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论坛

历史论衡

  • 移民文化与身份认同

    李建盛;

    移民问题远不只是一个生物学上的人口概念和人口问题,而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问题。文化是塑造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移民文化的身份认同实际上是一种多声部的问答辩证法与实践调适过程,最终在"我们的形象"与"他们的形象"的动态过程关系中共同塑造"我们的形象"和"我们的身份共同体"。

    2016年09期 No.125 5-10+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 略论清代移民浪潮构建近现代“民族国家”的意义

    林开强;杨俊;

    现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是历史以来逐渐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因此,梳理其历史发展脉络,我们会发现,它不同于西方民族国家兴起时所执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它更迥然异乎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所称"想象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ies)。这一多民族国家(multi-ethnic state)之根深扎在中国历史土壤,千百年来持续不断的移民浪潮将这株大树之根伸植于各地"土壤",根深而蒂固,编结成了一个各族民众丝丝相扣、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因此,移民对此功不可没。

    2016年09期 No.125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康巴文化研究的“六度方法”

    李后强;苏东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藏文化是高原文化、"缺氧文化"、抗争文化。在藏族传统历史地理概念中,将整个藏区分为卫藏、安多和康三大区域,即通常所说的"藏区三部"或"藏地三区"。康区亦称康巴藏区,在此范围内所孕育生长的康巴文化是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本文在简要梳理学界关于康巴文化研究脉络的基础上,从经纬度、海拔度、水量度、日照度、物产度、交融度六个维度对康巴文化进行分析,我们称之为"六度方法"。该方法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知识体系,涉及生态学、文化学、地理学、气候学、民族学等内容。"六度"之间也有一定内在联系,并非完全独立。我们可以通过这六个维度全面、综合地评估一个地区历史文化产生的基础条件。本文旨在将康巴藏区置于全球视野中进行观照,探究康巴文化形成的最根本的原因与动力,并对康巴文化的研究方法、研究视野及研究内容提出新思路。

    2016年09期 No.125 1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5K]
  • 社会学视野下中华司法人文传统的形成、发展与传承

    苗青青;苗丽;吴大华;

    中国传统社会司法运行中,情理法融合形成了显明的人文精神特征和对法文化追求的人文传统。本文以社会学为视角研究这一法律现象,深入整理、归纳影响中华司法人文传统的内涵特质及形成、演进的社会性因素,系统分析其与社会思想文化、社会结构、社会秩序之动态关联,为中华司法人文传统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联系提供一种社会学的解释,以期探求传统司法在近现代社会变迁与互动发展的演进脉络及蕴含规律。

    2016年09期 No.125 25-33+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艺术视野

  • 论先秦楚漆器符号的审美意味

    余静贵;

    根据苏珊·朗格的符号论观点,先秦楚漆器是一种艺术符号,也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其艺术形式奇幻而浪漫,显露出浓厚的生命意味。这种生命意味具体表现在楚人基于原始的宗教情感与泛神思想影响下的自然情感之中。情感是一种集中化的生命内容,楚漆器符号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生命情感的符号,其符号形式也是一种生命的形式。情感的表现是理解楚漆器艺术审美的关键。

    2016年09期 No.125 34-41+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5K]
  •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中的文化符号建构与现代意义——彝族漆器的文化人类学分析

    秦博;

    文化产业是一种包含多种要素的经济文化活动。它既是经济现象,也是文化现象。因此,从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和非经济因素的角度去研究文化产业的意义和内涵,可以提供理解文化产业的新思路。本文以四川凉山彝族漆器为例,分析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中蕴含的文化与象征符号、消费与文化的再生产、文化生产方式及其现代意义。

    2016年09期 No.125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水陆画中的雷神研究

    李黎鹤;

    中国水陆画是极其珍贵的文化艺术遗存。最初水陆画以佛教诸佛、菩萨、诸神为主,明清之后,随着儒、释、道三教融合,道教诸神,儒家诸神,民间诸神逐步进入水陆画。包括佛、道、儒三教的天神地祇、人鬼仙圣、诸佛菩萨、各色人物等,可谓宗教艺术、民间美术类型的重要代表。这里仅就水陆画中的雷神而言,介绍有关的图像资料及文化背景。

    2016年09期 No.125 4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7K]
  • 水陆画中幽冥世界的主宰

    张作舟;

    中国的幽冥世界及鬼神信仰源流甚古,它起源于中国原始社会的自然崇拜、灵魂崇拜、祖先崇拜,天神地只人鬼成为冥界鬼神的主要来源。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宗教的繁盛时期,中国本土的道教尚未成熟,佛教刚刚传入,社会充满着浓厚的原始信仰与祖先崇拜,人们所崇拜祭祀的神鬼多种多样,无所不在,构成了一幅瑰丽多彩的画面。同时,随着人们精神需要的增加,大量新的地方神、民间神也被塑造出来,与原有的神灵一起,构成了庙宇林立、庞杂而无不包的三界鬼神体系。

    2016年09期 No.125 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9K]
  • 论川渝版画发展的地缘因素

    刘承川;

    本文从艺术创作的客观规律入手,分析了艺术创作特殊的形成过程,强调地域因素对艺术风格形成的影响,并以川渝地区版画艺术为例,通过川渝不同地区版画发展的对比分析,揭示地域因素对艺术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

    2016年09期 No.125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 先秦时期的音乐教育概况

    刘迟愚;

    我国先秦时期的音乐教育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梳理了先秦时期的音乐教育内容、机构及教化思想,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2016年09期 No.125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

  • 美国第一部李清照诗词英译全集的译介与传播

    葛文峰;

    1979年,美国第一部《李清照诗词全集》由诗人肯尼斯·雷克斯罗思与中国学者钟玲翻译出版。该集编译体例新颖,附有丰富的注释性副文本;雷氏"创意英译"与钟玲传递中国文化的翻译思想相互影响,形成了特色鲜明、极具吸引力的李清照诗词英语译文。时至今日,该集已经流传至世界的五大洲,得到读者的接受,成为中国诗歌在海外流传过程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2016年09期 No.125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 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

    喇浩钊;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纵深推进和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崛起表现出欢迎和担忧双重心态。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崛起将建立在各国家各民族相互尊重、平等交往基础上的积极信号,对于推进我国和平发展、优化国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我国文化外交史上的重要事件和当前外交战略思想,探析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对新时期大国外交的时代价值,分析我国以少数民族文化国际传播促进大国外交的战略与路径。

    2016年09期 No.125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工匠精神研究

  • “工匠精神”的审美观照和境界生成

    党华;

    本文通过对工匠精神基本概念和历史渊源的分析,指出工匠精神包含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三个层次,阐释了其技艺之美、坚守之美、创造之美的审美境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应在当下工匠精神缺失的语境中,通过社会、企业、学校等各个层面共同推动工匠精神的审美重建和有效培育,从而使工匠精神成为一种人所共识的基本素养和必备的人生境界,最终提升中国整体制造业水平和价值创造能力。

    2016年09期 No.125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一带一路”研究

  • “一带一路”战略下新疆对外文化交流的优势评析

    刘正江;

    "一带一路"是中国实现睦邻友好,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繁荣的战略举措,具有经济、政治、外交、安全等重要战略意义。人文交流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加强人文交流,有助于促进民意相通,为实现经济、政治、外交、安全等多重战略目标争取人心、夯实基础。新疆作为"一带一路"核心区,拥有天然的地缘、语言、民族、文化习俗方面的优势。新疆应牢牢抓住"一带一路"这个平台,借助于自身的优势,积极宣传优秀文化,加大与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以此来促进地区的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和发展。

    2016年09期 No.125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文化交流

  • 试论“塞人”黄金工艺入滇

    刘珂;蔡郎与;

    从滇文化的部分金器上能看到明显与其青铜器装饰艺术风格不同的异域文化的影子。本文通过对滇金器上的双马神纹、对马或对兽纹、狮形怪兽纹、组合形怪兽纹等图案以及该类金器制作技艺的源头进行了分析和追溯,认为滇文化中的这部分金器的制造者就是入滇的"塞人"工匠。

    2016年09期 No.125 95-103+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 泰国的中国学研究

    黄盈秀;

    本文先梳理泰国的中国学研究的发展历史,然后再对近十年泰国中国学研究的成果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归纳总结出近十年来泰国中国学研究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发现,泰国的中国学研究目前已进入发展的新时期,有两个新的特点:一,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为近十年泰国中国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二,主要的研究者为泰国高校的中文教师,且许多纯泰国血统的研究者慢慢加入到了中国学研究界。预计未来泰国中国学研究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快,其研究的范围也将越来越广。

    2016年09期 No.125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俄汉民族礼仪文化差异之诠释

    汪成慧;

    俄罗斯与中国均为礼仪之邦,俄汉两个民族都非常注重礼仪文化。近年来,随着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确立,两国人民的交往特别是在文化方面的交往更加频繁,礼仪在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愈加凸显。在此背景下,只有充分了解两国在道德标准与价值观、社会关系、社会礼仪、社会习俗冲突等方面的文化背景与根源,熟悉和尊重对方的礼仪习惯,才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避免在交往中产生尴尬和误解,从而保证跨文化交流的顺利开展。

    2016年09期 No.125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文学批评

  • 杨慎《全蜀艺文志》对“仗节死义”之士诗文的选评

    杨钊;

    杨慎所编辑的《全蜀艺文志》,较为重视选录"仗节死义"之士的文章,如对唐宋巴蜀"忠谏"士大夫"谏诤章疏"之文,选录"表以出之",是对巴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盛明"嘉定四谏"安磐、徐文华、程启充、彭子充等"端士""纯人"诗文的选评,是对自己及议大礼同僚的"遗直"品行的礼赞;对歌咏宋末元初合川钓鱼城保卫战中英烈诗文的选评,是对民族气节的弘扬。这些诗文既充分表现出杨慎编辑《全蜀艺文志》"扬四子之芬,而成一邦之史"的文化意图,又是杨慎超越时空的束缚,在精神上与这些直节之士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2016年09期 No.125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 中医药文化在美国华裔文学中的再现

    易平;

    华裔文学具有双重性,既反映了美国的现实生活,又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特别是作品中呈现出的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不仅使其具有独特的魅力,促进了华裔文学的发展,同时也传播了中医药传统文化。本文以文本细读为基础,再现华裔作品中的中医药文化。

    2016年09期 No.125 12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民族民俗文化

  • 民俗艺术的传播生态论

    李颖;

    民俗艺术的传播生态研究,是建立在对民俗艺术传播意义的追问上,而不是对原由或技术决定主义的探寻。所以,民俗艺术的传播生态及其意义探寻,企望的是寻求艺术与科技的平衡结构,或者说是寻求传播中所体现的艺术生态平衡。基于传播生态的这种整体性的研究思路,我们主要从传播主体、目的、方式、内容等四个方面来对民俗艺术传播当下意义的生态建构进行尝试性的探索:传播主体方面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提升;传播目的上关注科技革新与民俗艺术精神的契合;传播方式上保持民俗艺术传播的"耐度"和"适应度";传播内容上挖掘和拓展民俗艺术的传播空间。

    2016年09期 No.125 125-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茶马古道”人文内涵及旅游开发思路探析

    邓兰;

    随着中国社会发展与党中央"一带一路"国策的推进,中国古代西部特有的一条经济交流要道——"茶马古道"的民族团结大道、中外交流纽带等的社会属性更加凸显,旅游人文色彩更加浓郁。本文试图以四川雅安段为例,"茶马古道"背后的人文内涵及旅游开发思路试作探析。

    2016年09期 No.125 13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民族村寨体育文化符号研究

    孙亮亮;

    全球化及多元文化风暴侵袭,使民族村寨体育文化符号受到重大冲击,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传统社会中民族村寨体育文化符号建构分析基础上,探讨现代社会中民族村寨体育文化符号由仪式到展演、由娱神到自娱、由秩序到失序、由记忆到失忆的解构,提出未来重构中需重视传统的延续与本真性回归、重构中需把握文化资本转化的程度问题、重构中需实现民族村寨体育文化符号的文化再生产相关问题思考。

    2016年09期 No.125 137-14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全域旅游”对民族地区的文化涵化影响与涵化路径引导

    王杏丹;刘俊雅;

    全域旅游发展方式是民族地区在新时期重要的旅游发展路径选择。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必将对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传统产生明显文化涵化影响。全域旅游作为一种积极的旅游资源开发性保护模式,其文化涵化的正向影响将大于反向影响。在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引导文化涵化正向发展,在保护好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旅游文化开发,在文化传承基础上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进行特色文化创新,构建新时期的特色民族文化体系。

    2016年09期 No.125 142-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媒介文化

  • 大数据与高校学生工作的实践创新

    于乐;张凤寒;李玉纯;杨直凡;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丰富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开启了高校学生工作智慧化发展的重大转型和变革。本文以精心教育、精细管理和精准服务为核心,概括了大数据在增强实际效果、提升工作水平、强化人文关怀方面的实践创新价值。同时,立足电子科技大学近年来的具体实践,着力探讨了大数据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实践创新路径,以期为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2016年09期 No.125 148-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社交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传播研究现状分析

    赵萍萍;

    在互联网科技兴起之前,国内外学者已对"谣言"的产生机制及传播效果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针对性地运用个案进行系统考证。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崛起和发展,谣言传播呈现出时效快、覆盖广的新特征,加之近年来网络谣言尤其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曝光率持续增高,有关网络谣言的应对机制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学界的研究热点。笔者梳理并分析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并针对当前主要研究方法进行归纳与综述,以期对我国网络谣言应对机制研究提供借鉴。

    2016年09期 No.125 153-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基于新浪微博的社交网络用户关系分析

    魏春蓉;张宇霖;

    随着在线社交网络(OLSN)开始迅速的崛起,网络本身也开始逐渐成为人类复杂社会生态系统的一个缩影,它甚至开始影响到人们信息传播行为的演化过程。对社交网络的研究可以方便人们把握自身社会体系价值和信息传播的一般规律及固有特点。OLSN基于互联网平台,因此建立特定的爬虫算法可以帮助我们方便地获得OLSN的用户信息数据,运用图论的理论,我们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地分析。研究表明对网络图的分析,我们能获得用户的人际关系信息,其中包括用户的朋友圈规模、圈中的"意见领袖"、信息在社交圈中传播的渠道枢纽、整体社交网络的架构以及圈中好友的相互联系方式。这为我们了解人类交际行为和社会系统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2016年09期 No.125 156-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 微信朋友圈广告的躲避反应机制研究

    李永锡;王伟;莫林虎;

    微信朋友圈广告减少了用户对于广告的躲避反应,增强了广告的传播力。使得微信朋友圈广告躲避反应减弱的因素有:感知广告混乱导致躲避反应下降,任务干扰导致躲避反应下降,涉入度导致躲避反应下降,既往消极经验较少导致躲避反应下降,以及对广告的消极态度减少导致躲避反应下降。通过结论,我们提出了一些增强微信朋友圈广告传播效果的建议。

    2016年09期 No.125 162-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三学”探索

  • 道教美丑观之透析

    郎江涛;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其思想渊源主要是老庄思想,所以,老庄美丑观对道教美丑观的影响是根本性的。从理论上讲,老庄美丑观对道教美丑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思想基础、审美心胸、美丑判断。尽管如此,道教美丑观也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其独特之处在于它带有宗教的特点,这从根本上划清了道教美丑观与一般美学意义上美丑观的区别。具体而言,道教美丑观强调生命至上;主张"善","忠"、"孝"以及"仁慈"、"博爱"的伦理美;追求得道成仙的仙格美。道教美丑观始终是以审美主体——人为其立论的基石,以此为轴,逐渐层层递进,这既体现其宗教属性,又突出其独特的美学特点,同时又折射出其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2016年09期 No.125 165-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浅析道教美学思想对四川民居建筑的影响

    李星丽;

    民居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审美思想、民风民俗的固态反映,四川作为道教发源地,道教独特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以宗教文化形态影响着四川民居建筑的营建思想和审美理念,使得四川民居建筑在与自然相互融合中呈现出自然、灵动、朴实、飘逸的独特个性和表达方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风格。

    2016年09期 No.125 170-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文化建设

  • 论社会转型期道德信仰教育的困境与解构

    范光杰;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多元价值的冲击,道德问题和道德信仰已经引起社会和学界的热议。传统道德信仰受到"文革"后期对神圣化的解构和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对物的崇拜的遮蔽的严重冲击。在这样的转型时期,道德教育却是后知后觉、缺乏正确的应对。其原因在于理论上未能给予人们形而上的回应,没有对人的终极关怀予以足够的重视:人为什么要过道德的生活?人为什么要信仰道德?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当下道德信仰建构的前提。

    2016年09期 No.125 174-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以中铁二局为个案

    方国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愈发走向纵深的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凝聚力作用越来越大,已成为企业品牌塑造和核心竞争力的基石和决定企业兴衰的重要因素。正确分析企业文化对企业的深刻影响,研判企业文化建设的不足,对于当前国有企业加强和改进管理有着重要指导意义。文章以中铁二局文化建设实践为例,以翔实的调查数据为基础,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分析了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不足,并蕴含了对今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可行性建议。

    2016年09期 No.125 180-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书评

  • 《屈辞域外地名与外来文化》述评

    王红霞;刘俞廷;

    <正>屈原及其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辉煌的丰碑,是后世诸多文学体裁的源头,一直以来都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和推崇。尽管漫长岁月中对屈辞进行注疏和研究的作品汗牛充栋,然而每一个时代还是有不同的见解和新研究的成果推出,这种跨越时代的对话和探讨一直就未曾停止并将永远进行下去。汤洪教授的《屈辞域外地名与外来文化》一书,在这种交流中另辟蹊径,以一种全新的角度来看待屈辞,首次对屈辞中域外地名进行系统的专章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大胆探讨了屈辞中

    2016年09期 No.125 187-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