生了联系。成都在南北朝以后,还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特别是佛教文化在中国内地的传播中心之一!

    2017年04期 No.132 5-1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 蒙元四川与丝绸之路

    陈世松;

    长江上游的四川正好位于连接欧亚大陆的北方丝绸之路,与经成都平原通向中南半岛出海的西南丝绸之路的交汇处。在蒙元时期,成都作为沟通东西两大战场的桥梁,连接内陆海表的户枢,在丝绸之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穿行蜀道上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遗物,是这一时期多元文化交流的见证。

    2017年04期 No.132 19-25+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 古蜀文明与天府丝绸的起源

    谭继和;

    丝绸是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中华衣食住行文化,经过长期历史发展,逐步进步到文明形成时期的产物。中国是丝绸文明的始源国。它的产生是同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过程同步的,也是多源的。如同中华文明的起源为多元一体,满天星斗的形成模式一样,丝绸文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多个地域不同的起源。"天府之国"的四川,也是中华多源而又多元的丝绸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汉唐以来,天府四川更因蜀锦、蜀绣、蜀布、漆器及其它特色商品贸易而成为诸丝绸之路上独放异彩的光亮地带。历史经验证明,天府四川离不开诸丝绸之路,诸丝绸之路也离不开天府四川。今天"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体系中,天府四川同样会有独特的贡献。

    2017年04期 No.132 26-32+19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7K]
  • 张大千对敦煌艺术与中国文化的伟大贡献(二)

    李永翘;

    四川籍国画大师张大千,与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可说是结下了不解之缘。1941年,张大千为了追寻中国绘画的发展源流,曾经不辞艰辛,自费来到敦煌,并克服了重重困难,在敦煌工作了近三年之久,临摹了历代壁画精英约三百幅。接着在兰州、成都、重庆、北平、西安、上海、香港、台北等全国各地,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临抚敦煌壁画展览,使全国人民都知道了敦煌和敦煌艺术。而在1949年张大千出国后,他又高举着中国文化的大旗,单枪匹马,东冲西突,"拼命为中国文化在海外打天下",连续在印度、阿根廷、巴西、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德国、瑞士、希腊、比利时、西班牙等世界各国,以及在韩国和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各地,举办了大规模的《张大千临抚敦煌壁画展览》和《张大千近作展览》等等,大力弘扬了国光,宣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此又轰动了全球,极大提高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着实增强了中国绘画的世界影响。并为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在全世界都争得了巨大的光荣,并受到了中外人民的热烈欢迎与极大尊重。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伟大征程。为了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助力四川加速融入"一带一路"事业,笔者特提出了一项重要建议,使张大千及其艺术,在促进我国与我省顺利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更加充分发挥出其独特而又重要的积极作用。

    2017年04期 No.132 3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6K]
  • “一带一路”战略下巴蜀文化的国际拓展

    王小菲;袁鑫;

    "一带一路"战略是连接"中国梦"与国家兴旺发达的桥梁,是集政治、经济、文化等于一体的全方位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很重要,是传承与传播我国文化的重要举措,开创了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新天地。巴蜀地区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点区域。充分发挥巴蜀文化的作用力,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战略。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不仅仅是在国内,而应当是扩大其国际影响力。"一带一路"是全面推进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为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实力,向世界全面展示我国文化悠久历史和民族精神搭建了平台。本文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切入点,重点论述巴蜀文化的国际拓展。巴蜀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精神,应当得到世界的认同和理解。因此,国际拓展是巴蜀文化走向全世界的途径。本文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从巴蜀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广博的人文情怀、丰富的文化资源、优良的传统、先进的文化理念等角度出发,论述巴蜀文化向国际拓展的策略。巴蜀地区的美食、人文、旅游、地理环境、历史、多民族的人文风貌等,都应当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指引下,走向世界,在国际大舞台展示它的魅力。

    2017年04期 No.132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文化建设

  • 从文化到文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演进探赜

    王越芬;张世昌;

    生态文明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之一。梳理其关于生态文明认识的演进历程,可以发现他的生态思想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其中从生态文化建设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跃迁,是他关于生态文明认识的重要转折点,体现了他生态观的哲学思维转变。探究这段演进历程,能够发现其中蕴含了三个深层次的思维指向:生态矛盾与公众生态诉求赋予生态文明作为战略红利的正当性;命运共同体理念需要以生态导向推进全球一体化进程;主体的生态文化自觉开启了通向生态文明之路。

    2017年04期 No.132 56-62+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创新路径探析

    李颖;汤瑞仪;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入进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研究,有助于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也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必要前提和保障。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存在文化产品定位、文化市场培育、文化产品的流通与服务方式、以及文化消费结构等方面的问题,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思路则体现在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发展路径探究中。

    2017年04期 No.132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路径的多维联动

    吴萍;

    "互联网+"时代高校强化网络文化建设工作,需要依托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水平的科学化、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队伍的专业化、校内外网络文化建设交流的常态化,实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学校维度的内外兼修与创新实践;依托高校教师网络运用技能的不断提升、健康校园网络文化师生间的互动营设、网络文化建设校师间的交流共促,实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教师维度的立足本职和与时俱进;依托精准定位网络地位与自我自律能力的锻造、自由个性的充分释放与创造精神的发挥、学习能力的提升与专业技能的夯实,实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学生维度的精准定位与积极作为。

    2017年04期 No.132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试论中铁二局企业文化建设提升的对策及建议

    方国建;

    在新形势、新挑战下,企业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充分挖掘和弘扬企业文化,就必须以企业文化为感召力,激发全体员工超越自我的潜能和谋事创业的激情。文章以推进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为方向,结合中铁二局企业文化建设案例,分析新的市场环境下提升企业文化的机遇、挑战、对策和建议,阐述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提出提升企业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实践路径。

    2017年04期 No.132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历史论衡

  • “西南夷”诸郡用币规模考——从西昌东坪汉代铸币遗址谈起

    刘弘;

    东坪铸币是汉代在"西南夷"地区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根据东坪铸币遗址的经济地理位置,为满足当时治道经费、官吏俸禄、军费开支、缴纳赋税、商品贸易诸方面使用货币的需求,东坪所铸钱币的数量应该非为小数,该遗址所铸的钱币除了满足其所在地越巂郡的需要外,可能还同时为"西南夷"诸郡的经济活动提供了所需的货币。

    2017年04期 No.132 8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 由唐至宋杜甫草堂变迁述论

    吴增辉;

    由唐至宋,成都杜甫草堂经历了人去屋空、荒凉残破直到重修重建、逐渐成为文化圣地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对应着诗圣杜甫在文学史及文化史上地位不断上升的变迁历程,值得仔细发掘。这其中贯穿着两条线索,一条是民间士大夫对杜甫及草堂的态度变化,另一个则是官方对杜甫及草堂的态度变化。士大夫由初始对杜甫及草堂的不关注发展为尊崇,不断影响着官方的态度,并最终以官方对杜甫草堂的重建与维护象征了两条线索的合流。

    2017年04期 No.132 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唐宋时期丝绸之路体育文化的发展嬗变

    蒲实;徐传明;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历史遗存与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唐宋时期丝绸之路的主要体育活动进行综合梳理与分析,并审视唐宋丝绸之路上的体育理念、制度规范、物质形态以及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发展与嬗变。

    2017年04期 No.132 95-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K]

民族民俗文化

  • 西南民族地区汉族与周边民族服饰文化的交融及启示

    吴建勤;

    服饰是文化变迁的重要指针。本文通过对云南宣威可渡、昆明团结、贵州安顺九溪、四川盐源长柏、木里项脚五个"孤岛汉族"服饰与周围民族服饰的融合进行比较,探析汉族服饰融合的特点。"孤岛汉族"与周围民族的交往既有融合又有冲突,不仅没有被同化相反在交流中彰显汉文化特征,同时注重保护和传承自身文化。孤岛文化的形成以及在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坚守、吸取和变异,为我们理解和把握孤岛文化,以及中国文化多元性的形成过程与机制、特质,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2017年04期 No.132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巴蜀汉族丧葬道场仪式中的“水”与“桥”

    罗亮星;李国太;

    做道场是巴蜀汉族丧俗中十分常见的仪式行为。道场仪式的功能在于帮助亡灵顺利到达彼岸世界,同时使生者从因死亡而引起的失衡中重新回归日常生活的平衡状态。为实现这一目的,法师在仪式中不仅要使用语言吟诵、身体展演,而且还需借助各种象征物,其中"水"和"桥"是最为普遍的象征符号,它们几乎贯穿道场仪式的始终。"水"寓意清洁、洁净,"桥"则表达了连接、沟通。

    2017年04期 No.132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 民国时期岷江上游背茶包的社会关系研究

    刘超;杨正文;

    民国时期岷江上游地区是一个传统与现代冲突与融合的社会,汇聚了国家权力、地方政府、军阀、商帮、马帮、背夫、地方乡绅以及土匪等多层权力主体的交织,各自有相应社会背景代表相应的利益关系而展开竞争与互动。贯穿于该区域的"西路边茶"通道上的人来物往,成为各种权力主体竞争与互动交织的热点。本文聚焦于民国时期岷江上游通道上背茶包人群及其货物运输中勾连的相关事件,探讨该区域社会的族群互动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

    2017年04期 No.132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民俗文化保护与发展的辨证分析——以川甘白马藏族地区为例

    马知远;蹇莉;

    白马藏族传统民俗文化被誉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其保护与发展引起了各界的关注。本文认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进程中,需要处理好三对辨证统一的矛盾关系:其一,民俗保留与文化变革,不排斥正常的民俗变迁与变化,但要努力保留完整的优秀民俗文化体系;其二,非遗记忆与生活传承,一方面通过发掘、整理保存下民俗文化符号,更重要的是促使民俗与当地人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实现动态、活态保护;其三,市场开发与民俗为本,民俗文化资源化、商品化必须以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为前提,且旅游开发等市场行为应在区别对待不同民俗文化的基础上适度进行,而非将所有民俗文化一窝蜂推向市场。

    2017年04期 No.132 118-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成都漆艺的知识产权保护

    刘晓远;张旻昉;

    有着数千年传承的成都漆器是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虽然是否运用、如何运用知识产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尚存争议,但成都漆器基于自身存在、传承与发展的需要,有必要探索自身与现有知识产权制度的契合点,形成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2017年04期 No.132 124-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使命与传承途径

    田华;

    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全球化的渗透,部分西方学者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审视东西方文化的视角给我们重新理性认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使命与传承途径提供了诸多启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担负起沟通中西方文化、振兴民族文化、打破文化帝国主义垄断等重要文化使命。在全球化与后殖民的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途径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进行相应转换。

    2017年04期 No.132 130-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三学”探索

  • 仙道文化的革新与升华——论金元诗词的内丹心性学说

    郭中华;张震英;

    随着道教的发展,传统外丹道术的炼丹耗资大、金丹毒深致命等问题逐渐为世人所注视,并突显成为道教长足发展的一大阻碍。金元全真教一改传统道教"假借外物以自坚固"的外丹修道观念,倡导内丹炼养,以"先性后命"为修行理路,与内丹南宗相并立,并把内丹理论归结为"识心见性"的心性仙学,大大提升了中国仙道文化的哲理内涵。全真内丹心性修炼把道教从外丹修行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并为道教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和传统外丹术相比,全真内丹心性修炼在理论上更加趋于精微,在实证上更加便捷,且具有诸多世俗效用,因而具有广泛的普适性。全真教的这一内丹倡导与心性仙学在金元全真诗词中有着清晰的展现,因而成为全真诗词的一大宗教文化主题。

    2017年04期 No.132 136-142+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 大足宝顶18龛《观无量寿经变》图像研究

    龙红;姚瑜;

    佛教美术作品所具有的诉说性与象征性,使之在作为图像分析的"文本"时具有更为广博和深刻的阐释空间。观经变是对《观无量寿经》文本进行的图像转换,其叙事功能在历史发展中逐步被具有象征功能的符号性所取代。研究表明,从形式结构着眼,以图像学的审视或研究角度对宝顶大佛湾第18龛《观无量寿经变》进行深入"解读",可以看出观经变的图像样式与西方净土世界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象征关系,观经变中各部分内容共同构建了这一符号样式,但其符号的作用不仅通过图像内容来体现,也与其图像形式、视觉效果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联。

    2017年04期 No.132 143-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7K]

艺术视野

  • 城镇化语境下乡土美术创作的文化价值建构

    贾小琳;

    在当代社会文化主流话语系统中,乡土美术创作的影响力日渐失语。在城镇化语境下,我们应该重视乡土美术创作在社会文化价值构建中的意义和功能,思考当代美术在"新乡土中国"的视觉图像建构方面的经验、教训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

    2017年04期 No.132 150-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族特征在新疆当代油画中的体现

    刘洪;

    新疆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鲜明而又独特的民族地域特色,在这片充满异域风情的土地上,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美术艺术作品。特别是建国以后,新疆的美术繁荣发展,其中尤以油画艺术最为耀眼和醒目。新疆的油画作品中,完美地诠释和体现了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族特征,通过作品我们就能感受到浓浓的少数民族风情、顽强的民族精神气质和独特的民族审美情趣。本文主要研究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族特征在新疆当代油画中的体现,阐述了新疆油画的发展历程和当代新疆油画的民族特征。

    2017年04期 No.132 156-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文化重构视域下的动画电影研究——以中国风《大鱼海棠》与迪士尼的《海洋奇缘》比较研究为例

    李朝;

    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与迪士尼动画电影《海洋奇缘》两部作品均以海洋背景展开故事主题,在影视素材与表现上引经据典,巧妙糅合多元文化场域,汲取多种文化元素作为创作灵感,将历史与当下、传统与现代、梦想与现实、人性与神性兼容于动画世界中,揭示情与理、个体与族群、自然与人类的矛盾冲突,深刻反映动画与文化的关联性和互动性,以及多元文化之间的包容性和适应性。本文试图类比分析两部作品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究文化重构的结构、层次及形式对于动画电影本体的深层影响作用,也为未来中国传统文化影像化提供有益参考。

    2017年04期 No.132 160-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巴渝舞的发展过程探析

    王密;

    巴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巴国王族和巴地各族所共同创造的文化,主要包括流行在我国古代西南及中南各地区的全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其社会结构的总和。巴文化具有"忠勇节义、豪放宽容"的特点,巴渝舞是巴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巴文化是研究巴渝舞的原生土壤。本文通过探究巴渝舞的起源、发展和现代传承过程论证古老的巴渝舞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同时为进一步研究巴渝舞提供清晰的脉络,从而保护和宏扬古老舞蹈艺术。

    2017年04期 No.132 167-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简论中国传统艺术的哲学基础

    易菲;

    中国传统艺术的基础在哲学,因而具有独特的形式和精神特质。有机主义的宇宙哲学使得中国的艺术重视"生机"、"气韵"的表达,具有生命的意味。内在超越的心灵哲学促成了中国艺术"意境"理论的最终形成。合道从心的技艺哲学要求中国传统艺术家追求"心手相应"并最终达到"技近乎道"的艺术理想。

    2017年04期 No.132 171-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文学批评

  • 南诏诗歌研究

    郑小琼;

    南诏与唐王朝在政治上密切关联,经济文化相互牵连。唐王朝的文化源远流长,促进了南诏文化的形成。至唐朝,南诏文学的发展蔚为大观,尤其是诗歌方面的成就较为突出,影响深远。本文采用文本细读法,通过对咏物言志诗、即事感怀诗、思乡诗的研究,探讨南诏诗歌的价值及影响。

    2017年04期 No.132 176-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 新旧版《大波》与成都竹枝词

    谢天开;

    旧版《大波》中的成都竹枝词,不仅起到了文学修饰作用,而且呈现出浓郁地域特质。而新版《大波》却将其删裁,究其原因,其一因涉著者与事主的"笔墨官司";其二著者与事主各自的社会场域亦发生了种种变化;其三在创作新版《大波》时,虽说著者经历了特定时期的"思想改造",但因其长期创作所形成的文学书写惯习是不会发生根本改变的。新版《大波》虽说作出一定的妥协,却成为一种探索性的历史小说叙事新文本。

    2017年04期 No.132 181-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书评

  • 从认知视角述介《道德经新义》

    李孝英;李权文;

    <正>老子的《道德经》是体现老子核心思想和思想精髓的经典著作。《道德经》虽然仅五千字,但其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包括天文、地理、社会、政治、军事和文化等领域,可以说从整体上包揽了自然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规律。从古至今人们对《道德经》的解读和翻译版本可谓层出不穷,视角和思想也各存差异。《道德经新义》(钟森著,四川科技出版社2016年出版)也是对《道德经》的解读和注释,但是从宇宙"相对论"、甲金文(甲骨文和金

    2017年04期 No.132 189-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