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论坛

史学研究

  • 后妃与宋代政治

    谭平;

    本文全面归纳了宋代后妃与政治关系的主要特点,并从五个方面(包括文化方面)分析了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2008年03期 No.59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吐蕃地支纪年与敦煌四部书的断代

    张秀清;

    敦煌写卷中的地支纪年虽然主要属于吐蕃时期,但具体到敦煌四部书写卷,地支纪年可以延伸到张氏归义军时期,至少也在张氏归义军初期;以敦煌经部写卷为例,对带有地支纪年的经部写卷重新进行了断代梳理。

    2008年03期 No.59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唐代的黜陟使

    王韵;

    黜陟使是唐代中央对地方进行行政监察的重要官吏。本文通过论述和分析黜陟使在唐代的职责、其监察官吏的标准及其在唐代中央对地方统治中的作用,揭示了唐代地方行政监察的状况。

    2008年03期 No.59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1932年康区格桑泽仁事件浅析

    何洁;

    本文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康区与藏区的关系、蒋介石中央政府与康区的实际统治者刘文辉之间的矛盾、格桑泽仁与刘文辉的宿怨等层面考察格桑泽仁事件的政治背景、失败的原因以及事件产生的深远影响。

    2008年03期 No.59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文学艺术

  • 亦仙亦凡:唐传奇小说女性形象审美特征的道教底蕴

    刘敏;

    唐传奇小说中亦仙亦凡的女性形象的底蕴是道教,超凡脱俗、精妙绝伦的美貌与道教的尊崇女性、神仙观念相联系,识见卓越的女性反映出道教对女性才华与作用的重视,道教诡谲的奇行异术成为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唐传奇小说中女性形象与正统的道德伦理相符合的色彩,则显示出道教的立足现实、重视感性生活的宗教特质。

    2008年03期 No.59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文学文本中有关历史的另一种言说方式——对《南京在哪里》隐秘叙事的传播学解读

    罗义华;

    《南京在哪里》不仅仅是一个现实主义的小说文本,它融入了先锋叙事的经验,在总体上构成了一种寓言式或者说是隐喻式的结构。小说以一种绵密、精细、轻巧的笔触,从现实切入历史,在多个层面实现意义的延展。小说一方面揭示了历史与现实的不平衡性,另一方面又试图在强势的现实与处于弱势的历史之间构建一种叙事的平衡。小说文本也因此具备多重解读的可能性。

    2008年03期 No.59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标准理论的演进

    刘丹;熊辉;

    翻译标准理论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历史脉络,但缺少清晰的勾勒与合理的评判。有鉴于此,本文从各时期重要的翻译标准理论入手,勾勒出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理论演变的历史。

    2008年03期 No.59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 郭沫若文化抗战论与中日文化启蒙的话语关联

    陈俐;

    郭沫若借助于日本和中国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共同形成的"进化论"和"改造国民性"两大启蒙话语方式,延续着"毁灭—创造"的思维模式,构建了"文化抗战"思想体系,将战争中救亡图存与改造国民性的两大任务有机联系起来,将对外反侵略战争和对内反封建的两重任务与文化创造联系起来。在特殊形势下对民族现代文化进行了艰难的重构。

    2008年03期 No.59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写意:以民族记忆的方式——巴莫曲布嫫的新诗解读

    王菊;邓思胜;

    彝族女诗人巴莫曲布嫫穿过历史的幽径,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符号代码进行解读:从民族精神到生存追求,一一展示了诗人诗歌的民族特性和美学追求。

    2008年03期 No.59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语言的模糊性与模糊化认知

    苏联波;

    语言的模糊性是一个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语言现象。本文从逻辑分析入手,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并运用认知范畴理论就人对客观世界的模糊化认知以及模糊语言产生的根源作了进一步的阐释,进而提出模糊语言之所以"不模糊"在于以理解为特征的动态范畴化认知。

    2008年03期 No.59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毛宗岗论诗文在《三国》小说中的结构作用

    李正学;

    在《三国演义》评点中,毛宗岗详细论述了插入在其中的诗词、散文,重点是《出师表》与《讨曹操檄》,以及入话的结构功能,认为它们既在形式上,又在内容上促进了小说整体艺术结构的统一。这种认识在今天仍然具有理论借鉴意义。

    2008年03期 No.59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郑风》、情歌与美女

    刘玉娥;

    《郑风》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地方民歌,十五国风中《郑风》21篇,篇幅居多,情歌多,美女多。《郑风》何以多情歌、多美女?推究其原因,则是富庶的经济与秀丽的山水自然美景以及优越的人文环境结合的结果。

    2008年03期 No.59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审美与人的解放:孔子的审美人生境界观

    王小平;

    孔子的《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在这部经典文献中,他对个体人格和人生境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孔子看来,人生可分为四种境界:凡俗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孔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审美的境界,即"乐"的境界。在《论语》中,"仁"、"德"、"诚""礼"、"乐"是孔子特别强调的,它们共同奠定了中国"礼乐文化"的基础。孔子对"礼乐文化"重要性的强调开启了中国文化重视"仁爱"教育、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传统,也开启了中国文化政治与伦理结合的传统。它对中国传统的"道德至上主义"和近代的"审美救世主义"潮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以《论语》为核心的传统儒家文化是关于真、善、美的文化,更是关系到人的自由解放的文化。

    2008年03期 No.59 6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 论晚清“新名词”与汉语书面语体系变革

    邓伟;

    晚清新名词的引入是中国语言文字体系现代转型的重大事件。它表明了近代中国社会文化价值与人们的思维方式的现代转型的程度,也表明了其时语言文字发展的现实情况与水平。在众多反对声中,新名词的使用逐渐获得合法性,代表了近代以来文言的浅近化发展方向,改变了中国既有书面语体系的面貌,是五四现代白话文产生之前必不可少的环节。

    2008年03期 No.59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论写作过程中的情感流变和情感控制

    司春艳;

    写作过程是审美主体"情"和"意"的抒发过程,在具体的写作活动中常常表现为"气"的运用和调节。写作成果在文化层次不同的读者群中激起不同的审美期待,有创造力的作品体现出新的美学特征,读者审美趣味的分野要求写作技法的创新;写作的过程也是写作者积极主动自我调节的过程,其艺术创新的基本原则是:如何准确把握写作对象"量的消长"和"质的规定性"。

    2008年03期 No.59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百家论坛

  • 中日文化史上的宗教交流:九字秘咒的传播与演变

    李远国;

    九字秘咒又称"六甲秘咒",与此咒相配还有"四纵五横图"。这种源自中国道教的法术,后来传入日本,被神道教吸收,并加以发展完善,从而得以较为广泛的传播,影响颇大。这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宗教领域中的一个典型,值得做深入的探讨。

    2008年03期 No.59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易老和谐思想的基本构造及其现实价值

    陈水德;

    易老和谐思想共以自然为本质,源于万事万物的丰富多彩性,以阴阳和谐为架构,归于道与太极的最高和谐思维。在现实中,易老构造社会和谐思想,以自然和谐为前提,社会和谐在本质上体现自然和谐。当今世界,生存环境日益危机,社会问题越发严重,科学技术难于两全,易老和谐思想的核心价值取向和自然理念,是挽救人类危机与灾难的有益选项。

    2008年03期 No.59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道教镇墓中央真文的文化分析

    徐菲;

    镇墓文,是东汉中后期出现的随葬文字材料,它具有鲜明的道教文化烙印。主要的目的是,开度亡魂,厌镇鬼神。现通过对成都出土的北宋刘六一娘墓中的中央真文的分析,来展现道教镇墓文的特色及其文化内涵。

    2008年03期 No.59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7K]

抗震救灾专栏

  • 抗震救灾精神的制度基础

    李忠鹏;

    汶川抗震救灾中,当代中国人所表现出的高度动员力、凝聚力和整合力,所表现出的大勇大爱、大仁大义,与旧时代国民性中的冷漠、麻木、自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抗震救灾精神,具有较为坚实的内在制度基础。要使这种精神进一步固化,应该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加强市民社会建设。

    2008年03期 No.59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 “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在汶川抗震救灾中的践行及意义

    马芸芸;

    汶川抗震救灾中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采取的各项措施,无不渗透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一理念是对千百年来东西方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对于人的价值进行深刻反思后的思想积淀;是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的政治践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又一次伟大演进。汶川抗震救灾取得的胜利,是在高擎着以人为本大旗下救灾军民和受灾人民共同抗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和世界各地善良勇敢的人们通力合作并肩战斗赢得的胜利。它必将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也必将镌刻在世界文明进程的里程碑上,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记忆和共享财富。

    2008年03期 No.59 10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区域文化

  • 闽台饮食文化关系探源

    池进;童一心;陈秋萍;

    闽台饮食文化是中华饮食文化多元一体结构中独特的一元,既带有根源于中原的河洛文化的深刻烙印,也体现了本地区域海洋文化的特征。福建和台湾两地今日的饮食文化是由相同的起源经过不同的历程发展而来的,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今日两地饮食文化的差异,则是民族性与地域性共同作用的结果。饮食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闽台人民同根同源的历史见证。

    2008年03期 No.59 108-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 论岭南民俗文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关溪莹;杨秋;

    岭南民俗文化是在南越土著文化的基础上,融汇了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地域特征的区域性文化。它没有承载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历史迫力,尚实效,重功利,开放兼容、崇新善变,促使岭南社会在近代反封建和当代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曾两度领天下之先。这些特质在成就岭南的辉煌之后,在当下社会很大程度上桎梏了它的发展,我们应该本着批判扬弃的原则,促使其向宏观、理性、深度的方向转变,寻找岭南民俗文化现代化的最佳路径。

    2008年03期 No.59 11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茶酒文化

  • “天府之国”的酒文化与社会基层的酒德观

    杨环;李琳;

    酒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饮品,千百年来为我国人民所钟爱,享有"玉液""琼浆"之美誉。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酿酒饮酒历史悠久的四川,在成为酒的主产区的同时也成为酒的主要消费区。在不断增加的饮酒人群中,部分基层干部的饮酒观念值得关注,酗酒诱发腐败与贪杯误事的事例屡见不鲜。这一现象,究其原因,除制度约束缺失外,我们认为,主要在于日常生活中缺少一种积极健康的、更少功利性的、融入了我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和审美情趣的"酒德观"。

    2008年03期 No.59 12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雅安藏茶:中国黑茶的典型代表

    陈书谦;

    本文就"雅安藏茶"的定义、历史沿革、加工工艺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推进雅安藏茶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弘扬和发展。

    2008年03期 No.59 12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研究与探索

  • 地理环境与四川客家的耕读文化

    严奇岩;

    以四川客家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对客家耕读文化的形成起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山地丘陵的农耕自然环境是客家耕读文化产生的地理基础,质朴无华的民风是客家耕读文化形成的重要文化因素,而族群冲突中的"鲶鱼效应"是客家耕读文化的原动力。客家耕读文化主要是客家适应"住山不住坝"生存环境而形成的族群性的文化适应策略。

    2008年03期 No.59 130-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多元对立冲突语境下的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

    刘吉梅;

    农业化与都市化、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宏观语境与微观语境、传统性与现代性构成当代大学生文化心理与道德教育的多元对立冲突语境,严重影响着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走向,要求大学教师更新观念、改变教法、替换内容,与时俱进地进行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

    2008年03期 No.59 136-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青年论坛

  • 宋代赵州宋氏家族盛衰原因初探

    尉艳芝;

    赵州宋氏家族从北宋前期开始崛起,历经三、四代的较为昌盛的时期,之后便逐渐衰落下去,其兴盛时间较短,只有50来年的光景,具有宋代家族忽兴骤衰的一般特征。宋氏家族盛衰的原因既有自身的因素,也同当时宋代的政治、经济、战争环境以及重文政策密切相关。

    2008年03期 No.59 140-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洛阳古代美术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彭小琴;

    作为千年古都的洛阳,其辉煌的古代文化和历史文明给今天的洛阳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总体而言,这些古代艺术作品可以分为彩陶艺术、墓葬艺术和佛教雕塑,这些留存下来的艺术作品不仅成为中国古代美术史中重要的艺术精品,同时也是今天洛阳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2008年03期 No.59 145-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因盐筑城、因学兴城的富顺古城

    张蓉;

    本文试图依据富顺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景观遗迹,分析富顺城古代规划发展的特征和脉络,揭示古城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城市复兴的途径。富顺城在历史上因盐业的开采而逐渐兴起,从村镇发展成为一方经济重镇。随着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逐渐重视文教事业,把城市的中心的标志从盐业开采转为文化教育,为城市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延续了千余年的繁盛。

    2008年03期 No.59 150-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9K]

学术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