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论坛

主编感言

  • 全面深化改革离不开文化的力量

    李明泉;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开拓更加广阔的前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宏伟基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在人类历史上、世界各国追求进步发展进程中从未有过的深刻改革和伟大进军,必将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让一

    2013年11期 No.91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传世名画欣赏

  • 龚贤《松林书屋图轴》

    <正>名称:龚贤《松林书屋图轴》时代:清材料:纸本、水墨类别:中国画收藏处:旅顺市博物馆龚贤,又名岂贤,字半千,号半亩,柴丈人,江苏昆山人。"金陵八家"之一,对后世影响极大。《松林书屋图》是龚贤独特艺术风格的代表,画面不用长线,几乎完全用点染法完成,点的相连,墨的堆积构成画面沉着、葱郁的厚度力度,"山川苍茫,草木华滋"的

    2013年11期 No.91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美丽中国

  • 西方文化与生态文明

    蔡毅;

    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互补性、互促性,文化通过的交流对话、取长补短、相互竞争而健全发展。近代以来,西方文化曾因其具有的科学性一直领先于世,包括在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也做出令人瞩目的成绩,我们需要向西方文化认真学习。同时,保持和发挥中华文化的生态智慧。

    2013年11期 No.91 5-10+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抗战文化研究

  • 抗战戏剧的文化思考

    文天行;

    对抗战戏剧作总体性的文化思考,从戏剧艺术到戏剧美学,再从戏剧美学到抗战文化,抗战戏剧铸就了中国现代戏剧的黄金时代,主要浸润着的是阳与刚之美,体现的是以多元政治为基础的民族文化。

    2013年11期 No.91 11-14+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抗战时期蔡仪、洪毅然关于《新美学》的“碰撞”

    苏宁;

    蔡仪抗战时期不乏"新"美学的观点,但同时也存在着理论上的罅隙和矛盾,故引起当时对美学感兴趣的朱光潜、洪毅然等人的关注,引出多方面的分歧。洪毅然是这场"碰撞"的关键人物。蔡仪与洪毅然作为中国新美学的思想先驱,早在抗战时期就开始用中国话语体系谈论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尽管洪毅然与蔡仪关于美学问题的碰撞由于战争原因没有继续下去,但是,"主客体"、"美本身"、"典型论"等概念并没有消失,而是被中国美学与文艺理论作为核心范畴一直使用下去了。

    2013年11期 No.91 15-20+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洪深与《包得行》

    邵迎建;

    洪深(1894-1955年),中国江苏省武进县(今常州市)人,早年留美学戏剧,回国后致力于中国话剧和电影草创活动,在编剧、导演、表演等实践和理论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抗战时期,投笔从戎,率领演剧二队辗转乡间,宣传抗战。后与郭沫若、田汉配合,担任国家文化官员,组织剧团,配合国策进行宣传。《包得行》是洪深作为国民政府的文化官员,直接为国家征兵宣传创作的一出戏,1939年夏秋,由他本人亲率剧团在四川渝蓉乡间演出,颇受欢迎。以后在城市继续公演多场。然而,在10年后洪深列出的"十部必须阅读的抗战剧本"中却名落孙山,后来,虽然收在《洪深全集》中,但几乎无人谈及,话剧百年精选中更不见其踪影。本文以国仗、混混、女性为关键词探讨文本,并思考为何不能成为经典的原因。

    2013年11期 No.91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历史论衡

  • 史前帝王、始祖神话传说与陕西本土文化

    樊婧;王晓鹃;

    陕西是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史前的陕西本土文学、文化在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史前的帝王、始祖神话传说,丰富着人们对于自己祖先崇拜的想象,也揭示着民族氏族谱系传承的脉络,同时深刻地影响着后期书面的文字记载、文学创作以及文化传播,对中国的文学史、文化史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2013年11期 No.91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于慎行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批判

    范知欧;

    于慎行是晚明实学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在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于慎行继承民本思想的优良传统,特别强调民众的经济利益,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在此基础上,于慎行从三个方面展开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批评君权天授的尊君思想;强调"天"与君主之间的感应关系;对相权、宦官及地方相对自治等决定当时政局走向的政治问题深加探讨。

    2013年11期 No.91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海贝为什么可以成为货币——以云南为例

    杜雪飞;

    贝币在我国的货币史上曾经流行了很长时间,尤其是在云南使用了上千年。海贝与其它自然货币相比,虽然本身并无使用价值,但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成为我国早期广泛使用的货币,主要原因有:一海贝易于携带,耐储存,便于计算;二是价值低,适用于小额交易;三是部分地区获取贝币相对比较困难;四是社会发育程度低;五是区域市场的形成;六是得到政府的承认和管制。

    2013年11期 No.91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巫山神女”意象的多重文化意蕴阐释

    王洪泉;贾宁宁;

    中国古代诗歌中有一个奇伟瑰丽、意象深邃且蕴藉多重的传统"巫山神女"意象。通过研究众多具有"巫山神女"意象的诗作,分析不同作者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大环境和个人生活具体小环境下的创作动机,我们认为"巫山神女"意象主要为爱情意象、讽谏意象和悲剧意象,而这些意象的文化根源为神话根源和社会根源。

    2013年11期 No.91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中国观音造像流变原因探析

    张艺兵;张坤丽;

    佛教至两汉之际从印度传入中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与中国本土文化艺术相互影响,经历了从外来艺术本土化、世俗化的过程。这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观音造像。观音造像的流变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且与女性崇拜心理、官方的介入和儒释文化的融合息息相关。

    2013年11期 No.91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盐与古代区域文化中心的形成——以盐源为视角

    杨丽华;

    盐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是人类文明兴起和兴盛的重要因素之一。自古以来,盐源地区就拥有丰富的盐业资源。本文通过对盐源地区的盐业历史和独具特色的文化进行回顾,力图探索盐在盐源古代文化中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013年11期 No.91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大陆港台地区六十年来的贾谊思想研究

    晏星宇;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大陆和港台地区对贾谊思想进行了多元、系统的研究,产生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就目前的研究情况而言,人们对贾谊思想的研究往往从宏观政治哲学的层面入手,重点集中于贾谊礼治思想与民本思想两个方面。同时也有不少的学者对《新书》真伪问题、贾谊与荀子的师承关系、哲学思想、教育思想及其人性论主张、经济思想等进行了研究。

    2013年11期 No.91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家庭传承民族文化的困境与突破

    敬鸿彬;周娟;

    家庭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但现代文明的冲击、外出务工潮以及传承意识的淡化导致民族文化传承陷入困境,本文认为,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或自我传承是解决这一困境的重要突破点。

    2013年11期 No.91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川东游击区与井岗山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比较研究

    程敏;

    川东游击区是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存在于四川东部山区的一块工农革命武装——川东游击军长期坚持游击战争的区域,也是中国共产党在1928年至1933年间在四川地区开展武装斗争影响较大的地区。以中共老党员王维舟为主要负责人的中共四川省委川东党革命军事委员会在该地区深入农村,宣传革命思想,发动群众,先后三次组建川东游击军,展开武装斗争,其光辉业绩可歌可泣,令人感佩。但是,由于他们始终未能找到一条正确路线,虽经五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几起几落,都没能在四川地区建立起像毛泽东创建的井冈山革命摇蓝那样的根据地,从而也不能形成有效地反抗国民党统治的"工农武装割据"局面。中共川东党在思想认识上和斗争实践上的局限性是其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2013年11期 No.91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中国声音

  • 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

    罗黎明;秦亚君;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中处于前提与基础地位,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脑"和"中枢"。决定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地位和作用的,最重要的是其革命的、科学的和注重实践的精神,是对于人普遍的人文关怀和对于劳动群众作为社会历史推动力的充分关注的高尚情怀。中华民族自现代以来的文明发展史,是一部吸收和消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将革命、科学、实践和群众历史观有机结合起来而顽强奋斗,从而改变其生存状况和发展命运的历史。它通过将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和西方科学精神的融合,同时也改变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生存状况和发展命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这一融合的唯一途径、方法和形式。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重点在于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精神,这是中国人民近一个世纪以来长期顽强探索和奋斗的历史总结,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拓展中华民族的世界生存空间、加速推进民族振兴历史进程,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马克思哲学都将具有重大意义。

    2013年11期 No.91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基于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探索

    孟献丽;刘林沙;

    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实现大众化,为广大人民所认知、接受、掌握和运用,就必须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彰显出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接受,要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依托,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13年11期 No.91 76-8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实现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肖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对我国文化发展方向的准确定位,文化传承规律的精辟把握,文化实践经验的概括提炼和文化历史成就的高度总结,是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全面协调"的文化科学发展道路,成为中华民族实现文化强国梦想的必由之路。走好这条文化科学发展之路,必须正确把握文化建设中一元与多元、传承与创新、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的重大辩证关系。

    2013年11期 No.91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文学批评

  • 三苏的文化观及其当代启示

    杨胜宽;

    三苏的文化观,具有重人情、重变化、重实用等特征,其主要内涵涉及文化的起源、发展及价值取向等核心问题。用今天的眼光看,三苏文化观所体现的人本精神、时代性与进步性,对当代文化建设依然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2013年11期 No.91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李渔小说在英语世界的研究述论

    何敏;

    本文采用历时研究的方法,将英语世界李渔小说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滥觞期、发展期和繁荣期。以此历史分期为据,梳理1816年至今英语世界李渔小说的研究状况,分析各阶段的特点,指出研究的意义与不足,以期从总体把握考察海外汉学界对李渔研究的基本走向,为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研究做出贡献。

    2013年11期 No.91 94-10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 论余上沅的戏剧导演艺术理论

    段绪懿;段杨波;

    余上沅是中国著名的戏剧教育家、理论家。过去,由于资料的匮乏,对余上沅的导演艺术理论研究未能深入,对其主持国立剧专时的导演艺术理论研究成果未能涉及。本文根据新的史料认为,余上沅的导演艺术理论是从导演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具有实用价值的理论成果,涉及导演素质的要求、导演的舞台动作设计、导演步骤的设计与实施等几个方面问题,其戏剧艺术理论价值值得关注。

    2013年11期 No.91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曹丕《典论·论文》论“文人相轻”之疏漏

    黄新图;

    《典论·论文》在论述"文人相轻"之时存在诸多疏漏:文中并无确凿证据支撑"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这一说法;《与弟超书》作为文中唯一的论据,仅引片言只语而未述前因后果,实难据此断定班固对傅毅的轻视乃是"文人相轻"观念作祟所致;对"下笔不能自休"这一批评是否客观准确未作深入探析便轻率地得出"文人相轻"的结论;通篇未见傅毅对班固的任何评价;学术界对"下笔不能自休"还有别种解读,未必就是贬损之语。

    2013年11期 No.91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论美国诗人斯奈德的生态思想与禅宗心性论的契合

    毛明;

    禅宗认为"三界唯心"、"自性清静",迷失"本心"导致人生不自由,"回归本心"是重返生命自由之道。斯奈德的生态思想认为完整的世界包括自然领域——"野域"和精神领域——"潜意识",二者是合一的。"潜意识"遭蒙蔽是生态危机的根源,重返"野性"是人类自我救赎之道。二者在基本思路和重要支撑观点上都有契合。

    2013年11期 No.91 11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苦难和虚空之后——中西方文学批评不同生命解读及其影响

    颜复萍;

    苦难和虚空是人类共同的母题。剖析路易斯、弗洛伊德、安徒生等人的思想和生命历程,对比中西方不同的解读,对回应这个母题及带来的人生子题有较深的社会现实和文学意义。本文试图以这个为切入点来展开,评析中西方不同作家作品的生命境界,呼唤文学批评面对苦难和虚空,要思考和汲取为人类带来正能量的有价值的东西,不负在这个物欲横流价值失衡的时代,文学作为人类精神家园和永恒诗意守望者的角色。

    2013年11期 No.91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阿尔泰乌梁海部族陶兀里奇的学艺过程

    海英;

    阿尔泰乌梁海部族陶兀里奇用传统的方式表演和创作史诗,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甚至用心灵深处的强大力量掌控听众的命运。那么,他们的表演和创作技艺是如何习得的呢?纵观近代阿尔泰乌梁海部族陶兀里奇学唱习艺,获得相关知识的途径,无非是学习掌握史诗内容以及弹奏陶布舒尔琴技艺两个方面。

    2013年11期 No.91 119-122+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浅析攀枝花苴却砚的保护与传承

    陶华;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艺术的繁荣,人们逐渐在返归自然的美、朴实的美、内在的美。对于砚台来说,追求砚的艺术性、提高砚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已成趋势。本文从攀枝花苴却砚独特的取材、设计及制作工艺来阐述保护和传承攀枝花苴却砚如何顺应这一趋势,在传播本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推进社会文明进步上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013年11期 No.91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民族文化

  • 宁玛派在四川藏区的形成与传播

    杨环;

    宁玛派是中国藏传佛教四大教派中的一派。因该派遵循前弘期所传之密宗,故名。又因该派僧人戴红色僧帽,俗称红教。但从佛教内容来说,前后两期所弘传的显教,并没有分别,只是密教方面有所不同,所以宁玛派就是指前弘期所弘传的密教。本文从后后宏期宁玛派的形成,"素尔"家族三位杰出传人对宁玛派的贡献,著名宁玛派大寺嘎拖寺的创建与发展三大方面,来阐述宁玛派在四川藏区的形成与传播。

    2013年11期 No.91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西部民族地区农牧区发展文化变革:“生活型社会”建设研究

    文兴吾;何翼扬;

    马克思主义把文化的实质与人的发展作统一的理解。平衡生产与生活、人与物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着眼"生活型社会"推进西部民族地区农牧区科学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有着现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西部民族地区农牧区作为限制和禁止开发的主体区域,在不开发的条件下,实现发展、富裕和繁荣,需要遵从"生活的逻辑"而非"资本的逻辑",需要更加重视社会建设与文化建设。

    2013年11期 No.91 13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板屋民居与羌族地域建筑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以茂县北部松坪沟地区为例

    马志韬;李映涛;

    岷江上游地区羌族建筑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多样性的建筑风格特征,除了广为人知的碉楼类型,板屋、土屋等也是羌族建筑民居的重要类型。茂县北部地区羌族民居受到南部碉楼民居和北部板屋民居两大类型的共同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然而相比于碉楼民居类型,板屋民居却往往被世人所忽视,对其文化遗产的保护也缺乏重视,从而导致其影响力日益萎缩,损害了羌族建筑文化多样性的继承和保存。

    2013年11期 No.91 136-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西部开发和文化认同:战国秦汉时期西南民族地区体育文化交往

    秦立凯;黎小龙;

    战国秦汉时期西南地区大一统的民族地理观和开放的民族政策、政治经济大开发是体育文化交往的背景,体育文化交往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体育文化交往和铁器文化传播、文化教育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从而使西南体育文化交往在巩固大开发成果,促进中外体育文化交流,民族体育文化交流起到重要作用。

    2013年11期 No.91 140-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文化产业

  • 四川影视制作业的发展问题研究

    王卉;

    影视制作业是支撑四川文化产业一个重要版块,民营企业对四川影视制作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四川影视制作民营公司处于边缘地位,成为该产业的发展瓶颈。制播分离、政策的扶持将是民营影视企业成长的重要推动力。本文认为四川影视制作业的瓶颈在内容产品的生产上,应将重点放在产业链条的上游部分,只有民营企业发展才能真正带动四川影视制作业的健康成长。

    2013年11期 No.91 147-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浅析数字化、网络化对我国优秀文化产品传承的重要意义——以动漫产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为例

    申国敏;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孕育着中华民族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传统。保护好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本文探讨如何充分利用现代数字、网络技术,发挥动漫产业在传统文化宣传、普及、继承和弘扬方面的作用。

    2013年11期 No.91 15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天府土特产包装设计的文化探析

    彭琼;

    土特产包装设计在地域、民族、历史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文化属性,与所在地文化密切相关。本文通过案例分析研究天府地区土特产包装设计中的文化内容及其表现和运用,强调文化对于土特产包装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包装设计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意义,指出土特产包装设计应当深入挖掘文化元素,突出文化特色,唤起消费者对文化的感知与共鸣,达到传承、弘扬文化的目的。

    2013年11期 No.91 15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0K]

文化教育

  • 企业文化与心理健康——一项民族地区的调查案例分析

    耿德英;陈梅琴;

    本文使用SCL-90(即90项症状自评量表)对凉山州西昌市经久工业区所属社区企业的408名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在此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依据企业员工心理辅助计划理论(EAP)提出促进民族地区企业员工健康、高效、幸福的建议。

    2013年11期 No.91 159-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文化取向:向度选择与实现路径

    张帆;

    文化取向对学校音乐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应重视文化的向度选择。目前,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文化取向主要需要注重传统性、多元性和人文性三种向度。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文化取向的实现路径主要有:建立一支文化意识强烈的音乐教师队伍;编写一套文化味道浓郁的音乐教育配套教材;创造一个适宜于音乐文化发展的教育环境等。重视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文化取向,将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2013年11期 No.91 163-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以理工为主的高校人文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郝志伦;郝然;

    创新教育是当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当今一些以理工为主的高校对其人文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尚存在不足。本文针对其现实状况,分析其存在不足的原因,从深化人文科学认知、强化创新理念、完善创新体制、优化创新环境和增强创新实践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2013年11期 No.91 16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官德文化

  • 论明朝前期的官德教育与维系

    谭平;

    本文主要论述了明朝前期在官员中倡行理学伦理以打造循吏队伍的几个卓有成效的个性化举措及其得失,包括大举倡行忠孝、旌表贤能;奖惩官员时十分重视采择基层吏民对他们的评价;官德与君德的良性互动等。

    2013年11期 No.91 173-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廉政文化: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探析

    赵成文;

    中国共产党是先进文化的传承者,更是廉政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因此必须"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毛泽东同志历来对党内腐败现象深恶痛绝,毫不留情,并多举措倡导廉政文化。学习毛泽东同志的相关论述,对于理解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倡导建设廉政文化有所裨益。

    2013年11期 No.91 179-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它山之石

  • 《红与黑》的梦想解析

    高倩;

    按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理论,把人的精神状态分为意识、潜意识两个主要部分。那么《红与黑》这部作品中"红与黑"的含义从心理学的角度也可以这样认为:"红"与"黑"代表着双重人格的心理分裂。从小说开头到结尾,司汤达对主人公于连的心理刻画一直伴随着他命运的发展,从而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完整的心理变化过程和一个极其生动真实的人物形象。《红与黑》中处处体现着人物内心的矛盾与冲突,整部作品充斥着"红"与"黑"的较量,是意识与潜意识的斗争。

    2013年11期 No.91 183-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书评

  • 《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论》评介

    张崇富;

    <正>道教金丹派南宗的研究,乃是道教道派研究中一块难啃的骨头。其之所以难啃,原因有三:有关金丹派南宗的文献卷帙浩繁,单搜罗、分辨并厘清文献一项,工程已十分浩大艰巨,遑论披沙沥金,抉择取宝,此其一;近二十年,不少国内外学者涉足金丹派南宗研究,时有高论,但对金丹派南宗的关键性问题,因囿于所获资料及研究视角,聚讼纷纭,尚无定论,前期基础薄弱,故研究者无法取巧,须咬钉嚼铁,迎难而上,此其二;金丹派南宗的传播区域遍及

    2013年11期 No.91 187-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评《传媒与民族地区发展——甘孜藏区新闻事业研究》

    蹇莉;

    <正>2012年12月,《传媒与民族地区发展——甘孜藏区新闻事业研究》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以下简称四川社科院)新闻传播所继《中国发展新闻学概论》之后推出的第二本关于中国发展新闻学的专著,如果说《中国发展新闻学概论》是四川社科院新闻传播所建设中国发展新闻学的开山之作的话,那么《传媒与民族地区发展——甘孜藏区新闻事业研究》则是中国发展新闻学走向实践的重要个案,是中

    2013年11期 No.91 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