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论坛

主编感言

  • 文化类社会组织蓬勃兴起

    李明泉;

    <正>前几天,去某区调研,发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过去,政府出钱出人出力开展社区文化活动,阵仗凶、排场大、很热闹,活动一过也就悄无声息,很难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究其原因,群众文化活动应交给群众自己去组织、自己去做有兴趣、愿参加的活动,而不应由政府包办代替。大凡包办搞的活动,效果都不好。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某区把群众自发组织的各种协会,通过政府倡导和支持,按照社会组织登记管理的要求,降低注册门槛、

    2013年10期 No.90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传世名画欣赏

  • 石涛《淮扬洁秋图》轴

    石涛;

    <正>时代:清材料:纸本、设色类别:中国画规格:纵89厘米,横57厘米收藏处:南京博物馆此图真实地描绘了明丽净洁的淮扬秋景,近处云彩轻笼城墙、屋舍、树木葱郁,满布丘峦缓坡,白描垂柳间杂其中,水畔芦苇随风摇曳,河岸

    2013年10期 No.90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历史论衡

  • 客家“拜图”仪式展演——来自闽西培田古村的调查研究

    罗勇;张自永;

    "拜图"是祭祀先祖的一种古老形式,至今在闽西连城县等地可见,其中培田吴氏的"拜图"仪式保存完好。培田古村新正二日拜图之俗,历两百余年而不衰,其根本原因在于儒家所强调的道德伦常并没有随着宗法制度的消失而从人们的观念中析出,它仍是维持乡村社会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思想基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认真发掘和利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这份宝贵资源,使其为当今和谐乡村的建设增光添彩。

    2013年10期 No.90 5-10+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 古蜀人的“五”崇拜和宇宙观

    李竞恒;

    很多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能够显示古蜀文化中,"五"这一数字具有重要的象征和宗教含义。笔者通过张光直先生"亚美文化连续圈"和美国宗教思想史学者伊利亚德等人对萨满宇宙观的研究成果,结合古蜀文化中"五"崇拜的现象,认为这一现象体现了古蜀人的宇宙观,这一观念与东亚、北亚及美洲的萨满宇宙观之间具有紧密联系。古蜀人的"五"崇拜,也为"亚美文化连续圈"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2013年10期 No.90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 隋唐时期的吴郡陆氏

    傅绍磊;

    吴郡陆氏对隋朝有着强烈的政治认同感,从而与隋朝产生了良性的政治互动。唐代吴郡陆氏兼通儒学、文学,不乏吏治之才,而且从政风格正直清谨,维护皇权正统,于是,能够在不同的时期脱颖而出。

    2013年10期 No.90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海瑞精神的时代命运

    王炎;

    在中国,提起海瑞,人们眼前便会跳出一个刚直不阿、正气凛然的清官形象来。尤其经过文化大革命,海瑞差不多是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字。不过这个历史人物,毕竟已经成了一种文化符号,这个文化符号的真正意义,是中国历史上清官的化身和正义的象征。今天,我们重温海瑞其人其事,可以得到多方面的启迪。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官要有那么一股正直、清廉、爱民的凛然之气。

    2013年10期 No.90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简论刘咸炘对章学诚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李桂芳;

    刘咸炘以其广博精深的学问而被学界誉为"天才学者"。他幼承家学,又私淑清代章学诚。刘咸炘发展了章学诚所倡扬的"六经皆史"的观点,把"史学"扩大为"论世""观变"的"人事学",推进章学诚史学思想中的"史义"、"史德"观,并将其与史学研究中的史法和史识紧密结合,在民国史学研究中独具特色。

    2013年10期 No.90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衣带渐宽终未悔——近代以来中国史家的求索

    马芸芸;

    在反思传统史学弊端的基础上,中国史家仍保持中国史学无征不信的优良传统,并借鉴西方近代史学理论方法,创建了自己的近代史学研究方法,筚路蓝缕,耕耘不辍,对历史的科学性和规律性的认识日益成熟,更多地重视并发现了"人"的历史。中国史学的复兴梦,在时代大变局的危机中,在战争与革命的动荡中,在"左"倾思想的干扰中,艰难而又执着地生长起来,它承载着历代史家对时世的认知感悟,融会了中西史学的传统与新法,在诸多领域建树卓著并得到海外汉学界的推重。

    2013年10期 No.90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学术新人

  • 石涛“变节”考

    韩刚;

    由于中国自古以来"画品即人品"铁律的存在,石涛"变节"问题自然成为石涛研究界与一般大众长期关注的热点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它直接影响到对石涛及其艺术的更深入研究与更准确评价。本文遵循"知人论世"古法,通过大量列举石涛"变节"事例与对未"变节"论点的辩驳,认为石涛"变节"确实存在。

    2013年10期 No.90 3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 “‘礼仪中的’美术”断想——对巫鸿《礼仪中的美术》里一个观念之反思

    韩刚;

    通过较为详细论证,本文认为巫鸿《礼仪中的美术》书名中的定语"礼仪中的"与当时的历史文化精神不符,值得再斟酌。

    2013年10期 No.90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文人”考——现当代“文人画”研究预设反思

    韩刚;王子天;

    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陈衡恪发表大作《文人画之价值》以来,在研究者与一般人的心眼中,便逐渐有了"文人"是可爱可敬的这样一个"文人画"研究根深蒂固之预设,而据本文考察,"文人"在清末民初以前历史文化衍化中意蕴变动较大:三代秦汉"文人"因有"文"有"德"而被揄扬,魏晋至清末民初因多"文"缺"德"被贬抑。在东汉迄清末一千九百余年国族历史文化衍化的主流意识形态中,"文人"不但不可爱、不可敬,反倒"缺德"、可恨,声名狼藉。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上述预设。

    2013年10期 No.90 49-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文学批评

  • 梦里红楼说丧仪

    王彬;

    《红楼梦》描写了众多人物死亡,以及与死亡相关的丧仪。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丧仪的内涵已然模糊,如果将其考订清楚,通过史实复原,使原本鲜活的语境再度鲜活起来,则对于《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创作心态以及人物形象的认知都是不无裨益的。至少可以从丧仪的角度,矫正今人对书内人物性格理解的某些偏颇。

    2013年10期 No.90 59-65+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 林语堂的双重文化取向探析——自我东方主义与东方文化情结的二元并立

    王少娣;

    林语堂植根于东方,对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学与历史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同时,他自小开始接触西方宗教与语言文化,成年后更有三十余年在西方国家生活的经历。这种文化背景造就了林氏双重的文化身份与复杂的文化观:一方面,他为满足西方对东方文化的期待而对其本族文化作了相应的修饰甚至曲解;另一方面,他又始终无法割舍对东方的深厚情感。因此,自我东方主义与东方文化情结的二元并立构成了林语堂文化观的重要特征。深入研究其根源与表现形式有助于更客观更全面地研究林语堂。

    2013年10期 No.90 66-72+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 抗战时期云南儿童戏剧活动考

    孟丽;

    抗战时期,云南省儿童戏剧活动十分丰富,然而在儿童剧演出时间和地点等诸多具体问题上学术界仍没有确切表述。笔者立足于报刊资料,对抗战时期云南省内各地多支儿童剧团创建时间、儿童剧演出情况、儿童剧团抗日宣传活动、与后方重庆、桂林等地的儿童工作交流活动,以及儿童戏剧的理论思考五个方面进行细致考证,力图还原抗战时期云南儿童戏剧活动细节和真相。

    2013年10期 No.90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以《三体》为例谈中国科幻小说发展的困境

    韩骏;

    中国科幻小说历经百年发展,至今依然难以成为现代文学读物的主流之一。时至今日,中国科幻小说愈加式微,不仅接受群体愈加萎缩,文本作品也鲜有巨大的影响力。面对市场化大潮,科幻小说亟需进一步探索自身未来主义色彩与市场娱乐性的平衡点。

    2013年10期 No.90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李纲和陶诗内容研究

    黄关蓉;王雪飞;

    李纲是宋朝南渡以后和陶拟陶数量最多的诗人之一,他对陶渊明极为推崇,不仅表现在赞赏陶渊明的诗词,也在行为和思想上向陶渊明靠拢。他对陶渊明诗歌的学习主要是在其被贬谪闲居之时,今存李纲和陶诗共85首之多。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对其和陶诗内容进行研究,尝试探寻李纲在人生不同时期如何和陶、如何通过创作和陶诗以反映自己心境的变化。

    2013年10期 No.90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学术争鸣

  • 郭沫若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王小平;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中,无论在新诗的创作方面,还是在历史剧的创作中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20世纪30年代"革命文学"的启蒙运动中,他是"文艺大众化"的发起者和倡导者之一,这为后来的"文学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做了奠基性的工作。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某些海外文学评论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内地掀起了"重写文学史",贬低"左翼文学"和郭沫若文学地位的思潮,它显然是不符合历史的刻意的颠覆,也显示了由意识形态对抗立场产生的片面性的"政治叙述"对文学家的客观公正评价的干扰。

    2013年10期 No.90 86-93+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 主流电影的社会学考察

    刘广宇;

    中国主流电影的生产与消费已经成为当下业界、学界的热门话题。在众多批评与理论话语之中,人们对主流电影社会文化功能的阐释却很少提及。尤其是当把主流电影与观众链接的时候,商业票房几乎成了唯一的考量目标,而这恰恰忽视了在电影与观众之间所可能产生的巨大社会效力。因此,本文试图利用社会学批评的方法,来揭示电影,尤其是主流电影对一个时代和一个社会所产生的功能性作用。

    2013年10期 No.90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民俗民族文化

  • 达州“元九登高”起源考辨

    范藻;

    "元九登高"是川东北尤其是四川达州市广为流传的民俗文化现象,2009年又被评选为"中国·四川十大名节"。关于它的起源众说纷纭,针对"春游踏青"、"祭玉皇帝"、"纪念元稹"的三种说法,本文通过有关史料的考证、民间传说的分析和文化建设的阐释,在运用民俗的考察和文化的分析后,认为"元九登高"体现为正月初九乃黄道吉日的"天时"、达州城区为河谷高岸的"地利"和巴人民众要追求幸福的"人和"的三位一体。

    2013年10期 No.90 99-106+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 论民俗文化之节日赏灯

    黄莉娅;朱玉梅;

    元宵灯节已历经上千年,张扬民族个性,传承真、善、美情感。赏灯已成为我国民众节日生活中极为重要的风俗。本文根据节日赏灯现象结合文献资料进行民俗文化学的研究,从赏灯是节日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节日民俗中的地位、灯节与赏灯习俗同生共存、民俗环境有利赏灯习俗的传承四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灯节赏灯之俗,对弘扬民族文化,推动城乡文化建设、构建我国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

    2013年10期 No.90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尔苏文化圈内送魂文化研究

    古涛;

    生活在尔苏文化圈内的藏族各亚族群和彝族都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他们敬奉先祖,祭祀神灵。亲人去世,要举行送魂仪式。送魂仪式包括请神、祈福、遣魂、指路、安灵、回神等主要环节,是文化圈内各族群丧葬文化的最高级形式。送魂的主旨是通过指路和杀鬼仪式,让亡灵顺利回归天国,讨好亡灵,生者和逝者结成同盟,祈求亡灵成为先祖后庇佑后代兴旺发达。

    2013年10期 No.90 11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彝族银饰的形式美及其应用

    邓刚;

    彝族饰物,是凉山彝族远古先民们生产与生活的产物。后来制作饰物的材质逐渐由木、竹、陶等衍变为白银。其银饰种类繁多,造型美观,工艺精湛。它寄托着彝族人民的美好生活理想,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从美学视角看,彝族银饰表现出多样的形式美,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审美价值和推广应用价值。

    2013年10期 No.90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藏彝走廊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变迁研究

    孙亮亮;董立;

    本文运用田野考察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藏彝走廊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变迁进行考察。研究认为,藏彝走廊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原始的生产方式、常规性的祭祀宗教活动、传统性的生活习俗、日常性礼仪息息相关。其变迁源于生产方式改变、生活方式流变、经济发展、文化变迁等因素。藏彝走廊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在没落与传承中游走,在传统与现代中洗礼,在功利与本能中抉择。

    2013年10期 No.90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从原住民视角谈泸沽湖旅游发展中的民族文化真实性问题

    喇明清;

    自从泸沽湖发展旅游业以来,国内外对旅游开发中保护好当地民族文化真实性问题高度关注。随着泸沽湖加快进行大规模旅游开发,保护泸沽湖民族文化真实性显得更加重要。然而,关于该景区如何发展旅游业,旅游发展中如何看待当地民族文化的真实性,已有的研究成果多为从"他者"视角进行的研究,极少从原住民视角进行探讨。为此,本文特从原住民视角对泸沽湖旅游发展中的民族文化真实性问题进行探讨。

    2013年10期 No.90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三学”探索

  • 隐逸思想源于《易经》刍议

    高智;

    隐逸思想通常被认为源于儒、道两家,孔孟和老庄通常被奉为隐逸思想的开创者,这是一种误读。隐逸源于《易经》,可从《易经》中的阴阳五行观念,刚柔共济思想,《易经》中的"贤人"与"隐士"进行考辨。《易经》把人天性中的刚柔与外界环境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特殊的人生哲学,无论是在现实人生中的积极进取,还是退让隐忍,儒、道两家都可以从《易经》中寻觅到为之所用的文化因子。因此,《易经》应是隐逸思想的发源地。

    2013年10期 No.90 12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生态语境下的儒道二家“天人合一”思想辨析

    常传旭;张磊;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之一,这种思想存在于中国传统各个思想流派尤其是影响力最大的儒、道二家思想之中,并经由这两大思想流派弘扬传承。"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但是儒家和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从根本上讲是不同的:具体表现在"天"、"人"所指的不同,"合"的方式不同,宣扬"天人合一"思想的目的不同。深入研究儒道二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区分其效用维度,才能更好地吸取古代智慧,为建设现代生态社会提供智力支持。

    2013年10期 No.90 13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墨家兼爱理想及其现代转换

    杨卫军;

    秦汉以后,儒术独尊,墨家兼爱理想在世人的非难声中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随着现代社会的转型,人类社会面临爱的困惑和危机。墨家兼爱理想反映了人类对自身同类的尊重和认同,是人类理性的直接表现,会对陷入困境中的同类表现出同情、怜悯、关怀和帮助,并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化解和处理危机和矛盾。从当代视角对兼爱理想进行现代转换,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爱的能力、爱的评价、爱的路径和爱的境界。墨家兼爱理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都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2013年10期 No.90 137-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文化热点

  • 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网络语言分析

    向莉;

    网络语言的出现和传播催生了新的语言文化。考察网络语言形成,是互联时代人际交流方式突变、虚拟网络中共时性文字交流客观需要和社会转型及其大众化、全球化共谋的结果。通过对网络语言分类考查,结合语域差异分析认为,网络环境中的包容,大众传媒中的审慎,文化传承中的严谨是网络语言文化认知的理性态度。

    2013年10期 No.90 142-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网络流行语新构式的形成及其社会文化心理探析——从“真相了”谈起

    樊洁;

    微博等网络新媒体中出现了大量非常规构式流行用语,以"真相了"、"悲剧了"、"阳光了"、"低碳了"、"潜规则了"为代表的"NP了"结构,其形成过程经过了语法、认知、语义、修辞等几个层面的演变,跨越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范畴,认知心理和使用需要是其形成的起点和动因。在微博、论坛等自媒体话语平台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类似非常规构式用语的大量涌现和广泛使用,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本文从社会话语环境和语言文化心理的角度探讨这一类语言现象。

    2013年10期 No.90 147-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仇富”现象的心理学分析

    黄勇;

    改革开放在取得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随着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种"仇富心理",其折射出的社会问题不容忽视。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仇富心理的概念、原因、表现形式并对仇富心理做出了动机分析。

    2013年10期 No.90 152-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IT革命与图书馆文化建设

    柴琳;

    IT信息技术革命使传统图书馆转入数字化成为一种必然态势与强烈的现实要求。现代信息技术成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技术支撑与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巨大地影响信息资源演变,对图书馆的信息存储、服务方式及人员素质能力均带来巨大变化与革命性影响。本文着力于IT技术革命在图书馆文化服务管理中的新视角来进行讨论,并从拓宽读者阅读渠道,提高服务质量和创新能力进行交流方面来论述IT技术在图书馆文化发展上的创新。

    2013年10期 No.90 156-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旅游文本翻译策略研究

    刘安洪;

    旅游文本英译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涉及历史、地理、宗教信仰、民俗文化及文学艺术等各方面。本文在跨文化交际学理论指导下论述旅游文本英译和跨文化交际的关系,剖析旅游文本英译中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文化原因,论述如何有效地消除跨文化冲突,如何让外国游客更容易理解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以期提高译文质量,提升旅游景点形象,更准确地传播中华文化。

    2013年10期 No.90 160-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艺术视野

  • 城市景观雕塑与城市形象的联系

    鲁引;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发展,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景观尤其是城市雕塑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逐渐满足了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对于城市景观雕塑艺术美感的需求。城市景观雕塑的发展包含了一个城市悠久的历史文明和新时期城市现代化文明的发展,也成为了衡量一个城市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标准之一。本文通过对现代城市景观雕塑特征的阐述,重点分析了城市景观雕塑在城市历史、城市文化、城市经济以及城市环境等方面对城市形象的提升作用,以实现人们对于城市景观的关注,保证城市景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作用。

    2013年10期 No.90 164-167+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近现代绘画思潮对张大千山水绘画的影响

    张恨雨;

    上世纪初,在绘画领域,国粹、西化与融合的观念相向交错纠缠,传统美术革新思潮、西化美术思潮、美术救国及现实主义思潮等在不同历史时段起到主导作用。张大千生活在这样一个变革时代里,其绘画也必然受到这些思潮的影响。

    2013年10期 No.90 168-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浅析我国唱歌类真人秀节目的改变——以《中国梦之声》为例

    付若岚;

    近年来我国各大电视台竭力制作真人秀节目以吸引受众的关注,特别是唱歌类比赛节目更是受到了广泛热议并取得一定的成功。电视台纷纷购买国外成熟的电视节目版权以及与国外团队合作,使我国不少选秀节目的质量得到提高。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学习,制作者对节目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在节目理念、参与者和评委等方面趋于合理。本文以《中国梦之声》为例,通过参赛者、评委、选拔机制和对新媒体的利用,探究我国唱歌类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和改变。

    2013年10期 No.90 171-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文化产业

  • 发展文化产业的“二十二条军规”

    赵萍萍;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必须从转变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着手,在规模化上做"强",在集约化上做"优",在专业化上做"精",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效益增长,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本文从管理体制、制度设计、增强实力、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22条富有战略性、前瞻性、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2013年10期 No.90 175-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大学文化

  • 对广播电视编导作为专业的思考

    李立;

    20多年前,栗宪庭的《重要的不是艺术》标志着对于艺术观念的更新和突破。今天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国家学科门类细化竞争、市场容纳有限、专业建设乏陈可新的状况下急需更新艺术观念,加大艺术投入,主动融入市场。否则,作为专业的广播电视编导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下将丧失自己的学科地位和学科属性,面临着出局的危险。

    2013年10期 No.90 180-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

    桂世权;李红;聂忠莉;

    大学时期,除了知识、技能和品格的提升之外,人格的成长与完善,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务。许多人错误地认为,人格与知识、技能会同步成长,其实二者只是相关而已。人格的完善需要主客观多方面的条件和努力。现实中众多事实告诉我们,人格缺陷对个体自身和社会都是具有危害性的。为此,一定要重视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其中,大学校园文化的浸染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2013年10期 No.90 184-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高校网络文化环境的影响因素及优化途径

    吕红胤;

    高校网络文化环境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从主体、内容、技术和互动四个维度分析高校网络文化环境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优化途径,包括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和责任教育,丰富网络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促进网络技术的开发利用,建立健全网络文化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2013年10期 No.90 187-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