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论坛

传世名画欣赏

  • 石谿《苍翠凌天图》轴

    <正>时代:清材料:纸本、设色类别:中国画规格:纵85厘米,横40.5厘米收藏处:南就博物馆这是气势夺人、藏润老练的作品,从布局到用墨,从画面到题款,无不透露出作者深厚的功力。作品中用墨不多,而极为精练。重墨描绘的树干、树枝与雾气氤氲,淡色渲染的远景相互映衬,产生对立中又有统一

    2014年02期 No.94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7K]

探索争鸣

  • 《文心雕龙》对古代文学理论和创作影响异议《文心雕龙》对古代文学理论和创作影响异议——兼从古代影响史反观《文心雕龙》的性质

    叶文举;

    明代之前《文心雕龙》对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尤其对古代文学创作影响不大,并未引起人们普遍的注意,《文心雕龙》在史学上的影响甚至超过它对文学的影响。从《文心雕龙》影响史的角度考察,《文心雕龙》不是一部文学理论的著作。

    2014年02期 No.94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章太炎“国粹”思想宣传的纲领:“用国粹激动种性”

    孙风华;

    "用国粹激动种性"是贯穿章太炎一生的"国粹"思想宣传的纲领,它兼顾了"国故"和"国学"两个维度和两种内涵,是由纵向(古—今)与横向(中—外)两个方向的"坐标轴"架构起来的一个"坐标"体系。章太炎"国粹"思想宣传努力消除在历史和民族问题认识上的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影响。他一方面通过呼吁"爱惜我们汉种的历史"的宣传,力求达到激发民众"故性"(对应"国故"之"故"义素)的目的;另一方面他通过呼吁"晓得中国的长处"的宣传,力求达到激发民众"国性"(对应"国学"之"国"义素)的目的。

    2014年02期 No.94 10-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抉择与重构:论林纾的文化守成意识抉择与重构:论林纾的文化守成意识

    廖太燕;

    1919年春,屡遭新文学家谩骂的林纾作出了反击,却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文学史形象被污名化。其实,在新旧双方口诛笔伐的背后,隐藏的是一个始终困扰中国知识分子的议题:在文化亟须求借新质以完成转型的转捩点,如何调适"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解决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对此,林纾竭力思考,并给出了合乎时代特征的答案,这也正好为未来文化的前行提供了可供借镜的资源。

    2014年02期 No.94 20-24+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纷乱现实与兄弟至情——论余华《兄弟》

    龚自强;

    《兄弟》是余华新世纪的一部重要转型之作。余华从苦难叙事转到当代叙事,当下活生生的现实成为他重点强攻的对象。当代文学从不缺乏面向现实的写作,但那种现实大多为观念所统摄,在中国现代性的独特道路上,其观念意义一直大于真实意义。也就是说,活生生的现实依然未曾得到直观、本真的呈现。但直观、本真地书写现实谈何容易?余华此番猛攻现实,不免有或多或少不足,但它毕竟是一次难得的逼近当代现实的勇敢尝试。在当代文学的意义上,它不仅是书写变动中的此刻现实、塑造以李光头为代表的现实人物的一部扎实的著作,而且它为当代文学的艺术长廊增添了一双感天动地的兄弟形象,对兄弟至情的深刻呈示使得它具有了文学经典的某些特征。

    2014年02期 No.94 25-32+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文学批评

  • 论苏轼以典代叙与词的叙事性

    冯婵;

    词在产生初期只是一种流行于席间的配乐歌辞。至北宋时期,词逐渐从娱乐性的歌发展成为具备纪事写实功能的文学体裁。词所经历的这种由"歌"向"诗"的升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苏轼创造性地以用典的方式将词引入了文人交际的领域。苏轼词的以典代叙主要表现在宴游酬赠词、临歧赠别词和跨越时空寄予情感的寄词三个方面。苏轼在"以诗为词"的创作观念下,有力地推进了词向诗的趋同。用典对于苏轼而言,已不只是一种艺术手法,而是在词从席间演唱的歌词走向文人创作的正式抒情文学样式过程中,扮演了开路先锋的重要角色。

    2014年02期 No.94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明清黄州的东坡文化

    赖玉芹;

    湖北黄州是苏轼被贬地之一,在此地他创作前后《赤壁赋》,寓居东坡,因此黄州成为东坡文化的始源地。自宋代以来,尤其是明清时期,该地的东坡文化不断发展。黄州人对苏东坡充满了敬仰和感激,在此感情基础上,明清黄州的官员、士人和民众一道,共同推动东坡文化的兴盛:他们踏着东坡足迹,重游故地,修祠纪念东坡,搜集整理东坡文献,品赏东坡文物,体味东坡情怀,考证东坡事迹,并将东坡精神和物质文化融入生活。这些文化活动,仿佛东坡的灵魂的再现黄州,深刻地影响黄州的文化特征和黄州人的性格。

    2014年02期 No.94 3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清华学派文学观念的纸媒介传播——以《大公报·文学副刊》为中心

    雷世文;

    清华学派作为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一个卓越学术共同体,其学术风格和文学观念通过报纸副刊得到集中的展现和传播。这种传播具有很强的议程设置性,清华学人通过掌控报纸副刊的编辑权力,不但传播了鲜明的学术思想,而且在文学批评领域,为社会树立了一种不循私情、求真独立的批评精神范型。清华学派控制报刊,利用报刊,体现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知识权力意识和社会承担意识。通过报刊,他们实现了大学学术文化思想资源的社会化、普及化,从而也就在文化实践意义实现了大学的教育使命。

    2014年02期 No.94 47-50+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方言何以被尊重——以四川话为例

    刘火;

    文化的多元性基于语言的多元性,从文化意义和文明方式看,方言可以反映出某一文化基因和某一文明基因"从哪里来"的真实图景,保存语言和文化多样性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重要的工作,推广普通话和保留方言本不是非此即彼的一个策略。强行推普与蔑视以至打压方言的状态,不利于多语言的共生共长和共同使用,也不利于不同语言使用者的宪法平等。

    2014年02期 No.94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发愤著书”内在逻辑对心理疏导的启示意义

    舒畅;

    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发愤著书"被认为是一个典型命题,属于具民族特色的本土文艺心理学观点,是深刻揭示文学创作动力的中国古代文论代表。本文将力图辨析此命题存在的内在逻辑,及其成为典型命题的影响因子,藉此试探其对现世社会疏导心理能起到的作用和意义。

    2014年02期 No.94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历史论衡

  • 成都平原先秦时期的水工遗产与古蜀文明进程成都平原先秦时期的水工遗产与古蜀文明进程

    黄晓枫;魏敏;

    近年来成都平原先秦时期的考古研究成果不仅勾勒出先秦时古蜀文明的发展脉络,更一步阐释了地理环境、气候和水源等对于蜀文化和蜀地传统治水技术的深刻影响。从目前的古材料看来,至迟在春秋晚期,西蜀地区已经开始普遍使用笼石技术、干砌卵石埂与木桩工程。这些技术的出现,表明古蜀治水技术已经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工艺,为都江堰的修建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4年02期 No.94 62-72+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2K]
  • 古蜀道基于线性文化遗产的“三位一体”保护模式再探——以剑门蜀道为中心

    陈韵羽;

    自从线性文化遗产概念提出以来,关于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引起了社会持续的关注,相关的理论著作和研究也层出不穷,一些本未受到重视的,符合线性文化遗产概念的历史人类运动路线也逐渐被人们发掘和重视,古蜀道线性文化遗产便是其中一例,其外延和内涵都适用于将物质、非物质与文化线路相结合的"三位一体"保护模式。本文探讨了古蜀道应用"三位一体"保护模式的可行性,对于落实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工作,避免盲目的开发带来的历史文化整体原生环境的破坏具有深刻的意义。

    2014年02期 No.94 73-7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 “楚虽三户”之“三户”征实——兼论诸说致误之由

    邓稳;

    《史记》三家注对"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中的"三户"一词提供了四种解释,后世论者多囿于此四种解释而又争执不休,间有添新解者亦不顾文意、不论前人观点。今考"三户"一词有十二种解释,前人罕有全面论及者。以历代注家的共识为考论之基石,例以史书之书法,可以批驳诸家说法之误,确证"楚虽三户"当指陈胜、项羽、刘邦三集团。诸说不得其实与古注缺乏逻辑和不明史书书法有关。

    2014年02期 No.94 8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汉魏六朝碑刻校注》汉碑释文补正《汉魏六朝碑刻校注》汉碑释文补正

    吕蒙;袁苹;

    毛远明先生的《汉魏六朝碑刻校注》体例谨严,考证精审。不过将拓片跟释文对照,发现汉碑中部分释文有的释读错、有的列出诸家说法却未加断语、有的拓片清晰却未加释读。本文依照刻石时间顺序,对这些问题详加考证,以期补为完璧。

    2014年02期 No.94 8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 魏晋南北朝时期张骞形象考述

    李荣华;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赋予张骞丰富的文化内涵,认为他是葡萄、苜蓿、大蒜、胡荽、安石榴、胡麻、胡桃等植物种子的引进者;佛教和胡乐的传播者;穷河源与乘槎经月的践行者。张骞这一形象的形成,是他个人功绩、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与时人社会情感相互作用的结果。

    2014年02期 No.94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湖广填川与清代茂州重建湖广填川与清代茂州重建

    苏东来;

    清代茂州,历来为藏、羌等民族聚居之地。该地不仅是沟通川西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交通要道,更是历代羁縻西南少数民族的战略支点。明末清初,该区域由于受战争的破坏,全面残破。清廷定鼎,实行湖广填川之策,茂州迎来重建契机。本文旨在对茂州破败、移民概况、重建举措等分析的基础上,总结移民在茂州重建的历史经验。

    2014年02期 No.94 104-107+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文化势阱:清末我国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读

    吴文峰;刚伟;王鑫;

    清末,我国在西方列强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以及社会精英对本土文化的不自信和自戕共同作用下形成文化势阱的机理。在这种文化势阱中,西方体育文化通过传教、殖民统治、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的积极引入以及通过留学等形式传入我国。本文从文化学的视角对清末我国体育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可为进一步研究我国近代体育发展态势以及深度挖掘促进我国现代体育事业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提供研究基础。

    2014年02期 No.94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民国时期四川药材物流空间格局研究

    符必春;

    民国四川药材物流活动遍布省内外,物流中心有成都、重庆、万县、灌县、宜宾、中坝、合川等地。药材出口,在抗战爆发以前,鄂西及川东、川东南等地药材运万县沿长江出口,而青海、甘肃、贵州、云南及川省其余地方的药材运重庆沿长江出口。抗战爆发后,长江航运受阻,省外及川内药材都运抵重庆,转西南出口。四川药材物流空间格局形成与四川药材产地分布、药材供出口及四川交通条件等因素密不可分。

    2014年02期 No.94 11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农业文明与饮食保健

    何顺斌;

    农业文明的文化内核是种植业和畜牧业,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文明促进了包括中国烹饪饮食保健文化在内的社会生产力的讯猛发展。烹饪原料的食性和功能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农业文明时期农作物的选种依据,这个选择标准对今天的保健文化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014年02期 No.94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浅论中国数学史的新分期

    查有梁;

    作者研究了《中国数学史大系》之后,提出:以"杰出数学家"及其数学的"经典著作"来进行中国数学史的分期。中国数学的第一时期:商高、陈子与《周髀算经》;中国数学的第二时期:刘歆与《九章算术》;中国数学的第三时期:刘徽与《九章算术》;中国数学的第四时期:李淳风与十部算经;中国数学的第五时期:秦九韶与《数书九章》;中国数学的第六时期:康熙、梅珏成与《数理精蕴》;中国数学的第七时期,苏步青与《中国数学学报》问世;中国数学的第八时期,华罗庚与中国数学研究走向世界。这一中国数学史的新分期,启示我们要高度重视"杰出数学家"及其传世的"经典著作"。

    2014年02期 No.94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三学”探索

  • 《法华经》与六朝之比丘尼关系考略

    赵纪彬;

    《法华经》于六朝比丘尼中广泛流传、倍受青睐,主要表现为:一、为时之比丘尼广泛诵读,将其视为出家遁入佛门的必备。二、实践其中的教义,如焚身供佛。《法华经》之所以备受六朝比丘尼青睐,源于下述因素所致:一、《法华经》中的某些内容满足了比丘尼之所需,如众生皆有佛性、"八岁龙女成佛"故事等。二、佛陀对《法华经》所给予的赞誉。三、《法华经》良好的受众氛围。四、六朝比丘尼所持的观音信仰。

    2014年02期 No.94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从《先圣大训》看杨简对大、小戴《礼记》的态度

    叶俊;

    《礼记》分大、小戴,由郑玄所注《小戴礼记》广泛流传,历史上学者们大都奉《小戴礼记》为经典,即是我们通常提到的《礼记》。但杨简却独具一格,在其《先圣大训》中对《小戴礼记》提出了怀疑并进行改造,主要以《大戴礼记》为本来阐释自己的心学下的"礼"学思想。

    2014年02期 No.94 13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道在人伦日用间”:儒家伦理日常生活化表现及当代启示

    段江波;

    儒家在传统中国以贯彻"道在人伦日用间"的思想、实践原则而充满活力。换用现代术语,儒家之道是面向并适应古代日常生活世界,以"人伦日用"为基本内容的古代日常生活世界为"儒家之道"创造了生存和延续空间,而"日常生活化"亦因此成为儒家伦理的典型特征。

    2014年02期 No.94 137-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重新认识自我——唐君毅道德自我观述论

    董甲河;

    唐君毅探寻道德自我观念主要从道德实践指出道德生活之本质为自己自觉地支配自己,超越现实自我,进而从怀疑现实世界的虚幻出发,追溯道德自我在宇宙中的地位,发现道德自我的根源是心之本体,再进而说明心之本体即现实世界的本体,即充形内外的精神实在,既超越现实世界,又表现于现实世界,并把心之本体置于人之内,视本体为主体。他认为只要我们每个人有求人格上升的真实态度,互相欣赏人格之美,以助各人实现至善,使各种人的人格以其心量互相贯通涵摄,就是一条统一的精神实在的至真至美至善之实现的道路。

    2014年02期 No.94 142-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文化建设

民族文化

  • 藏密曼荼罗的分类、表相与质料

    意娜;

    根据曼荼罗的表相将形象曼荼罗分为自然曼荼罗、平面绘制曼荼罗、立体建造曼荼罗三个大类。自然曼荼罗就是让炯曼荼罗。"让炯"是自然天成的意思。平面曼荼罗从介质来分有唐卡曼荼罗、壁画曼荼罗、画板曼荼罗;按照制作方式不同分为绘画曼荼罗、织绣曼荼罗、雕刻曼荼罗、印刷曼荼罗;按照色彩分为彩色曼荼罗与单色曼荼罗;按照材质来分有织物曼荼罗、皮革曼荼罗、纸本曼荼罗、木板曼荼罗、壁画曼荼罗、掐丝镶嵌珐琅曼荼罗等。立体建造曼荼罗包含建筑曼荼罗、曼荼罗雕塑、彩砂彩粉曼荼罗、法坛曼荼罗、供品曼荼罗等。藏密曼荼罗纷繁多样、千姿百态,每种形态独出机杼,特色鲜明。

    2014年02期 No.94 166-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 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与社会稳定之关系探析

    程刚;

    边疆民族地区有着适合旅游业发展的种种便利、优势条件,近年来由于当地政府的重视,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和特殊原因,当前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形势总体良好,但近些年局部地区稳定形势不容乐观,亟需改善;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和当地社会稳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关系,两者关系有着中间媒介。社会稳定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旅游业也会通过一些中介要素,如收入分配、就业、文化素质等对当地社会稳定产生积极作用,但同时由于旅游活动中存在的种种潜在的矛盾、冲突也会给当地带来不稳定因素,总体上讲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

    2014年02期 No.94 174-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论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的汉译中介模式论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的汉译中介模式——从《达斡尔族乌钦体民间叙事诗<少郎和岱夫>》英译谈起

    王治国;

    由张志刚翻译、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达斡尔族乌钦体民间叙事诗《少郎和岱夫》英译本的出版发行,为民族口头文学走向世界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渠道和途径,对当前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少数民族文学的民译和汉译构成了民族文学域内翻译的广阔天地,将各少数民族文学翻译为汉语之后,通过汉语中介,进而再翻译为各种外语、最终推向世界,这便是当下民族史诗、文学和文化"走出去"和通向世界文学的可行译介途径。

    2014年02期 No.94 17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书评

  • 一件出版往事的回忆与遐想一件出版往事的回忆与遐想

    贺兴安;

    <正>这是一件出版往事,一件小事。然而,它却一直缭绕我心间,长达25年。我们仰望天空,清晰无云,朝阳与晚霞照常交替。百鸟飞翔,万物生长,人们按常态起居作息。忽而,阴云密布,风雨大作,终日又难见阳光。然而,百鸟鸣啾,万物成长,人们依然不止作息。我们的文化事业,也如这大自然、大社会,总是在这种单纯而又复杂、常态而又多变的境迂中向前发展。或者说,正是因为这种复杂多变,才形

    2014年02期 No.94 183-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 悟得第一义 字字皆心语——皮朝纲先生的禅宗美学研究

    董运庭;

    <正>一佛教禅宗形成于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的八大宗派之一。而禅宗美学,则是肇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个学术概念,也是发轫于那个年代的一门新学科。禅学作为禅宗教义,本是佛教学说的组成部分,与美学分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不同门类,它们之间的隔阂与冲突是不言而喻的;但二者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地质结构中又有着及其深厚的内在关联,彼此互动,逐渐凝聚而成为丰沛的文化矿藏和珍贵的美学资源。1928年,倡导"人间佛教"的太虚大师在巴黎作过一场题为《佛法

    2014年02期 No.94 185-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