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论坛

史学研究

  • 蜀汉封爵制度考论

    宗亮;张敏;

    学术界对于蜀汉的爵制关注较少,本文以封侯为中心,对蜀汉封爵制度展开全面的讨论。笔者认为,蜀汉王爵人数较少,王爵分封均为虚封,受"科禁诸王"等政策的影响,诸王受到了严格限制;蜀汉县侯人数应为九人;蜀汉的侯爵分封应多是实授;关内侯的授予与列侯分封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区分。

    2008年02期 No.58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唐代夫妻分葬现象论析——以墓志铭为中心

    刘琴丽;

    文章运用墓志材料,探讨了影响唐代夫妻分葬的文化现象,大致因素有:宗教信仰、妇女结婚后无子嗣、打搅亡灵禁忌、再嫁、占卜和时辰禁忌等。可见,唐代在夫妻合葬这一主流文化背景下,仍然存在着诸多次文化潜流,它们对主流文化的冲撞,形成了唐代夫妻关系和丧葬文化的多元性局面。

    2008年02期 No.58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清代育婴事业中的职业乳妇探析

    李金莲;

    清代育婴事业的兴盛使职业乳妇成为一个庞大的、重要的群体。一方面,乳妇离开家庭到育婴堂哺育弃婴作为生计,间接得到救济,生活得到改善。另一方面,她们救济、哺育了大量的弃婴,不但为整个育婴慈善事业做出巨大贡献,而且为清代社会的稳定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到了清末,随着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婴堂对乳妇管理不善的弊端变本加厉,加之利欲熏心的乳妇的各种不法行为,给育婴事业造成了一定破坏性。最终,乳妇这一职业便随着育婴事业的衰落而慢慢萎缩了。

    2008年02期 No.58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 清代刑事技术对州县刑事程序的影响

    陈如超;

    中国清代的州县司法举足轻重,考究清代州县刑事技术的发展水平对刑事程序事实认知的影响非常必要。古代刑事技术一经形成,历经千年之久而未有实质变化。清季刑事技术发展水平及其法律的统一造就了认知方式的固化;刑事技术承担主体的分工导致州县官与仵作的权力冲突;技术发掘犯罪信息之有限性在一定程度解释了州县刑事程序对口供的需求及刑事证明责任的部分或全部转移。这证明技术在现代诉讼中探明案件事实真相的原动力。

    2008年02期 No.58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文学艺术

  • 统合还是对话——周立波《山乡巨变》中的女性叙事

    王琳;

    周立波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以叙事的"阴柔风格"著称。我们仔细分析发现,这种"阴柔风格"来自于作品中隐形存在的女性叙事。这条叙事线索由几个因素构成:男主角的女性化、女主角的男性化、激进角色的粗痞化、女性问题的突出等等,与当时的主流话语——农业合作化叙事形成了一种对话的关系,从而造成农业合作化叙事的内在裂隙。在这裂隙之间,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于激进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怀疑。这也是我们今天重读周立波这部小说的意义所在。

    2008年02期 No.58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有正本的发现与新红学的诞生——一段被红学研究忽视了的重要史实

    罗书华;

    本文简要回溯了有正本的发现与研究历程,指出有正本的发现,是新红学产生的一个重要契机,对于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和俞平伯的《红楼梦辩》都有重要启示,从而揭示了它与新红学之间的重要联系,为新红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2008年02期 No.58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风月宝鉴”探源

    刘艺;

    《红楼梦》中"风月宝鉴"的出现看似偶然,但却是应运而生,是千百年历史文化的积淀与时代思想的发展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我们无论是从纵向的角度进行历时性考察,还是从横向的角度进行共时性观照,都可以看出它是我国古代宝镜中的集大成者,是这一坐标体系中的最亮点。透过对"风月宝鉴"这冰山一角的参悟,我们了解到的决不仅仅是一个风月故事。难怪"风月宝鉴"会成为《红楼梦》一书的别名!

    2008年02期 No.58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 行进在现代性审美转化的途中——王国维与宗白华对传统“意境”理论的现代阐释

    宋先梅;

    在西方强大的现代性语境影响下,王国维在综合康德、叔本华、尼采诸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以"势力之欲为根柢"的文艺美学观;宗白华在综合尼采、柏格森等生命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上,形成了"生生而有条理"的生命本体观,他们以此对传统"意境"理论进行阐释,使其"意境"之审美内涵具有了现代性审美的特征,促成传统"意境"理论完成了中与西的融合、古典与现代的贯通。

    2008年02期 No.58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小说叙事

    尤作勇;

    历史在思想文化的层面上与现代性的相遇是20世纪中国的原生事件,而中国现代文学即是建立于现代中国独特的想象方式基础之上的,对于现代中国社会现状与国民心理的叙事。本文从现代性的角度解析中国现代小说独特的叙事形态,并将其归纳为两种叙事模式,重点论述了鲁迅、沈从文、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与这两种叙事模式的纠缠与疏离,以及巴金的小说创作所具有的这两种叙事模式的标本特质。

    2008年02期 No.58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龙”的字形字意及“龙”的文化精神

    李峰;

    汉字"龙"作为一种从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表意文字,体现了汉字以形示意的文化形态,也直接体现着民族文化的蕴涵。汉字与汉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精神是融为一体的。对"龙"的字形字意考证,可以看出"龙"所蕴涵的深厚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中华文化精神。

    2008年02期 No.58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1K]
  • 汉代的预知信仰与历史散文的叙事模式

    昝风华;

    汉代预知信仰对本时期历史散文之叙事模式有突出影响。由于预知信仰的流行,汉代历史散文的作者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常以带有民俗信仰意味的预兆(包括预言)来暗示、照应事件的发展趋向和结局,从而形成了若干叙事模式,其中较为典型的叙事模式是贵人有吉验模式、败亡有凶兆模式、梦兆应验模式、以善恶报应理念为依据之预言应验模式等。

    2008年02期 No.58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论长江三峡的啼猿意象

    瞿明刚;

    "三峡啼猿"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意象,具有触发诗情的独特诗学价值。从生物和文化两方面可以认证"三峡啼猿"为长臂猿而非黑叶猴。猿的古典意蕴有体态巧捷、感情深挚和善于吟啸。猿声是一个源于《楚辞》而非《诗经》的重要文学意象,而且最早在《楚辞》里的三峡响起。猿声由弱渐强是在西晋至东晋之间,至六朝而猿声大作,同时兼备山水审美的冲淡平和以及人世抒情的悲伤悲悼双重审美意蕴。三峡"行者"之歌或者"渔者"之歌奠定了后世猿声的悲哀格调,赋有羁旅漂泊的孤苦、失子断肠的哀愁和穷愁失意的悲伤等心理蕴含。"三峡猿声"直到清代末年以至民国依然在三峡嘹亮响起。

    2008年02期 No.58 68-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3K]

百家论坛

  • 论庄子哲学中“仙”与“道”的结合

    姚圣良;

    庄子时代,神仙思想已经孕育成型。庄子在构建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时,继承了老子首创的道家学说,也吸收了当时社会上流传的神仙思想,并将二者结合了起来。"仙"与"道"的结缘,使道家学说和神仙思想都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正因为如此,庄子才成为后世道家和道教共同尊崇的重要人物。

    2008年02期 No.58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墨家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周全德;齐建英;

    墨家所倡导的"兼爱互利"思想为现代民主政治提供了初具雏形的认识基础、情感基础和价值基础,而其"尚贤尚同"说则有利于摆脱人情关系网的束缚,打破传统人才价值观的限制,推动现代人力资源全面与深度的开发。墨家重视工商业者及其活动的伦理态度和价值取向以及在职业劳动中彰显个体道德价值的文化境界和思想情操,对于培育现代人的劳动观念、敬业精神和成才意识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墨家的"节用"理念可以成为培育节约型文化及其生活方式的珍贵思想资源,而其"节葬"思想则有益于革除民间丧葬中的陈规陋习,树立厚养薄葬的时代新风俗。墨家生命伦理中身体力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对于培育现代人的健全人格和高尚气节意义甚大。

    2008年02期 No.58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主客相分”与“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型问题的哲学反思

    梅珍生;张俊;宁云峰;

    从科学与技术哲学现代性的话语中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看到对现代性缺失的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在思维方式上实现"天人合一"到"主客相分"的转换,在本体论上,重构具有现代特质的概念形而上学,才有可能实现自身的现代性转型。

    2008年02期 No.58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传统儒家和合生态思想和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的对话

    蒋小云;

    当前严重的生态危机引发了人们从历史和现实中寻求出路。本文从中西、传统与现代的角度出发,将两种最具代表性的生态思想——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和中国传统的儒家和合生态思想进行对照。它们之间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一)哲学基础相异:"天人合一"、"天人相分"。(二)儒家生态哲学是"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但又和"人类中心主义"相区别。希冀从正反两方面的对比中,人们能继承和发展两种思想中的合理部分和现实适用性部分,同时也为当前的生态伦理学科的建设,及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寻找新的出路。

    2008年02期 No.58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书评

区域文化

  • 良渚文化反山遗址出土玉璧音乐声学特征的初步探讨

    幸晓峰;黄建秋;沈博;王其书;杨永富;廖韧;

    本文通过对良渚文化出土玉石璧所做的音乐声学测量,讨论了良渚文化玉璧形制特征和音乐声学特征,以及它们对我国出土具有良好音乐性能成组玉石璧产生的影响。良渚文化大量出土玉璧的环体形制、尺寸大小厚薄、孔径大小、加工时肉面上留下的痕迹,都可具备良好的音乐声学特征,是玉器当中唯一可以充当入乐功能的器物。良渚文化时期古人类可以利用玉璧发出的清润悦耳的"乐音",与自然或神祖沟通。良渚玉璧的意义,伴随着"中华第一城"——良渚古城的出土,揭示了长江流域"礼乐"文明从这里发源,向四方扩散,最终在与黄河流域礼乐文明的交流和融合中,在西周建立起成熟的"礼乐制度",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东方的礼乐之邦。

    2008年02期 No.58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汉代巴蜀地区的教育

    李桂芳;

    汉代巴蜀地区的教育活动包括地方官学、私学和游学。其中官学教育最受重视,也最发达。地方私学教育在官学的影响下十分繁荣,为官学之补充。巴蜀士人在两汉间的游学活动也一直没有间断。这三种教育活动共同促进了巴蜀地方教育的发展繁荣,也为汉中央王朝培养输送了大量的杰出人才。

    2008年02期 No.58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峡江地区汉代移民初步研究

    索德洁;

    在配合三峡大坝建设的考古发掘中,峡江地区发现大量汉唐时期的遗址,遗址的增加表明此时峡江地区人口也有大幅的增加,再结合文献上所记载的人口增长,本文认为汉代峡江地区有大批移民徙入,移民的徙入和峡江地区的交通、盐业发展有密切关系。

    2008年02期 No.58 113-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 试论清末重庆的职业教育

    吴洪成;

    重庆近代职业教育兴起于清末"新政"时期,依照"新学制"的规定,设立了实业学堂及专门学堂,从教育目标、内容到教育方法都旨在培养实用技术人才,服务于重庆近代农、工、商业的发展需要。重庆职业教育制度的形成,对重庆教育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8年02期 No.58 120-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 向家坝水电站建设对宜宾地区文化的影响

    毛克强;郭五林;彭华;

    向家坝水电站建设,涉及到淹没区的居民、果农,也涉及到相当数量的文物和民居,给宜宾地区文化带来正负方面的影响。

    2008年02期 No.58 12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民族文化

  • 四川平武白马藏族北川羌族村寨布局与建筑形式演变研究

    唐光孝;

    近百年来,四川绵阳境内的平武白马藏族与北川羌族的传统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居住环境、村寨布局和建筑形式等方面的变化尤具代表性,并烙上了深深的时代印痕。笔者根据近三年的间断实地考察,把两个民族这几方面的变化作了对比分析和讨论。

    2008年02期 No.58 134-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西蜀岷山: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兼谈岷山历史文化资源的产业价值

    徐学书;

    西蜀岷山是古史传说记载中的中华人文女祖嫘祖和夏朝奠基人大禹的诞生地、中华圣山"海内昆仑山",是古蜀文明、中国神仙文化和道教的发祥地,古代文献记载中的长江江源地区和山川崇拜的至尊之地,中国西南藏羌彝民族的重要篮之一。岷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中华文明史上应当占有崇高地位。应加强对岷山地区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开发利用好岷山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岷山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推动四川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2008年02期 No.58 140-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4K]

研究与探索

  • 对开展文化事业价值评估的思考

    谭晓钟;

    文化事业价值评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文化事业价值评估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需要从其作用、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本文对开展文化事业价值评估,建立运行机制和考评机构提出了有益的探索。

    2008年02期 No.58 147-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文化视野中的大学科学精神

    庾光蓉;

    本文通过对文化尤其是文化结构和心理的解析,探讨大学文化生成的本源,揭示大学科学精神沿袭至今的文化动力和惯性,阐明科学精神在大学发展中的意义与价值。

    2008年02期 No.58 15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和谐社会中的民生问题探究

    杜生民;

    民生问题是一切文明社会共同关注的根本性问题。在我国社会转型期,有效的解决民生问题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中国社会发展只有真正落实到保障民生与改善民生上,才能全面而具体的构建和谐社会。

    2008年02期 No.58 15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