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论坛

主编感言

  • 带着梦想启航

    李明泉;

    <正>2010年11月12日,广州珠江海心沙岛。一滴水珠激起蓝色涟漪,第十六届亚运会开幕式《启航》掀起惊天巨浪,以惊艳惊奇的创意捧出水声帆影里的又一经典。"水文化"生动诠释出"立足中华文化、融合亚洲文化、彰显岭南文化"的主题。喜庆的中国炮竹,点燃了装满圣水的主火炬塔的圣火。水火相融欢天地,和谐管弦奏凯歌。

    2010年04期 No.68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8K]

特稿

  • 劝学:中韩文化交流的永恒主题

    李永寿;

    <正>这次由韩国栗谷学会、四川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四川省民俗学会联合举办的"栗谷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是继2008年4月16日在四川大学举行的"栗谷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后,在成都举办的第二次中韩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栗谷学与儒学的劝学论。劝学,就是鼓励勤于学习。这个题目出得好,好就好在三个切合:一是切合中国儒家文化的传统;二是切合韩国栗谷学的要义;三是切合建设学习性社会的世界潮流。

    2010年04期 No.68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文化视野

  • 我国原创文化发展的问题与前景

    包霄林;戚鸣;

    能否很好地保护并发展原创文化,关系到中国在民族复兴过程中的文化创新与文化认同问题,关系到中国文化发展的世界图景与地位问题。目前,我国原创文化发展有独到的优势,但也存在原创文化成果的市场需求不足,文化体制机制和人们思想观念方面尚有约束,文化工作者创新思维不足等弱点。加快发展原创文化,克服现存的原创焦虑,有赖于进一步深入生活,解放思想,加强人才培养,改革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科技和网络的作用等。

    2010年04期 No.68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7K]

巴蜀文化

  • 大禹神话的现代解读

    王炎;

    神话背后有历史。大禹史迹最显赫的三处地域是山东(河南)、浙江和四川。山东(河南)一带是华夏文明的中心地区,浙江和四川在上古时期是华夏文明的边缘地带,大禹神话的"整合"过程,就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交融的结果,反映了华夏民族形成中的历史层垒。

    2010年04期 No.68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2K]
  • 从考古资料看滇藏茶马古道的历史渊源

    李钢;

    本文通过对近几年云南和青藏高原考古材料的分析认为:"茶马古道"兴起前数千年乃至上万年前,有一条连接滇、藏、川大三角地区的古道就已经存在。这条古道自旧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延续不断、连绵不绝,为后来茶马古道的兴起创造了重要条件。

    2010年04期 No.68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0K]
  • 先秦巴蜀手工业研究概述

    邹一清;

    自20世纪40年代学术界开始研讨巴蜀文化并最终确立巴蜀文化命题以来,巴蜀经济一直都是巴蜀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在巴蜀经济研究中,以青铜器为代表的巴蜀手工业是最"热门"的课题,甚至在整个巴蜀文化研究中,巴蜀青铜器的研究也是最引人注目、成果颇丰的课题。本文将以学术史的角度,对学术界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巴蜀手工业中巴蜀青铜业、巴蜀金银制造、巴蜀玉器制造、巴蜀纺织业、巴蜀矿业、巴蜀建筑等方面研究的进展、成果与分歧,作出概述。

    2010年04期 No.68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5K]
  • 客家方言中“鸟”、“卵”的意义及其文化意蕴

    兰玉英;

    客家方言中"鸟"、"卵"二词,连袂指称自然界的禽蛇龟的卵和男性生殖器、睾丸等意义,"鸟"还有"交合"的意义。文章着重梳理了"鸟"的各项意义及其演变轨迹,并对其意义在客家方言中的分布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从中看出它们是各地客家广泛用来表示男性生殖意义的词语。文章还通过唐五代以来的文献考察,进一步揭示了客家方言词语"鸟"和"卵"蕴含男根崇拜和鸟崇拜意义的渊源。文章的主要观点是:客家方言词语"鸟"和"卵"所负担的意义直接联系着男根崇拜和鸟崇拜的思想观念,是整个客家族群对男根崇拜和鸟崇拜文化的现代呈现,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男根崇拜和鸟崇拜思想观念的遗留和记忆。

    2010年04期 No.68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9K]
  • 黄龙庙会:藏彝走廊多元文化空间的一个范例

    汪志斌;

    藏彝走廊是中国三条主要的民族走廊之一,其历史沉积的久远性、民族构成的复杂性、文化形态的多样性构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多元文化空间。这一多元文化空间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展现,就是这条走廊上众多的多民族文化汇聚场所。本文以四川松潘黄龙庙会这一多元文化汇聚场所为切入点,通过对黄龙庙会多元文化生态及其形成历史的探讨,从一个具体的点上展现藏彝走廊文化空间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并由此思考在整体上把握藏彝走廊历史文化面貌的可能路径。

    2010年04期 No.68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7K]
  • 羌人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高强;

    羌人原居甘青地区,与华夏族同源异流,是中国最古老的族群之一。羌人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许多民族的血管里都流淌着羌人的血液,汉藏尤甚。羌人之所以总是为其他族群输出血液,可能与羌人主动与被动的不断迁徙,缺乏稳定的生存环境有关;与羌人居住地生存环境相对较差,缺乏发展壮大所必须的资源有关;与羌人长期处在汉、藏等强大的族群之间,外部压力和吸附力太大有关。尽管如此,羌人却并未像匈奴、鲜卑、突厥、契丹等北方游牧民族那样消失,这与羌人多元的族群结构,众多的族群支系;与川西北复杂封闭的地理环境,自给自足的经济状况,以及羌人极强的适应能力有关。

    2010年04期 No.68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8K]
  • 试论唐五代时期巴蜀金丹道的成就

    陈云;

    本文从金丹的概念入手,回顾了巴蜀金丹道的悠久历史及形成原因,并重点阐述了唐五代时期巴蜀金丹道的主要成就,突出了梅彪和彭晓对巴蜀金丹道及整个道教丹道历史的贡献。

    2010年04期 No.68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6K]

哲学研究

  •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在管理中的运用及其现代意义

    刘笃成;王丛林;

    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包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并把辩证法思想运用于政治、军事、社会管理之中,形成了老子的管理哲学。以道治国是老子管理哲学思想的核心,无为而治与顺其自然的管理思想是以道治国思想的重要体现,对立统一的管理思想则是老子管理哲学思想的突出特点。

    2010年04期 No.68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9K]
  • 试论“存思术”的思维机制

    刘永霞;

    道教中的法术丰富多样,修道者认为这些五花八门的道术各有神通,是长生成仙与救苦救难的法宝。诸多法术之所以神通广大,都是由于其中有"神"在支配和调度多种力量,来达到延年不死或除恶扬善的目标。这反映了所有道术背后的思想支撑,即"神"的无时无处不在。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上清派宗师陶弘景的一些著述,探讨了上清派存思术的思维与运行机制,试图揭示出诸多道术背后的思想本质与特色。

    2010年04期 No.68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6K]
  • 王弼注《易》若干佚文考论——兼论王弼注《系辞》问题

    杨鉴生;

    文章在前贤辑录《谷梁传注疏》、《毛诗正义》、李善《文选注》中王弼佚文的基础上,结合新发现的《谷梁传注疏》一则王弼佚文,讨论王弼佚文的义理和价值,在此基础上,探讨王弼注《系辞》问题。

    2010年04期 No.68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5K]
  • 朱熹论兵家

    解茗;

    朱熹是南宋"主战派"中坚定的成员,并和同时代的很多人一样,钻研兵法,以期扭转国家政治和军事积弱的局面。在熟悉兵法的基础上,朱熹结合他自己的理学思想,对兵家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价。一方面他肯定兵家攻守相互为用的辩证法思想,对兵家强调胜负取决于能否得天下之心的思想表示赞赏;另一方面他又站在儒家的立场,对兵家有所批评和贬低,认为其学说不能与儒学相提并论,且易引起"穷兵黩武"的消极影响。他还对兵家以诈取胜、玩弄机心的思想提出批评,以维护儒学所倡导的诚信道德观。

    2010年04期 No.68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1K]

历史研究

  • 商周时代的国

    李竞恒;

    通过对卜辞、青铜器铭文等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可以发现有众多关于国的相关内容。本文主要针对王献唐先生《山东古国考》中对国进行研究论述得出的结论提出一些置疑,并在相关问题上进行分析,发现商周时代并非仅仅存在一个单系连续体族属系统的国。王先生考证结论关于山东地区存在一个从商代到春秋一脉传承姜姓国的观点值得再商讨。本文认为,商代的殷族侯国家随着商周之交仍存在于并非自古以来便存在于山东地区。山东半岛也并非自古便存在一个姜姓统治集团,而是从周代以来才逐渐形成的。

    2010年04期 No.68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 唐代科举与社会阶层流动之关系及其意义——以士族为考察中心

    王伟;

    科举尤其是进士科考试为唐代士子入仕之正途,然士族凭借其在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利用体制漏洞,在考试中获取远多于庶族的好处。因此进士考试一方面为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提供孔道,而另一方面亦存在时代局限。进士考试既促进了唐代士族由经学世家向文学家族的转变,也使其家族观念由重门第转向门第、科第兼重。短期来看,科举对士族家族的衰落具有延缓作用,长期而言,却对士族家族的衰亡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2010年04期 No.68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5K]
  • 略述60年来的张献忠研究

    马芸芸;

    近60年来的张献忠研究颇具争议。张献忠研究范式因1978年之前与之后的意识形态对史学领域的影响不同而殊异。1980年代后张献忠研究较之过去有显著成就,但呈现不平衡特点。对张"杀人"的深层原因及影响的深刻性反思得不够,缺乏对同时期西方类似农民运动的研究以及二者间的比较研究。尽管历史学追求客观性这一高尚梦想,但张献忠研究到现在还没能做到纯粹的客观。

    2010年04期 No.68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4K]
  • 论朱德五四前后的文化选择

    谭晓钟;

    20世纪初期的中国,正处在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中国向何处去,成为中国先进分子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朱德就是这些先进分子中的一员,他积极探索救亡图存之路,进行着艰难的文化选择。尽管他走的道路充满了曲折,但他以对祖国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最终选择了人类的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

    2010年04期 No.68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3K]
  • 历代中国政府“官书”——地方志的行政特征

    潘捷军;

    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形式,也是历朝历代中国各级政府重要的"官职"、"官责",地方志因而又有"官书"之称。本文概述了地方志作为历代中国政府"官书"的主要行政特征。

    2010年04期 No.68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8K]

学术争鸣

  • 老子非东周图书馆馆长之议——兼论《道德经》思想材料的来源

    韩华;

    老子为"东周守藏室之史"——是图书馆的馆长或者是管理图书的小官的身份,这是文化学术界较为普遍的认为,其所据者又基本上依老子所著之《道德经》,以为恢宏的思想巨著必定有一个博大的资料库为其思想形成的材料来源,该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对历史的真实、图书与档案根本不同的特性、图书馆与档案馆不尽然相同的性质与对先秦前文化知识体系的准确认识,均产生了一定的模糊与混淆。本文试图对《道德经》的思想材料来源进行准确完整的认定,以便于清楚把握《道德经》思想体系的形成前提。

    2010年04期 No.68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6K]
  • “夜郎王印”还是“道教法印”:贵州镇宁铜印的考辨

    李远国;

    一枚普通的青铜印章,经各种媒体几年来的宣传而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围绕贵州镇宁"夜郎王印"的话题,引发的一场文化品牌的争夺,并继续上演着大剧,甚至有对簿公堂的倾向。它究竟是一枚什么印,本文将详细加以分析,以求还原真实的历史。

    2010年04期 No.68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4K]

文艺研究

  • 在爱情与革命的浪漫畅想间——张闻天长篇小说《旅途》及书写策略

    陈思广;

    张闻天的长篇小说《旅途》是一部充满着精神自居感的爱情与革命的浪漫畅想曲。作者以浪漫主义的精神,确立了书写爱情与革命的新策略:即自居的精神气度凸显主人公王钧凯人格精神的独立品格,赢得爱情的自主权;以共同的叛逆性格与理想的革命诉求彰显双方内在的情感动因;以精神的共鸣升华爱情的崇高感。在环境表现上,以自负的心态化历史事实为心理事实,同构爱情与革命的精神动力。这种强烈的具有精神自居感的浪漫主义书写图式,是五四新文学反帝反封建的浪漫主义精髓的承续,它不仅开启了革命文学的先河,也创造了革命文学的新范式,为后来的革命文学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蓝本。

    2010年04期 No.68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3K]
  • 当代四川文学的农民工书写与身份认同

    魏红珊;

    本文以农民工题材的文学文本为依托,将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置于新时期四川文学的背景下予以考察,由聚焦当代文学农民工书写推进到农民工身份的内涵阐释及焦虑起因,探讨农民工书写所呈现出的复杂的文学价值及文化意义。

    2010年04期 No.68 112-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0K]
  •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特征与对策探究

    程亮;颜复萍;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标签,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离不开媒体。新媒体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延伸出来的各种媒体形式。在新媒体日益发展的今天,文化的传播路径和形式也在发生巨大变化。如何通过新媒体更好地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本土文化、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以及为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搭建更为通畅的平台,是新媒体时代人们的共同目标和理想追求。

    2010年04期 No.68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0K]
  • 现实灾难的审美类型与叙事伦理

    徐国彪;

    本文首先将现实灾难按照其中的力量对抗区分为自然力和亲历者两个部分,重点对现实灾难不能作为审美对象的理论观点进行辩驳,认为如能剔除那种恶俗心态支配下的亵渎情绪,那种对现实灾难进行审美的不道德感也将不复存在。这样,我们将能够发现现实灾难中呈现的审美形态并确认灾难的亲历者的生命价值。随后分析了现实灾难中的悲剧和崇高的审美形态,并在此基础上对现实灾难叙事的基本伦理问题进行初步探析。

    2010年04期 No.68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9K]
  • 从传统文化视角看美国自然主义文学内涵

    周进;

    文学作为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其系统功能、特征均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纵观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不难看出,中国文化与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之间存在着诸多交点,两者均讲求"己"与"物"的相互依存关系,均推崇宿命论、遗传决定论和环境造人的理念。在以往有关中华传统文化和美国自然主义的学术讨论中,其研究主体往往是单向的、割裂的,关注点更多集中在文学所折射出的文化之"异",而非文化之"同"。本文则力图去"异"存"同",对美国自然主义文学创作的反思有助于我们消除文化隔阂,全方位地解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纵深性和多元特征。

    2010年04期 No.68 12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 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融合传播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曹漪那;蒋忠波;

    融合传播作为一种新的大众传播形态是近年来出现的,但是作为一种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早就存在。论文从"言、象、意、融合"、"诗、画融合"两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融合传播思想,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一融合传播思想的根基是中国古代以"象"为核心的体悟式思维,最后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融合传播思想对当代融合传播所带来的几点启示。

    2010年04期 No.68 130-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9K]
  • 词何以“观”——兼谈王国维“意境”、“境界”说中的“情”与“景”

    宋先梅;

    在王国维的"意境"、"境界"说中,他特别强调"观"的重要意义。因此,理解王国维所说的词何以"观",也许正是我们弄清他"意境"、"境界"说审美内涵的解穴之处。它不仅显现了王国维对"人生之问题"的热切关注,反映出特定时代人们内心深处的痛苦、绝望和寻求出路的悲壮,而且顺应时代的发展,确立了"情"与"景"在"意境"理论中的核心地位,促成了传统意境理论的现代转化。

    2010年04期 No.68 135-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9K]
  • 陶渊明与竹林七贤

    王永波;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明"竹林七贤"这一魏晋时期的名士群体对陶渊明立身行事、思想旨趣以及诗歌创作等方面的巨大影响,"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阮籍和嵇康对陶渊明的影响尤为显著。本文认为,陶渊明不但在立身行事和思想旨趣方面是"林下风气"的继承者,而且就诗歌创作而言,其四言诗多借鉴嵇康,五言诗也很明显受到阮籍《咏怀诗》影响,但其可贵之处就是在融汇的基础之上又有所突破和创新。

    2010年04期 No.68 141-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2K]
  • 百年《水浒传》成书时间研究检讨

    许勇强;李蕊芹;

    《水浒传》成书时间研究是《水浒传》研究史上一大难题,自上世纪20年代胡适、鲁迅肇始,虽经几代学人努力,但距问题的最终解决仍有相当漫长的路。本文从梳理百年《水浒传》成书时间研究的成果入手,分析了四种常用研究方法各自的特点及其不足,提出将《水浒传》成书时间研究与作者考定、版本溯源和本事探考等相结合的综合立体研究法。

    2010年04期 No.68 148-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5K]
  • 李明泉赋文谈片

    何开四;

    李明泉先生的赋常与学术相结合,旁证博引,取精用宏;与思想相结合,见解独立,新意迭出;与生活相结合,平易近人,情趣盎然,可谓是学人之赋,思者之赋,生活之赋。

    2010年04期 No.68 153-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7K]

非遗保护

  • 当代语境下推进“非遗”保护的八大要素

    刘志荣;杨烨;白珍;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在全新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展开的。在当代语境下,要健康、持久、顺利、有效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项系统工程和长远工程,必须针对国情民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本文根据近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践,提出了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坚持重视和抓好八个环节,并针对"非遗"保护的现状,提出了每个环节应采取的措施。

    2010年04期 No.68 15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9K]
  • 宋代缂丝工艺的艺术风格

    杨烨;

    宋代的缂丝工艺之所以在制作和艺术风格上比前朝有了很大的改变,部分缂丝开始向纯欣赏的仿名人书画方向发展,与当时的院体画和花鸟画的勃兴有着必然的联系。文章就两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共同点、宋代绘画的发展给缂丝工艺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作分析探讨,以期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宋代缂丝工艺的艺术风格,进而深入了解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2010年04期 No.68 160-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6K]

学术交流

  • 学术翻译要加倍小心——对话汉学家艾朗诺

    韩晗;艾朗诺;

    今年,有三个日子值得我们纪念:鸦片战争170周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150周年和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10周年。这三个日子记载了中华民族近代史上蒙受的屈辱和灾难,也是我们祖国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欺辱之下,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标记。正如我们不会忘记中华民族五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明一样,我们也不会忘记近百年来中华民族曾经身受的欺凌与屈辱。虎门的烟尘、圆明园的火光以及八国联军的铁蹄,都将深深地铭刻在中国人的记忆之中。本刊发表的此文章,从宗教文化角度重温了那一段历史,可以使我们警醒,促我们奋起。

    2010年04期 No.68 165-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7K]

文化教育

  • 儒家文化与大学生和谐人格构建

    谢建;

    儒家和谐理念意蕴丰厚,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和谐等方面,包含了如何实现和谐的原则和方法路径。其"正心修身"、"仁者爱人"、"贵和尚中"等和谐理念,对于构建大学生和谐人格,促进其健康成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和现实启迪。

    2010年04期 No.68 167-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9K]
  • 新闻伦理测评指标的建构

    王卉;

    新闻伦理是传媒伦理的核心内容,也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但新闻伦理的研究长期流于表面,这跟新闻伦理概念的模糊有很大关系。因此本文首先对新闻伦理的概念进行探讨和界定,并力图在此基础上给新闻伦理建立科学的测评指标,这对研究目前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伦理观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并能提出有实证支持的方案和建议。

    2010年04期 No.68 171-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 “后奥运期”中国武术发展走向的研究

    文烨;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成为了"特设项目"。目前,竞技武术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传统武术出现了生存危机,国内外产生了发展的不均衡,但中国武术发展的主题和前进的趋势始终势不可挡、不可否认。"后奥运期"中国武术必须走向"国际化"与"全民化"相结合的协调发展之路,"社会化"与"规范化"相促进的持续发展之路,"教育化"与"稳定化"相补充的健康发展之路。

    2010年04期 No.68 175-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7K]
  • 职业教育再诠释

    陈元进;

    职业教育概念诞生于西方,我国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定位,服务于全社会,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

    2010年04期 No.68 180-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9K]

综述

  • 《四川地震全记录》出版座谈会综述

    郑平;

    <正>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震惊了全世界,"热爱生命、关注地震"蔚然成风。2010年3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崭新的《四川地震全记录》。该书分上、下两卷,共计100万余字,是在1980-2000年陆续出版的三本《四川地震资料汇编》的基础上,经过增补、充实、修订、纠错,重修再版,尤其是新增了"5.12"汶川大地震的最新科学研究资料,因而是一部全面记录四川地震史料的重要文献。

    2010年04期 No.68 185-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5K]

论点撷英

  • 论点撷英

    <正>推动文化发展的十种路径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陈少峰教授2010年09月27日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提出了推动文化发展的十种路径选择理论:第一种是自我充实型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以个人的内心体验、幸福观、感恩、爱、分享、信仰、友情等为内容,是个人自我充实、促进幸福感的基本文化。

    2010年04期 No.68 18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