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论坛

四川抗战史研究

  • 《四川抗战史》序

    张海鹏;

    <正>在中国人民第一个法定的抗战胜利纪念日到来的时候,在中国人民抗战胜利69周年到来的时候,我读到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编著的《四川抗战史》1书稿。作者要求我为这部即将付梓的书稿写一篇东西,作为评介的文字。我怀着很大兴趣读了这部书稿,因为留给我的时间极少,我读得很粗略。《四川抗战史》以四川为主体,围绕四川抗战,概述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外交、人口、交通、移民、社会以及少数民族抗战的历史

    2015年06期 No.110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丝路研究

历史论衝

  • 楚简“大水”祀主考略

    李进宁;

    学界关于楚简"大水"祀主问题众说纷纭,聚讼不决。但是,如果通过相关出土文献及现存史料考证比较,我们可以确定楚国贵族对"大水"的祭祷,包含有民族发展的文化根源性,它是在种族迁徙和融合中难以割舍的民族记忆,把"大水"列于神坛上进行祭祷膜拜,更显示了"大水"具有的无形力量和强大的渗透力,本文更倾向于"大水"为水帝颛顼的说法。

    2015年06期 No.110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说文解字》与西南山地民族葬俗合证

    张颖慧;李祥兰;

    《说文解字》主要是"以形释义"的一部字书,文字和文化密切相关;且《说文解字》说解尽其本义,较好地保留了一些远古文化的信息。居住在西南山地的少数民族,偏居祖国一隅,身处山峦之中,相对闭塞落后,但一些远古的文化在此得到很好的保留。把《说文解字》关于丧葬的字进行梳理,与西南山地民族的葬俗进行互证,可得到一些新的发现。

    2015年06期 No.110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苏东坡与泡菜

    刘清泉;

    东坡美食广为人知,可苏东坡在泡菜方面有故事、有作为吗?搜索苏东坡的诗文可知,他有与泡菜相关的诗文,但却没有我们所期待的经典语句或者有趣故事。

    2015年06期 No.110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宋史》校勘订误十二则

    刘雄;方建新;

    由于《宋史》卷帙浩繁,错讹疏误甚多而受到历代学者的批评。尽管点校本已做了大量订误、校勘工作,但订正点校本的疏误、指出它对旧版《宋史》的失校等问题的文章不时见诸报刊。兹将我们在阅读、使用点校本《宋史》中发现的其对史事记载的疏误及校勘问题,选择数则,整理成此文,供对点校本《宋史》进行修改时以参考。

    2015年06期 No.110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试析元代多元并生的文化特质

    刘嘉伟;

    由蒙古族肇建的元朝在文化上有着多元的构成。这多元文化中,蒙古文化虽然相对落后,但却没有放弃主导地位;西域商业文化虽然受到汉文化抵触,但也是重要的一元;积淀深厚的汉文化依旧处于强势的主体地位,在元代有所发展。由于统治者的倡导,族群的复杂,元代宗教文化也呈现出多元的样态,不同宗教间从抵触走向接触,甚至出现融合的迹象。元代文化多元包容,蒙古、色目等"他者"文化得到尊重认同,这都可以说是元代文化的特质,也可为当下的文化建设提供历史的借鉴。

    2015年06期 No.110 36-40+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 《蜀鉴》版本源流考

    林英;

    南宋郭允蹈之《蜀鉴》由于其专记蜀事,包括四川周边地区的历史,具有极高的史学及军事地理研究价值,历来为研究者所重。本文立足其版刻源流,整理自宋迄今著者著录的变化、版本流传的变迁,以馈学者参考。

    2015年06期 No.110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刘咸炘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明史研究

    刘开军;

    刘咸炘是中国近代史学史上卓有成就的史学家,他治史重史识与史意,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独到的学术眼光。刘咸炘在明史研究上提出的有关明代治乱盛衰的重大问题,成为日后明史研究的热点,有些问题至今仍受到明史研究者的关注。在明代理学史领域,刘咸炘编写《明理学文献录》,补修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也深入研究了王守仁及阳明后学中的泰州学派。刘咸炘重视考察社会风俗的变迁,深入探讨了山人、游侠、绅衿这三个特殊群体与晚明政治之间的关联,其相关论断对于人们思考晚明社会转型和明朝的兴衰富有启迪意义。

    2015年06期 No.110 45-49+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文学批评

  • 梁代三萧骈文批评考论

    刘涛;

    萧统、萧纲、萧绎多有骈文批评话语,其内容丰富、见解独到、意蕴深邃。三萧的骈文批评旨趣大致趋同,涉及到骈文文体的诸多方面,展现出梁代骈文批评的总体风貌。具体来说,其内容包括提高骈文的地位、肯定文章由质趋文的演变规律、重视藻采及用典、追求新巧文风与文质相称的境界、指责文坛的不良风气、反对过于质朴的文风、称骈文为今文或今体、阐发文笔之别等,在六朝骈文批评史上贡献颇多。

    2015年06期 No.110 50-60+19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 李商隐抒情诗的爱情情结剖析

    刘树林;胡谍;

    关于李商隐抒情诗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从李商隐一生的情结入手剖析,证明其主题为爱情。"情结"是一个心理学范畴,心理学家荣格对之研究最深。本文以荣格的"情结"理论为依据,从李商隐大量诗歌中爬罗剔抉,并结合李商隐的身世,从"情结"的涵义、要素、特点、功能和情结形成的过程,来剖析李商隐抒情诗的爱情情结。

    2015年06期 No.110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晚明的禅悦士风与审美心态的变化

    李玉芝;

    明代大部分文人都有参禅问道的爱好,其禅悦士风的风尚和文人求闲自适的审美追求结合,成为社会的流行时尚。禅宗的现世化和世俗化转向促成文人审美心理的转变:一是内转。文人从建功立业的外部取向转向生活本身,从外在的宇宙、庙堂转向人的内在世界;二是从"克己复礼"的中庸美学到狂放恣肆的浪漫美学。三是求雅心态到对世俗审美的热爱,对娱情悦性的审美价值的追求。

    2015年06期 No.110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传统与革命:曹葆华关于象征主义诗论的译介

    陈晓春;陈俐;

    上个世纪30年代,曹葆华对西方象征主义理论及作家介绍,是想从横的方面,以科学的分析,寻求古今中外诗歌的相通之处,提醒国人西方象征主义与中国诗歌所具有的共同特质;从纵的方面,找到传统诗歌与现代诗歌联结点。之后,在曹葆华的人生道路中,以艾略特、瑞恰慈为代表的诗学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不仅没有遭到质疑和清算,在抵御外侮为要的那个时代里,反而成为他的转身于革命的潜在诱因。

    2015年06期 No.110 70-78+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 论郭沫若对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的继承

    陈欲晓;梁川;

    本文着眼于郭沫若对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的继承作对应研究,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和研究:一,古典传统学养的钻研;二,追求自然的现代演绎;三,忧患传统的继承。

    2015年06期 No.110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寻找“与世界真切联系”的一次努力——读《北去来辞》

    张梦妮;

    近40万字的《北去来辞》对知天命的林白来说具有对二十多年小说创作探索的某种总结意义。它杂糅了《一个人的战争》《说吧,房间》中的私人经验与个人奋斗,《妇女闲聊录》中民间人物讲述底层的生存状态以及《致一九七五》中回乡寻找过去记忆等多种写作路径,是林白寻找"与世界真切联系"的又一次努力。

    2015年06期 No.110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 青春殒灭的伦理救赎——海岩“生死之恋三部曲”的死亡叙述与伦理关怀

    张爱坤;高力;

    "生死之恋三部曲"作为引发收视狂潮海岩剧的重新编排,无论在剧作安置还是在拍摄制作上均可说是精良之作。本文重点探讨了"三部曲"的死亡叙述,通过对欧庆春、祝四萍和毛杰三位主人公死亡意象和死亡美学的探讨,揭示出隐藏在死亡表象之下的文化内涵:欧庆春的牺牲可视为"重于泰山"之死的现代演绎;祝四萍的自杀是对现代青年漂浮于都市生存痛苦体验的描摹;毛杰之死则是青春成长遭遇重大创伤的苦难抉择。本文认为,现代影视剧的生产和影视批评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美学表象之上,更应该深入到文化学和社会学的层面,将研究焦点适度转向影视文本的伦理学涵义上,进而达到文化反思和社会批判的目的,以期能够完成对异化生命体社会疗救的呼吁。

    2015年06期 No.110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精神胜利法”的心理学探析

    王秀兰;

    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鲁迅在现代文坛的地位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他的作品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本文试图运用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机制"学说,探析鲁迅先生的经典小说《阿Q正传》中的心理学内涵和心理学原理。

    2015年06期 No.110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青少年女性的恋爱心理探析——以琼瑶言情小说为例

    易晓明;

    台湾一代文学言情大师琼瑶的文学作品(包括影视作品)深深地影响了两岸一代年轻人。尤其是她的言情小说(影视)让无数恋爱中的青年男女迷恋品味、如痴如狂。爱是一个人的正常需要,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有爱和被爱的欲望和要求,都需要获得爱的满足。没有爱的人生是有缺陷的,遗憾的并且是悲哀的人生。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探析琼瑶言情小说中青年女性的恋爱心理与恋爱特征。

    2015年06期 No.110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文化产业

  • 我国特色文化产业研究综述与展望

    熊正贤;吴黎围;

    党的十七大提出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及《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后,有关特色文化产业问题的研究也随之兴起。学者们从"什么是特色文化产业""怎么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如何解决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角度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特色文化产业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现有研究远远满足不了实践需求,尤其是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保护传承的均衡与博弈问题、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与扶贫惠农的耦合问题还未引起学界重视,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2015年06期 No.110 10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 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王风晨;

    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翼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自此,京津翼三地从交通、教育、医疗到产业、文化和公共服务等的协同发展,必将进入快车道。审视、探讨河北省文化产业如何抓住这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特别是环京津文化产业如何借力京津优势资源和充分发掘自身的特色资源,破处障碍、消减劣势,制定设计出切实有效、可操可控的实践路径和方式方法,无疑会对其整体的振兴发展和较快较好发展,起到一定的智力支持作用。

    2015年06期 No.110 108-112+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与本土文化回归

    王玉琼;练红宇;袁小凤;

    本土文化是一种扎根本土、世代传承、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其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必须立足本土文化资源及产业发展现状,通过对本土文化的回归,实现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015年06期 No.110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机理和路径探析——以成都为例

    徐茜;

    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既有内生机理的作用,又有外生需求的推动,同时也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部署。成都具有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但其融合现状与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还不相适应。本文以成都为例,探析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力求为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2015年06期 No.110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大禹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承与现代保护

    丁晓洋;

    在当前文化遗产保护热潮涌起之时,大禹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还是停留在点上,没有进行完整的规划和全面推进,更没有进行有效保护。本文试图从大禹文化遗产的特征入手,提出大禹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承与现代保护问题。

    2015年06期 No.110 12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特色文化资源与高新技术融合的路径探索

    王茂春;

    四川省内特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若能借助高新技术,使用新载体、新媒介和新平台,必然能实现产业化大发展。内容数字化和经营网络化是四川的特色文化资源与高新技术融合的两个重要途径,数字社会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是其重要基础,同时也要注意避免技术崇拜等负面的问题。

    2015年06期 No.110 12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三学”探索

  • 道教舞蹈中的传统武术文化元素考辨

    程群;

    道教舞蹈与中国传统武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渗透或融合关系,道教斋醮仪式舞蹈表现了鬼神之间激烈战斗的内容,其中包含的传统武术成分尤其显著,它们大多数包含拳术、剑术、掌术、刀术成分。"癫道士醉舞"、"散仙醉卧逍遥山"等舞蹈中融有大量"醉拳"的成分。"烛龙噀雨舞"融入大量"龙形拳"、"蛇形拳"成份。"祭五公"舞蹈中融入有"猴拳"、"虎形拳"等成分。"神仙戏鸭"、"白凤伴仙"等舞蹈融入有"凤形拳"、"鸭形拳"成分。"道士斩旱魃"、"钟馗驱瘟鬼"、"道公耍剑驱邪"等舞蹈则包含丰富的"剑术"成份。道教舞蹈是"舞"、"武"混融的动态身体之艺术,呈现出刚柔相济、文武互彰的审美特色。

    2015年06期 No.110 134-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1K]
  • 元康《肇论疏》对僧肇佛学思想的经学还原

    覃江;

    唐代释元康著《肇论疏》3卷,是现存《肇论》诸疏里,严守中观学立场,注释最为完备精详的著作。元康在这部注疏中,用经学还原的方法,对僧肇佛学思想中格义佛教的内容进行了清理,对僧肇未及展开的观点做了阐释发挥。本文将元康《肇论疏》与《肇论》本文进行比较考辨,把僧肇思想中本来难以分清界限的玄学和般若学进行了剥离,理清了两种思想在理论、逻辑、修辞等层面各自不同的学术脉络。

    2015年06期 No.110 141-146+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 论中国地理环境对孝文化的影响

    李仁君;

    中国大陆东南海岸线较长、西部有难以跨越的高原山脉、北部是茫茫戈壁沙漠,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大陆内部山脉纵横、河流交错,人口聚居地处于相对分割、彼此独立的生存空间;而优良的土质和气候特别适合原始农业的发展。这些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中国孝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特别是对孝产生的文化土壤、父母子女性格形成和孝文化特征的影响是持久而深刻的,进而使得具有普遍意义的孝道德范畴在中国大地上具有独特的道德意义、政治力量和社会功能。认真分析中国孝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因素,对于认清中国孝文化的独特内容和特殊功能以及全面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015年06期 No.110 147-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文化建设

  • 大和之境: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杨琳;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质是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在人类文明史上延续至今的深层原因之一。从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脉络看,包容性的特质根植并弥散于整个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系统之中:"整体观"表征了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思维、"天人合一"凸显了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品格、"德性精神"撰写了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历史、"以和为贵"活化了中华文化包容性的传统、"协和万邦"蕴含了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终极追求。其所蕴含的深邃智慧对于当今的文明冲突论颇有现实和启发意义。

    2015年06期 No.110 153-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努力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将文化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思考与建议

    李修松;

    本文认为,应将文化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最重要的系统工程来加以推动,建立文化创新体系,并一以贯之,从而不断提升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不断提高我国文化创新的能力和水平。相信通过一个时期的努力,一定会使我国的文化创新能力越来越强,创新会越来越成为我国各族人民的自觉行为,广大人民群众将会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创新型国家必然会加快建成,我国必然会以文化强国屹立于世界。

    2015年06期 No.110 158-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论北京冬奥会申办中的中国梦嵌入

    庹继光;

    利用申办、承办奥运会的机遇,将本国文化嵌入奥林匹克文化,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2008年北京承办夏季奥运会时,提出"人文奥运"口号,丰富了奥林匹克文化的内涵。如今北京成为2022年冬季奥运会申办候选城市,理应再度促进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弘扬时代精神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与奥林匹克文化的融合,将中国梦理论有机融入奥运文化中,将是这种融合的恰当选择。

    2015年06期 No.110 163-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中国文化的建构和传播策略

    袁鑫;王巧玲;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都竞相提升文化软实力,外语专业教学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应当承担起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本文对外语专业中文化教学的现状及其问题根源进行了研究,进而提出了应当迫切进行中国文化建构这一主题。我们呼吁,外语专业教学应当以传播中国文化为根本任务,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以此为契机向外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本位,学贯中西,以此来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

    2015年06期 No.110 168-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发展艺术性健身活动的路径研究

    车晓夏;

    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来临,大力推广艺术性健身活动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作用。如何能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让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充实美好,使他们老有所爱、老有所乐,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大力发展艺术性健身活动,能提升大众的艺术修养与审美水平,达到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升华品格、完美个性的作用,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2015年06期 No.110 174-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榜样教育中的奥运文化资源运用

    张利锋;肖子芳;

    奥林匹克谋求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的融合,注重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树立奥运榜样是强化奥林匹克运动教育功能的重要内容。奥运榜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拼搏、奋斗精神是最基本的层面,自强、诚信、公正、友好等也是其不可或缺的精神实质,这些特点使得奥运文化资源可以有机融入我国的榜样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强化与充实作用,并在交融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015年06期 No.110 17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艺术视野

  • “失孤”状态下中国编剧的求索之路——从彭三源与影片《失孤》谈起

    张一林;

    本文就影视界持续关注的中国编剧所处的困境,企望走出困境的"四座桥",以及因应的政策助力进行分析探讨,对编剧在影视行业中应当享有的地位和权利予以肯定,并呼吁加以引导和扶持。

    2015年06期 No.110 183-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浅析魏晋文人思想对中国当代音乐艺术的影响

    周新婷;

    魏晋文人思想在中国文人思想的构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当代中国文人思想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哲学和文学诗歌上,也延伸到了音乐领域。中国当代音乐因为自身历史的原因,在创作上呈现出徘徊与"出世"与"入世"的魏晋文人思想,反映出当代作曲家在这一类音乐作品中对魏晋文人思想的传承。从本民族文化中寻找灵感,运用西方现代作曲技术创作具有东方音乐色彩的当代作品将是中国当代音乐文化未来发展的方向。

    2015年06期 No.110 188-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