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论坛

传世珍宝鉴赏

  • 黄花梨透雕玫瑰椅

    <正>玫瑰椅属于扶手椅的一种。尺寸稍小,方形椅面,有靠背,方形低扶手。这种椅子后背、扶手与椅面垂直,北方叫玫瑰椅,南方叫文椅。"文椅"之称据说是因文人喜爱使用而得名。而"玫瑰"之称,至今尚不得其解,大概是因其具有女性气质的缘故。玫瑰椅的优点在于轻巧灵便,背矮不遮挡视线,置诸室内,处处相宜。缺点在搭脑正当人背,适宜坐以写作,不宜倚靠休息。此玫瑰椅虽为具有优

    2016年08期 No.124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历史论衡

  • 奏疏体的起源及其文体生成

    夏德靠;

    奏疏体是传统社会君臣之间进行言事行为而使用的一种文体,是传统文章学领域内极为重要的文类。从时间方面来看,尧舜时代应该已经出现奏疏现象。至于奏疏的生成,则与规谏行为密切相关。先秦时期的奏疏在很长时间里是以口头形式出现的,这些口头形式的奏疏成为书面文献是后来整理的结果。在奏疏体的书面化进程中,有两个因素发挥重要作用:一是春秋时代出现书信这一文体形式,这些书信主要用于私人或外交场合,但书信使书面奏疏成为现实;二是随着大一统秦王朝的出现,以及帝制的建设,君臣言事环境发生重大改变,促使奏疏由口头转向书面。一般而言,口头形式的奏疏在文体方面是比较单一的,然而伴随帝制建设及奏疏体的书面化,奏疏内部不断出现次生文体,这就意味着奏疏作用的加强及功能的扩大。

    2016年08期 No.124 5-12+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 梁启超学术研究的文化立场——在西学与中学之间

    张亚东;杜瑶瑶;

    目前学界对梁启超文化立场的研究较侧重其对西方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引介倡导方面,而梁氏在西学冲击中学背景下所持的整体文化立场,尚待进一步剖析。从"格致"到"科学"再到"科学方法",其对西学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他以西学为参照,时时批评中学科学精神的匮乏,又时刻注意挖掘、浚发传统学术尤其是乾嘉学派中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在全盘西化的过激思潮下,与新文化运动领袖的单一批判态度不同,他以更为理智的态度辨析中学之良莠,显示了必要的文化自信,对全盘西化思潮作了重要的反思和纠正。其学术研究的文化立场在西学与中学之间,此立场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这一论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16年08期 No.124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西南联大民族复兴精神的转向

    江渝;董春林;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形成了独特的西南联大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直观表现为高等教育管理的新模式,多元共享的学术自由发展以及师生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西南联大精神之形成,与其南渡西迁后民族复兴精神的转向密不可分。大学精神的重构与恢复,教授们恶劣环境下的坚忍并寻求自强自立的品格,青年学子的刻苦攻读、奋发抗战到投笔从戎,这些都折射出多元的、复杂的时代诉求。其中的知识分子独立文化品格的张扬,是以民族复兴精神为基点,又是以民族复兴精神的彻底转向为终点。西南联大民族复兴精神的转向,突显出特殊时代环境下知识分子的价值诉求。

    2016年08期 No.124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从林氏寻谱寻根管窥当代“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之民风

    郭一丹;

    本文以重庆民间《寻谱记》与《寻根记》为例,以重庆客家人寻谱、寻根的文化辙迹与行动者自我言说为蓝本,结合文献记载与田野调查资料浅描血缘亲情生脉不息、深植人心的当代图景,理解人们"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生活世界,思考寻谱寻根的文化意义。

    2016年08期 No.124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长江文化带研究

  • 自然、灵动与因地制宜:清代西蜀住宅建筑文化研究

    何永之;田凯;何一民;

    住宅的和住宅建筑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具有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等多方面的特点。以成都为中心的西蜀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住宅建筑文化具有明显的特点。清代是中国农业时代向工业转型的过渡时期,影响清代西蜀住宅建筑文化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历史因素。清代西蜀的居民住宅按空间地域可分为城市住宅和乡村住宅,城市住宅又分为官绅住宅、民居房和商住两用房三种,乡村住宅则分为地主住宅和农民住宅。清代西蜀的住宅建筑具有亲近自然,天人合一;布局自由,不拘一格;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多元文化融合等特点。

    2016年08期 No.124 30-37+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 论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重庆文化发展

    侯路;赵云雪;

    长江经济带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构想,长江经济带建设离不开长江文化的建设,重庆文化作为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本文梳理了重庆文化的资源优势,分析了重庆文化在长江文化及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在长江经济带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文化与经济同步建设"的战略思想。

    2016年08期 No.124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丝路研究

  • 中国丝绸从南充出发走向世界

    李后强;

    关于南丝路,本文提出以下观点:一是原始野桑树从南充移栽全球;二是原始野蚕从南充"移民"全球;三是中国古丝绸从南充走向世界;四是四川丝绸比张骞早一千年到了阿富汗、古埃及;五是南方丝绸之路比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早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文章认为南充是南北丝绸之路的源点,也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

    2016年08期 No.124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秦汉时期的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央王朝对西南地区的治理

    李桂芳;

    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对西南地区的开发与经营的规模不断扩大,南方丝绸之路亦由以往的民间便道发展成为国家经营的官方通道。南方丝绸之路,不仅是联系中央与西南边疆地区、沟通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通道,更是在中央王朝开发治理西南边疆地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中央王朝将西南广大地区纳入王朝版图,并赖以维系其统治的关键一环。

    2016年08期 No.124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唐代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中缅经济文化交流

    王韵;

    隋唐时期,中国与缅甸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双方通过南方丝绸之路在音乐、佛教上都有往来关系,特别是双方的音乐文化有较深入的交流,使得中缅经济文化交流在这一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这种友好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双方政治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2016年08期 No.124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文学批评

  • 大郐国与《诗经·桧风》

    金荣权;

    郐国为西周初期周武王所分封的一个子爵小诸侯国,郐人为妘姓,是祝融八姓之一。郐国地在今天河南省新密、新郑一带,其故城在新密市东南曲梁乡大樊庄古城寨村。在周平王六年(公元前765年)前后,郐国被郑武公所灭,其地也为东迁的郑国所有。郐国虽然较早灭亡,然其诗歌却永远传下来。今本《诗经》中保存了《桧风》诗四首,当为郐国灭亡之前的作品。《桧风》的存在,说明今本《诗经》的编辑是渐次完成的。

    2016年08期 No.124 57-61+19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略论魏晋南北朝史传的文学研究价值

    王怀成;

    目前对魏晋南北朝史学或传统文学品种的研究较为深刻,对史传文学的研究则多偏重于一般性、系统性研究。魏晋南北朝史传文学出于汉、唐两个强盛王朝之间的四百多年间,官、私修史空前繁荣,且绝大多数为魏晋南北朝人所撰的具有文采之史籍。六朝以降的史官多文咏之士,史籍深受骈文的影响,富有文采,史家颇能自由驰骋文学才华,最适合作为文学研究对象。所以针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传文学的具体人物、人群及文学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对一些看似细小而其实深入的学术问题的考证等等,均还有待学术界感兴趣者更为深入的探索。

    2016年08期 No.124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朦胧诗的诗意情怀

    杨帆;

    虽然"朦胧诗"这一概念的产生有着很深的歧义,但是其历史功绩及艺术成就是无法磨灭的,并且从朦胧诗的意蕴来看,其中所隐含的诗意情怀也值得当代人去思考。本文简单审视了朦胧诗及其历史地位;接着,阐述了诗意情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两个方面探究了朦胧诗的诗意情怀。

    2016年08期 No.124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三学”探索

  • 老子“无为”思想研究概述

    赵志刚;

    历代老学对老子"无为"思想的内容、发生背景等层面的解读众说纷纭。文化全球化时代,老学研究的视域被大大拓宽,东、西学人的交流促进了不同视域的融合,使得老学研究呈现出"多音复调"的发展态势。通过细致梳理老子思想体系中的"无为"概念,阐明当前国内外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比较中西方不同的阐释理路,发掘跨文化阐释的价值和意义,并总结当前文化全球化语境下老子"无为"思想为世界文化和文明交流做出的贡献。

    2016年08期 No.124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重释

    王剑;

    本文从两个层次对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进行重新诠释,本体-工夫的层次包含知行本体、心上功夫与事上磨练三个方面内容,知行关系的层次包括真知笃行、知行并进与知易行难三个观点。在现代学术视野下,可阐发知行合一说在伦理道德、心理活动以及一般知识等不同领域的多维意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阳明知行合一说对道德自觉的高扬,对道德躬行的强调,对道德修养的坚持以及对崇高道德境界的追求来看,其堪称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之一。

    2016年08期 No.124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庄子》内篇中的“德”

    傅齐纨;

    《庄子》内篇中有大量关于"德"的论述,其内涵丰富而立体,与"道"同构。首先,德与形是可分离的,这一思想可以概括为"徳不形"。德、形分离的背后是内、外两个领域的划分,有德者在两个领域分别有不同的表现。德不形与"道在屎溺"同理,意在强调德的独立实在性。其次,"德"还包含着对个体生命困境的应对,即如何全生,这一思想可概括为"支离其德"。支离其德是德自身的隐匿,而德之隐与道之隐是同步的。最后,能够完全合于道的是真人之德,真人"无己",故能"磅礴万物以为一"。这体现了"道通为一"。无论在哪个层面,内篇中的"德"都很难被归为道德概念,毋宁说它是非道德的或超道德的,这正体现了庄子思想的独特性。

    2016年08期 No.124 84-8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 浅探庄子“逍遥游”的悲、智、修

    项璇;

    庄子的《逍遥游》中,具足"悲"、"智"、"修"三种情怀。所谓"悲",是指庄子在其所生活的战国中期,广大阶层的知识分子悲惨的生活命运,使得庄子拥有着深刻的"悲悯"情怀;所谓"智",是指庄子巧妙的利用"小大之辩",来顺理成章的引导世俗之人发现功名利禄背后的卑微和不值;所谓"修",是指庄子主张在现实生活中应该从强压多灾的政治场域中脱身而出,根除对于"功""名"的执取之心,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无穷、无限的境界,实现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

    2016年08期 No.124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试论佛典序跋的形成——兼及宋前佛典序跋流变的双重性

    赵纪彬;

    佛典序跋形成于中土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是佛典中国化的产物。佛典序跋在形成的过程中,可能为序跋本身属性、中土人强烈的历史观念、中土悠久序跋文化等因素所驱动。佛典序跋在宋前流变的过程中,形成鲜明的双重性:一是独立性,二是以道安法师为分水岭,形成畸形与良性的形态。宋前佛典序跋迥然相异的发展形态与时局形势、统治者的佛教态度及其自身属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2016年08期 No.124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清代道士与成都武侯祠

    王晓乔;

    道士自雍正七年始入住武侯祠到解放初退出的220余年间,在官方严格管控祠内祭祀、大型修建的前提下,日积月累,努力构建祠内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增厚文化积淀,有力地维护了祠庙的三国文化底蕴。

    2016年08期 No.124 99-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探索争鸣

  • 科学素质调查的发展与创新

    何翼扬;文兴吾;

    2015年10月13日《光明日报》第2版发表储朝晖研究员的文章,对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提出了明确的质疑。事实上,2015年开展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的结果是用"新的评定方法"即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指数方法得出的,它与此前八次所采用的"旧的评定方法"是有差异的;但这并不能否认第九次调查结论的真实性、正确性和科学性。释疑的关键在于:必须认识到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也是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发展过程;较之"旧的评定方法","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指数"构建了一种更为合理的测算方法。

    2016年08期 No.124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文化建设

  • 景观文化:现代都市发展的新视点与着力点

    王林生;

    景观城市是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景观构成了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单元,而且景观所倡导的参与和体验能增进人们对城市的情感认同、活跃文化氛围和提升文化消费。依据内容和形式的不同,文化景观大致可分为建筑设施景观、工业遗迹景观、文化遗产景观、城市商业景观、赛事体育景观等。为更好地发挥景观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功能,避免"奇奇怪怪"建筑带来的视觉污染,城市景观文化建设中应着力遵循景观对传统文化的吸收与传承、科技对景观的支撑作用、遗迹景观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一致等原则。

    2016年08期 No.124 112-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浅析博物馆品牌传播

    韩玥;

    博物馆品牌传播基于博物馆学与传播学理论,对国家级博物馆现阶段品牌化传播方式进行研究。以丰富的博物馆资源为基础,整合媒体资源进行有效调查研究,合理利用品牌传播的特点,分析舆情、总结规律,构架起多学科综合的博物馆品牌传播理论。

    2016年08期 No.124 118-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论道德冷漠及其矫治

    兰中仁;谢伦武;

    道德冷漠已成为现代社会亟需解决的道德危机。本文从传统文化、评价体系、价值观、媒体导向、奖惩机制五个方面探讨了其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每个因素试探性地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法,以期达到矫治道德冷漠现象的目的。

    2016年08期 No.124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民族民俗文化

  • 东周时代的龙凤文化与轴心突破

    李竞恒;

    自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人类思想突破的"轴心时代"之说以来,对于"轴心时代"的解释与概念运用日趋广泛,虽多争议,但作为奠定了包括西方两希、中国、印度、波斯在内几大文明的精神深度与基本风貌的思想背景,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在先秦中国的轴心时代突破过程中,原来具有强烈"小传统"色彩的文化符号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笔者选取了龙、凤这两种史前和殷周时代即已出现并流行的古老观念为例,将其纳入到儒、墨、道不同学派所代表的轴心突破过程中进行考察。在前轴心时代,龙、凤更多只是古老小传统的元素,与巫覡的世界观、萨满式的飞升等信仰联系在一起。但在轴心突破过程中,无论是儒、墨还是道家,都给龙、凤赋予并注入了新的人文主义含义,提升了其承载的精神品质。它们不再是简单的巫覡道具,而是成为了与"道"、"圣"、"仁"等高度超越的精神含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象征,从而完成了向"大传统"的上升。

    2016年08期 No.124 129-136+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 黔东南苗族百褶裙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刘蕙子;陈珊珊;

    百褶裙是苗族极具代表性的服饰,不仅体现了丰富的美学价值,更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本文从多方面分析了百褶裙色彩和纹饰的外在美,制作的过程美,以及内涵的文化美,为苗族百褶裙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2016年08期 No.124 13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论中国灯民俗“狂欢”文化特征

    梁川;

    元宵是中国人的狂欢节,与灯有关的民俗事项反映传统中国"狂欢"文化发展历程,巴赫金狂欢理论可以解释元宵灯文化现象。狂欢隐喻生死,"怪诞"是对抗死亡的依凭,狂欢节是最具包容性的节日,普通中国人看待生死的态度在元宵狂欢中进行着艺术化演绎。道教的"养生"理念和中国文艺美学范畴"形神论"早期形态主导灯民俗狂欢文化生死主题的确立。

    2016年08期 No.124 14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艺术视野

  • 苏轼山水画美学思想探微

    管苠?;

    苏轼以其高瞻远瞩的洞察和高屋见瓴的智慧,开创文人画美学思想,推动着中国文人画发展的历史进程,引领自宋以后中国山水画发展的主流方向。他的山水画美学思想,对开拓当代中国山水画新境界,具有启示性意义。笔者试图对苏轼绘画美学思想进行再挖掘和重新认识,与巴蜀同仁共享苏轼美学思想的成果,以期为当代巴蜀山水画风的建构寻找理论依据。

    2016年08期 No.124 145-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7K]
  • 舞蹈人类学视野下“香花佛事”舞蹈的文化内涵及其功能

    任艳花;

    本文借助于文献文本,以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以佛教度亡仪式的"香花佛事"舞蹈为研究对象,对其文化内涵进行了阐述,揭示了"香花佛事"舞蹈在梅州客家族群体中的心灵慰藉、凝聚族群、孝道濡化和智慧传承等功能,以期对于客家民俗舞蹈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2016年08期 No.124 15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 羌族传统舞蹈中的先秦祭礼古舞

    叶笛;

    羌族舞蹈与先秦祭礼古舞的诸多"不谋而合"恰恰反映了人类社会舞蹈艺术共同起源于先民对原始社会生活场景简单"模仿"且赋予主观"功利"作用之后有选择地"再现"。反复"再现"的舞蹈艺术又客观上有助于先民释放多余精力、人种选择与建构社会秩序。上述主客观的功利作用是舞蹈艺术得以存续并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包括羌族舞蹈在内的传统舞蹈原始功利功能不可避免地衰落并最终让位于现代审美功能似乎又是一种必然。

    2016年08期 No.124 157-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 四川羌族女性舞蹈审美特征研究

    杨莹;

    四川羌族人民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世代相传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本文透过对羌族女性舞蹈的体态、风格、身韵等方面多视角多侧面的研究,从历史渊源与形成要素出发,探究四川羌族女性舞蹈内在的、本质的审美特征。本文以期更好的挖掘羌族女性舞蹈的表现观念与艺术精神,对古老民族舞蹈的核心动律有更好的认识与传承。

    2016年08期 No.124 165-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影视传媒

  • 场域、主体与话语转向——对数字媒介语境下中国电影批评的批评

    周旭;

    数字媒介不仅改变着电影的创作、传播和观看方式,更引发了中国电影批评的话语转向。从批评语境层面看,数字媒介所催动的媒介文化变革,使得中国电影批评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双重语境的影响;从批评现状层面看,直接讨论数字媒介语境下中国电影批评的研究成果比较寂寥,且分布不均,大多数成果均以网络影评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的都是网络影评的特点、形式以及发展状貌等基本问题;从批评重构层面看,主要通过考察数字媒介语境下中国电影批评场域、批评主体研究的种种不足,探索如何正确引导电影批评朝着良性、健康的文化方向发展,重构中国电影批评话语秩序和话语权威。

    2016年08期 No.124 170-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影视人类学作品分类与功能

    徐世洁;陈佳钰;

    影视人类学作品是人类学和影视艺术相互依托而形成的一种艺术,也可以称为人类学片。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表达方式,人类学片具有多元的功能,本文把人类学片按照体裁分类进行了细致归纳和总结。人类学片通过记录不但能够让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并且也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对于人和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6年08期 No.124 179-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大陆“档期电影”受众分析及发展策略探究

    吴妮徽;秦勉;

    "档期电影"是市场的产物,它的出现以及不同档期的市场营销策略,是一个国家电影市场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而电影人对其有意识的开发、经营和利用,正是出于降低市场风险,扩大投资回报的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大陆电影市场中"暑期档"与"贺岁档"两个重要档期发展历程的梳理和主要受众群体特征的分析,为大陆档期电影的发展提供策略性建议。

    2016年08期 No.124 183-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书评

  • 《西游记》主旨再探——读《詹石窗正说西游》有感

    张丽娟;

    <正>中国四大名著之《西游记》的思想主旨,长期以来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西游记》是一部游戏之作,有人说《西游记》是一部反映社会阶级斗争的政治小说,也有人从金丹大道的立场来理解《西游记》。对此,詹石窗先生的新著《詹石窗正说西游——〈西游记〉解密》(以下简称《解密》)分别进行了介绍与评论,并提出了自己的新看法,詹先生认为:"《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可以概括为——以养性修真为特色的人格教化。"~([1])在《解密》一书中,"养性"和"修真"

    2016年08期 No.124 187-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