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论坛

主编感言

  • 掀起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大潮

    李明泉;

    <正>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文化产业犹如一股涓涓细流,坚韧而执著地在神州大地流淌,经过二十多年的集聚与拓展,如今已形成气势磅礴的江河,不断掀起狂波巨澜,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独领风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门类。在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时代进程中,各省市都制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抓项目建园区,抓平台引资金,抓研发搞创新,抓企业上产品,抓市场扩消费,省市级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业已形成,正在努力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出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可

    2013年07期 No.87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传世名画欣赏

  • 传世名画欣赏

    <正>名称:王时敏《南山积翠图》轴时代:清材料:绢本、设色类别:中国画规格:纵147.1厘米,横66.4厘米收藏处:辽宁省博物馆这幅山水气势雄伟,满布氤氲之气,如同烟雨迷濛中的春色,清新俊丽,而山石丛林所充满的苍劲沧桑感,又使画面充满老到、成熟的宏伟风范,不失于纤细柔媚。画以南山松林为题,又强调虬劲、生机相结合的风格,十足是一鹤发童颜的老翁写意。

    2013年07期 No.87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7K]

诗意中国

  • 美学与环保使命

    蔡毅;

    古往今来,美是一种最受人喜爱,最被人们广泛赞颂的现象,是一种最令人心驰神往的景象,一种人类永恒追求的理想境界。生态环境建设要以美、善为灵魂,追求真美善的高度统一,达到优化、美化环境,优化、美化生活,进而优化、美化地球之目的。

    2013年07期 No.87 5-12+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官德文化

  • 略论中国古代官德思想的内涵

    陈德述;

    我们将中国古代的官德思想,归纳、概括为"为民"、"亲民"、"务实"、"勤政"、"清廉"、"公正"、"忠信"、"谏诤"、"好学"等九德。这"九德"是古代官德思想的精华,它构成一个完整的中国古代官德思想系统,其重点是"清"、"谨"、"勤"。在"以民为本"思想基础之上的"为民"一德是最具人民性和进步性的官德。"九德"都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它对于当今的官德建设和廉政建设,都具有的借鉴意义。

    2013年07期 No.87 13-24+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历史论衡

  • 巴蜀历史文化考二则

    蓝勇;

    在中国历史上"蜀道"之词有一个从交通通道的特指演绎成巴蜀地区、巴蜀世道和中国世道的过程,从中我们发现巴蜀地区的交通文化对社会经济影响的深入。巴蜀民间称盐为盐巴,其中的"巴"根本不可能是古代巴人之"巴",这"里"的巴,应该是巴蜀民间"粑"、"块"、"饼"之义,与巴蜀传统井盐生产技术中的巴盐有关。

    2013年07期 No.87 25-29+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身体视角下的“孝道解放”审视——论近代中国社会基层孝道文化变迁

    倪新兵;

    传统中国孝道,由最初尊祖敬宗、孝事父母义不断向外推衍,转变为关涉血缘关系、政治制度、社会组织、生活礼俗等方面的复杂形态,从而编织成"孝网"以对身体实施由内到外的规训。近代以来,西方异质文明强行输入,孝道"家天下"身体规训发生结构性崩塌,其附属的孝道礼俗身体规约亦发生近代转型。身体由此从传统孝道的压迫中渐次解放出来,被压抑千年的身体能量亦喷涌而出。近代身体孝道解放的过程,不仅是孝道向本初还原的过程,亦是重塑中国"人"的过程,而传统的惯性和身体的惰性又使得这一过程充满了曲折和反复。

    2013年07期 No.87 30-40+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 意义的滑动——章学诚“六经皆史”的时代诠释与本意探真

    林超;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本意既非"以史抗经",也不是"贬经为史"。他认为道不只是专载于六经当中,史与六经均可作为载道之器。他论述"六经皆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史学研究自身的独立性,而是反对单纯通过考据训诂的方法来弘扬经学中的义理。后世学人有所谓"六经皆史料"之说,不过是在新的学术语境中的借章氏"六经皆史"的符号,在新的学术文化的意义网格中所做的时代诠释与再度重构。

    2013年07期 No.87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的价值契合

    刘艳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文化背景,它是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创新、文化建设的结果。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契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一种可能。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则促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以实现。

    2013年07期 No.87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冲突与融合:抗战时期昆明外来人口考察

    丁小珊;

    抗战时期,大量外来人口聚集昆明,他们的到来引发了人口过多与城市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也造成了与本地人的文化冲突。在政府和部分内迁者的共同努力下,外来人口得以在昆明立足,并推动昆明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不同地域文化由冲突走向融合。

    2013年07期 No.87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论多元文化对地名的影响及翻译原则——以澳门的地名为例

    许立红;

    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它承载和传递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其中包括政治、经济、地理、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澳门的多元文化,以及由此所生成的"三文四语"造成了澳门地名的复杂性,并由此造成了汉外翻译的混乱状况。澳门地名汉外翻译的五条原则:统一规范原则、地名罗马化原则、外来名原则、惯用拼法原则和法律法规原则。

    2013年07期 No.87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论李世民的用人艺术——基于现代管理理论的分析

    冯大力;

    李世民的管理成就得益于他领导的团队,其团队的卓越成就又得益于他的用人艺术。李世民的用人艺术体现在六个方面:严格自我管理,以身垂范领导团队;坦诚沟通,消疑增信,强化团队凝聚力;开放用人,遍取良才壮大团队;顺乎人性,尊重个性,看主流用人,顺喜好奖赏;尊重个人意见,彻底授权于贤明,用信任鼓励团队;赏罚分明,重赏慎罚,取信于团队。

    2013年07期 No.87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三学”探索

  • 论老子“反者道之动”的动力因思想

    张小平;

    中西方哲学尽管最初在关注的对象上有所不同,但人类的思维是相通的,这也就说明了中西方哲学不可避免地有其共通性存在。如同古希腊早期哲学家在探讨"始基"如何生成万物,以及事物如何运动变化的原因问题上一样,老子的"道"作为"天下母",并由此产生万物,也同样不可避免将涉及"道"生万物与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问题,即动力因问题;而老子的"反者道之动"便是其对"道"生万物以及万物运动变化的动力因的回答。

    2013年07期 No.87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道教审美视域中的西王母形象流变

    田晓膺;

    从上古神话到道教仙话,西王母神仙形象的衍变记载着华夏先民在信仰与审美上的历史流变,也延续和召唤着道教生命之"力"与神性之"美"的"圣显"。

    2013年07期 No.87 73-81+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 诸葛亮南征问题讨论

    梅铮铮;

    诸葛亮南征故事因小说传播而为大众耳熟能详,但是史书记载却极为简略。三国时期南中地区因秦汉以来大量移民,形成的汉人大姓豪族集团和当地民族间的矛盾,与中央王朝之间的对立争战也时常发生。当刘备去世后,爆发了汉人官吏联合大姓豪族和夷人首领反抗蜀汉朝廷的叛乱。诸葛亮励精图治,经过三年充分准备于建兴三年春亲率大军南征,在不到半年时间一举平定叛乱,取得获得政治、军事双丰收,南征之役也成为诸葛亮一生中最辉煌功绩之一。

    2013年07期 No.87 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伊川易传》对党争的反思及对“天理”的皈依——兼论与《东坡易传》的思想歧异

    吴增辉;李晓朋;

    《周易程氏传》作于程颐编管涪州期间,基于对党争不断、政治衰败及其贬谪际遇的文化反思,程氏在该传中表达了加强心性修炼、恪守儒家伦理的基本观念,天理与秩序成为该传的核心词,这与苏轼《东坡易传》对党争的反思及对儒家文化狭隘性的超越形成了鲜明对照,表现出二人不同的价值取向及文化渊源。

    2013年07期 No.87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文学批评

  • 汉语书写起源论

    孔许友;

    书写起源与文字起源是两个既有联系也有重要区别的问题域,书写起源研究有自己的理论背景、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对汉语书写起源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拓展汉字起源研究的理论视野,而且是早期中国政治制度演变和社会结构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2013年07期 No.87 94-9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怜妻爱子真圣人 有情重谊伟丈夫——论杜甫的亲情友情诗

    黄进;

    杜甫一生以社稷苍生为怀,却并不妨其爱子心切,伉俪情笃,朋友谊深。生活的潦倒困苦,使他对风雨同舟的妻儿抱有深深的歉意和负疚感;个人与家庭的不幸,更深化了他对社稷安危、民生疮痍的关切;一生的漂泊流离,使他更能体会到友谊的可贵。从他的家事亲情友情诗中,我们可以体察到一代诗圣怜妻爱子、有情重谊的一面。

    2013年07期 No.87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在悲愁吟唱与洒脱行走之间——杨慎词的个性特色

    孙芳;

    贬谪35年至死不得回归的特殊遭遇,使杨慎选择可以传达曲折幽隐情思的词寄托身世之慨,抒发幽愤悲愁、孤独凄凉的贬谪情怀,留下一代才人真实性情和遭遇的投影。同时,思想、行为自有洒脱一面的杨慎,大胆探索,走雅俗合流之路,向民歌学习,向曲学习,向诸多的民间艺术学习,不拘一格的创作是词从明代的衰弱走向清代中兴之前探索历程的一个缩影。

    2013年07期 No.87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清代文士以闺秀为寄之“痴”趣摭谈——以颐道夫子陈文述为例

    王晓燕;

    清代文士与闺秀文学交往呈现许多新特点,一方面闺秀作家开始否定"内言不出于阃"的旧观念,"争拜先生"以文士为师,且"不避好名之谤"出版自己的著作;另一方面文士招收女弟子,惜其情才以知己相称,在文学审美活动中表现出痴心、痴才、痴趣三重特征。本文即以清代钱塘文士陈文述及碧城女弟子为例,从造风雅韵事以自恃仙才、惜芳徽异质以资其垂世、极香奁之笔以骋其吟游三个方面对其"痴"意加以说明。

    2013年07期 No.87 109-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朱英诞诗歌语言特色管窥

    钱韧韧;

    朱英诞的诗歌语言淡雅、纯净,具有自由和自然的新质。这种新质有着古典诗语和现代词汇的巧妙融合,关乎"古典与现代互涉的美学"。一方面,朱英诞将"自然"作为书写对象,有"回归中国传统"的倾向;另一方面,他借鉴欧化的语法形式突出了现代人的情感和精神。同时,朱英诞讲究语言的自然天成,而非苦吟与晦涩。

    2013年07期 No.87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生存空间与欲望展示台——论1980年代《联合文学》的台北书写

    章妮;

    作为台湾三大纯文学期刊之一的《联合文学》,具有自觉且浓郁的都市视野与台北关怀。其1980年代的台北书写直接引领了这一时期台湾的都市书写流向,具体表现为三种书写策略,即制式化的整体台北书写、主体化的区域空间书写、眷村与公寓社区生态书写。这三种空间书写都指向都市通属特征,台北被刻镂为单纯的生存空间与欲望展示台,极富世纪末色彩。

    2013年07期 No.87 123-128+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跨文化传播的译事之殇——英美杜诗英译中的误读、误译研究

    李特夫;

    中国传统文学、文化"走出去"的跨文化传播中,翻译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但在翻译传播的耀眼光环下,也不应忽略"硬币"的另一面,众多误读、误译严重影响了原文及其文化的准确传达。本文围绕杜诗的英译传播,运用实证主义研究方法,遴选大量具体例证,分析英美杜诗英译中的各种误读、误译现象,并探究其产生的基本肇因。

    2013年07期 No.87 12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论汉语比喻辞格的审美基础和审美表现

    加晓昕;

    比喻是人类共通的一种思维方式,比喻辞格是人类的一种常用的辞格,广泛地使用于文学作品。美是人类一种不歇的追求,汉语比喻辞格具有很强的审美性。其审美性与民族心理、审美过程、语言本身不无关系。比喻辞格的审美无法脱离审美者、审美对象和审美环境;比喻辞格的审美表现必须放置于历史发展的广阔空间去观察,其审美与历史、多元的文化及语言的表现等要素息息相关。

    2013年07期 No.87 13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王朝闻艺术风格论的形成路径研究

    江燕;

    王朝闻先生从艺术实践出发探讨艺术风格与美学。他沿着中西传统艺术风格的研究路径,深刻分析了创作主体及审美主体与艺术风格的关系,辩证地研究了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和一致性,最终形成了他独树一帜、不落窠臼的艺术风格论。

    2013年07期 No.87 139-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艺术视野

  • 清冷的性格传承——论倪瓒、弘仁的笔墨指向

    冉献东;

    本文试图对倪瓒和弘仁这两个在中国绘画史上经历相同的文人画家在性格传承、笔墨指向的分析解读,来诠释文人画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外族统治中原的情况下,如何通过人生态度的抉择和一己之力来对抗传统中国文化的变异。从而从他们身上体味到传统中国文人在传承传统文化时固有的坚持和自觉。

    2013年07期 No.87 143-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 画笔文笔两相依:张大千—陆丹林

    汪毅;

    在张大千的友人圈中,张大千与陆丹林颇具讨论意义。他俩一个步履长衫,一个西装革履;一个美髯似仙,一个睿目如井;一个傲骨有术,一个耿直成性;一个画意行空,一个倚马可待;一个画领天下,一个文率一方;一个笔可画出无韵之《离骚》,一个笔能写出史家之独唱。两人彼此心仪,惺惺相惜,意趣相投,志存高远,画(写)出了20世纪文人相亲的主题和中华文化璀璨的一页。

    2013年07期 No.87 148-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中国民间年画对当代绘画作品的影响

    陈欲晓;

    中国民间年画是中华民族的一朵绚丽奇葩,民间年画的美学思想对当代绘画作品具有影响。本文主要探讨民间年画的艺术风貌对当代绘画作品的渗透;民间木版年画的特殊的工艺制作流程对当代绘画作品的渗透;当代绘画作品要以民族传统文化为积淀,走出创新之路。

    2013年07期 No.87 154-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中国文化背景下钢琴音乐的打击乐特征

    石敦岗;

    打击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精髓。中国钢琴音乐在近100年的创作探索中,借用打击乐的音乐语言表现中国风味,甚至以打击乐为题材进行的创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创作不仅促进了中国钢琴音乐语言的民族化,也使得中国传统打击乐有了新的载体和传播途径,分析和研究这类作品的创作,对促进钢琴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国乐都有着积极意义。

    2013年07期 No.87 158-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 中国嘻哈文化的本土化及其启示

    陈敏;

    嘻哈文化发源于美国,在我国的本土化进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其文化元素也在本土化过程中调整、改造、创新,成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地青年文化。以嘻哈音乐为例,使用的语言从英语转变为普通话、汉语方言、混合语,描述的内容从底层青年的社会生活扩展到本地文化、社会问题、青年教育问题。嘻哈文化在我国的本土化过程说明全球性青年文化的发展是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双向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青年文化的全球化构建呈现出本地实践性、多元互动性和矛盾发展的特点。

    2013年07期 No.87 162-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风格的融会:关于几件四川皮影来源的讨论

    李龙;

    中国皮影博物馆曾展出部分四川皮影,标明来源于成都地区,属于成都中皮影一类。但是,经过仔细的考察,这批皮影属于川北"王灯影"一派的可能性相对更大,并且应该是皮影艺术大师王文坤艺术生涯晚期的作品,甚至有可能是其后辈根据其画稿所作。这批皮影来源地域的争议,对于深入探究成都皮影与川北"王灯影"的渊源关系及艺术交流有重要意义。

    2013年07期 No.87 16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4K]

文化旅游

  • 文化引领: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转型的未来

    刘毅;王珏;

    国家将武陵山经济发展功能定位为生态和文化发展功能,使该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从资源本位型转为文化引领型。经济发展离不开文化,经济文化化发展方式,因绿色、环保、可持续,为该区域指明了经济发展转型的方向。民族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共同构成了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化转型的重要前提、基础和框架,应积极推进人力层面、产业层面、企业层面、产品层面、制度层面的文化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转型。

    2013年07期 No.87 171-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传播大熊猫文化提升四川形象的路径初探

    蹇莉;王菲;

    大熊猫作为一种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宠爱。四川是公认的大熊猫的故乡,利用大熊猫这个独特而珍贵的文化符号塑造提升四川形象,并面向世界传播推广,对提高四川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意义重大。本文在深入分析了大熊猫文化与四川文化的契合点,大熊猫文化开发与四川形象建设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就如何利用大熊猫这个独特的文化符号提升四川形象提出了对策建议。

    2013年07期 No.87 176-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教育文化

  • 中国传统美学与校园文化精神

    石远鹏;

    大学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长期以来传统文化的积淀与凝练,包含了学校校园环境、办学理念、行为规范、精神理想、价值追求及制度建设。本文论述了在目前中国深化改革的关键转折时期,由于我国高校数量与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校园文化精神在逐渐失落,当下不少高校校园文化几乎成了职业技术培训基地的文化宣传。为此,本文以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为视野,以西方传统美学精神为参照,对我国高校文化的物质文化形态、精神文化形态及管理文化形态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呼吁用传统美学精神的人本主义美学形态来重塑校园文化,从而达到大学以文化立校的目的,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优势。

    2013年07期 No.87 181-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加强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彭建辉;

    艺术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决定了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因此,必须在对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特点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尊重其个性特点,把握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育模式,提高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2013年07期 No.87 187-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