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论坛

  • 征稿征订启事

    2005年03期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 中坝文化与宝墩文化辨

    孙智彬

    同处于四川盆地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单元内的中坝文化与宝墩文化,虽然在遗迹、遗物等方面存在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因素,但它们之间的差别却更为明显,而且在来源和去向以及分布范围的中心区域上截然不同,应该是属于在时间上大体相当,在空间上不同分布,各有其文化内涵和特征的两个不同的考古学文化。

    2005年03期 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 论战国末秦汉之际巴蜀文化转型的机制

    段渝

    从战国末叶秦灭巴蜀到秦汉之际,是巴蜀文化的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巴蜀文化从先秦独立王国形态和民族性质的文化,向秦汉统一帝国内的地域形态和以秦汉文化为符号的中华文化的亚文化转化。巴蜀文化在转型过程中,发生了极为深刻的文化解构、文化重组和文化整合。其结果,一方面,巴蜀文化经过分化和重组,获得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生机;另一方面,通过与秦汉文化的整合,使它在保留其精髓的基础上表现出整体进化的新姿态。创造性适应(变革)与连续性发展(继承),成为巴蜀文化转型的重要内容。

    2005年03期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三国蜀经学发展考论

    刘运好

    三国是一个经学式微的时代。与魏国和吴国相比,蜀国经学更见衰落。然而,经学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在蜀依然存在,并且缓慢地向前发展。本文通过史料钩稽,考论了蜀国经学学者与著作、学术渊源、经学特点以及经学的发展走向及其成因。

    2005年03期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苏氏蜀学的学术渊源

    王书华

    苏氏蜀学是由三苏父子创立的儒学派别,它与荆公新学、二程洛学相对立,是北宋中期儒、佛、道三教融合的时代潮流的产物。苏氏蜀学的学术渊源是以儒为宗、援佛入儒、援道入儒、援诸子以入儒。它的最大的学术特点是驳杂。

    2005年03期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 蜀汉政权建立后的开疆拓土

    王小蓉

    蜀汉政权建立后,基于自身的需要四处开疆拓土,目的在于增强自身实力,在三国鼎立中取得优势。蜀汉政权的开拓行动贯穿整个蜀汉历史。

    2005年03期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东晋至唐朝江南文化特征新论

    景遐东

    东晋至唐代,江南社会普遍崇尚文教,文学艺术不断繁荣发展,江南居民的灵秀颖慧与江南文化的柔性特征进一步发扬光大;同时传统的刚性特征又有保留,不仅下层民风勇悍刚强,许多文士也带有尚武之气,而其清狂豪纵、奔放洒脱的性情更是刚性特征的表现方式。

    2005年03期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清前期台湾学宫建设探析

    刘正刚,魏珂

    清代统一台湾后,台湾的整体开发进入了高潮。为了加强对台湾移民社会的管理,台湾官员十分重视推广教化,他们想方设法筹措资金,以大陆学宫为蓝本在各地建设学宫。台湾学宫建设经历了由简陋向规模化发展的过程,显示了台湾文化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03期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古代山东的海神崇拜与海神祭祀

    王赛时

    在山东沿海地区,自古以来就流行着海神崇拜的习俗,人们通过这种崇拜意识来表达自己对海洋的认识。同时,沿海居民还经常举办祭祀海神的活动,用以祈求海事平安。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山东沿海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神文化。

    2005年03期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战争与古代中国城市衰落的历史考察

    蔡云辉

    战争与城市作为两种不同属性的客观存在,在阶级社会始终相伴相生。从春秋战国到鸦片战争前,连绵不断的战争,不仅导致中国城市文明的历史积淀惨遭摧残,也使无数城市由盛及衰,甚至步入消亡之途。

    2005年03期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 客家研究史略

    黄杰明

    客家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正在中国甚至世界学术界兴起,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它感兴趣,并引起了世人的关注。本文试对客家学进行初步的探讨,阐明客家学的概念、内容、意义及其兴起、发展过程,指出客家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2005年03期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李膺《益州记》佚文考辨

    唐建

    梁蜀人李膺《益州记》,又名李膺《蜀记》,是除《华阳国志》以外古代巴蜀最有影响的地方志之一。其成书年代在梁天监七年(509)之前。李膺《益州记》佚文存世数量较多,但从内容分析,部分佚文应成于隋、唐,作者不应是李膺,而很可能是隋李充或唐郑。再古籍所引撰者失名《益州记》的佚文,多被误断为梁李膺所作。本文将非李膺所撰《益州记》之佚文33条,加以辨析。

    2005年03期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谫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

    陈国军

    本文通过张思廉《玉笥集》、陶振《杀虎行》、瞿佑《乐府遗音》、《香台集》等文献,以及军备名称、《三国志通俗演义》痛贬扬雄和元末明初诸人的题画诗等文化现象,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罗贯中明初时才开笔,至洪武二十九年后,最迟也不能晚于永乐十七年完成的一部巨著。

    2005年03期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世说新语》中的裸袒之风

    宁稼雨

    本文认为,与《晋书》等文献中全盘否定魏晋士人裸袒行为的指责不同,《世说新语》所描写的士族穷奢极欲生活方式所表现的裸袒行为与魏晋士人以反礼教为目的的裸袒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貌似荒唐的放诞行为有其严肃的内涵,是魏晋士人渴望精神和人格自由的表现。

    2005年03期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艳冶之游与文化情怀——论《板桥杂记》

    钟继刚

    清初余怀的《板桥杂记》,以梦幻式的记录,追思明季江南金陵妓家风月,对其中人、事、物做了诸多细致入微的展示,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的青楼文化,也折射出晚明的社会风气和明清易代的历史巨变。但遥指前朝的故国之思并非有力的政治诉求,而是一种个人失落和文化失语。

    2005年03期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论周作人散文的审美趣味

    杜春海

    从内容题材的取舍与艺术表现两方面对周作人散文的审美趣味的表现与形成进行微观解读与宏观审视,可以看出,周作人散文的审美趣味主要表现为朴拙、雅致清朗、重厚、苦涩、中庸、通达、有别择等。审美趣味的形成跟他的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密切相关。

    2005年03期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小说唱响的秦之声——陈忠实小说的关中方言与民俗色彩

    韩承红,江秀玲

    对陈忠实小说的评论成果颇丰,但是对陈忠实小说的语言尤其是对其在方言使用方面的成就尚缺乏深入系统的考察和具体的举例论证,这实际上也是近年来地域文化小说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缺憾。本文通过量化分析研究陈忠实小说的关中方言使用情况,进而分析陈忠实小说使用丰富的关中方言的艺术效果,认为方言的精心提炼和大量使用,强化了民俗色彩,具有独特的文学审美价值。

    2005年03期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宋初僧人对儒家中庸思想的认识与回应——以释智圆和释契嵩为中心的考察

    韩毅

    《中庸》是儒家重要的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包含了先秦以来学术界共同探讨的天命、性和道等一系列重要的哲学概念,是中国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一种道德实践原则和处世待人方法。尽管儒家以中庸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但在唐代以前,除梁武帝作《中庸义疏》外,《中庸》并未引起儒家学者的重视。中唐以来,韩愈、李翱为复兴儒学,在哲学领域内对抗佛教,遂对中庸思想进行了阐发。宋代时,《中庸》成为中国思想界尤其是儒家关注的重要话题,成为除五经之外弘扬儒学思想新的重要典籍之一。既然《中庸》对振兴和弘扬儒学如此重要,那么在唐宋思想转型中,宋代僧人对中庸思想的认识与回应如何?对宋代哲学史和思想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学术指向?目前的研究尚显薄弱,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本文以宋初名僧释智圆和释契嵩为主,探讨了宋学形成前僧人群体对儒家中庸思想的认识与回应。从宋代中国哲学思想史发展的历程来看,智圆、契嵩对儒家中庸思想的认识与回应,对于提高儒家理论思维水平,探究事物的本原和规律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这种认识与回应也为宋代学术界提出了重建社会秩序与思想秩序的一种策略,昭示了后来中国思想世界中主流知识、思想与信仰的走向,而相当多的宋代士大夫尤其是宋学中的理学派,对这种走向与策略表示认同。

    2005年03期 9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 古代与近代之仁的比较研究——仁的历史变迁与当代启示

    魏义霞

    不论是在中国古代还是在近代哲学中,仁都是一个重要范畴。然而,古代与近代哲学家所讲的仁却迥然不同。本文从统辖范围、思想内涵和立论根基三个方面进行比较,揭示仁在不同时期的时代风韵,领略中国哲学的递嬗脉络和一以贯之的人本精神。文中指出,古代之仁基本上宥于伦理学、人性论或政治学领域,近代之仁保留了在上述领域的统辖权,同时成为一个地道的哲学范畴;古代之仁是一种强调亲疏之分、尊卑之别、长幼之序的等差之爱,打上了深深的宗法等级的烙印,近代之仁则是自由、平等、博爱的哲学浓缩,流露出资产阶级的向往和渴望;古代之仁的立论根基是天命论,上天是仁的合理性的最终依托,这使古代之仁显现出客观唯心论的理论形态,近代之仁的立论根基是西方传来的自然科学,仁成为心力的一种表现,显现出主观唯心论的理论形态。

    2005年03期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 蒙文通理学思想探讨

    刘兴淑

    国学大师蒙文通先生治学广博,曾自述诸学中唯理学所得最深。他的理学思想数度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都可归本于孟子。他认为儒家道统自孟子之后不曾断裂;认为《大学》深得思、孟之旨,至阳明《大学》之义尽,洙泗之蕴得以充分阐发;他既看到了理学内部程朱派与陆王派两派之间的区别、儒家与佛教的差异,又倾向于折中两派,糅合儒、释。

    2005年03期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儒家文化与中医药学

    俞荣根,洪蕾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和保存最为完整者,又是唯一继续发挥着功能并仍旧产生着影响的中国学术。儒家文化乃中医药学的精神家园。儒学的思想精华从人本精神、天人合一、阴阳五行、执中权时、君子人格等五个方面指导和成就了中医药学。近百多年来,中医药学随同其文化母体———儒家文化一起不断遭受打击与围剿乃至扼杀。当今,“回归自然”渐成风潮,文化多元、科学多元成为共识,“针灸热”、“中医热”遍及五洲,中医药学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新机遇。中医药学的现代发展并不等于“西医化”,“中西医结合”只是中医现代发展的一种模式或方向。中医药学的振兴最终还期待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的复兴。

    2005年03期 11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 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信”——对“五四”以来中国三次文化宣言的诠释

    黄有东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质上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也就是如何建设成有中国特色的本位文化。“五四”以来中国三次文化宣言《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甲申文化宣言》,其显主题是中国学者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认识问题,隐主题是中国本位文化的建设,即有建设中国特色的本位文化问题。从文化心理来看,这三次文化宣言展现的是中国文化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觉”到真正确立“文化自信”的复杂心路历程。

    2005年03期 118-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论“民族走廊”及“二纵三横”的格局

    李星星

    “民族走廊”的概念自1979年费孝通先生首先提出后,学术界对概念本身以及与之相关的具体内容的研究尚不充分。作者对“民族走廊”的产生、定义及其历史作用和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依据历史上有关民族活动的情况,结合地理方位,认为“民族走廊”的全国格局,为“二纵三横”的构架,“二纵”即南北纵向的“藏彝走廊”和“土家—苗瑶走廊”,“三横”为东西横向的“壮侗走廊”、“阿尔泰走廊”和“古氐羌走廊”。

    2005年03期 124-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 西藏地方文献考略

    张莉红

    有关西藏的地方文献不多,本文择其要者加以考释,主要探讨文献形成背景、作者简况、版本源流、文献价值,并对某些文献的讹误做了必要的订正。

    2005年03期 131-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 人文精神与高等教育

    李戎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已成为21世纪大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确存在着一个普遍事实,即高校人文精神大面积失落,大学生人文精神严重欠缺。本文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从时代特征、社会背景、教育观念和教育制度等方面分析了当今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教学对策。

    2005年03期 138-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从“囚徒困境”博弈文化现象看辩诉交易制度

    肖明辉

    “囚徒困境”是非常典型的博弈文化现象,简单明了地反映了博弈的根本特征。从“囚徒困境”博弈文化现象可以看出,辩诉交易制度有利于司法资源的合理配置,分化瓦解犯罪分子,使简易审判制度进一步规范化。

    2005年03期 142-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 汉字文化圈内的域外汉文小说

    陈辽

    汉字文化圈有过五次扩大。随着汉字文化圈的扩大,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相继出现了汉文小说。朝鲜汉文小说总字数在1000万以上,日本汉文小说达数十种,越南汉文小说也达数百万字。为加强域外汉文小说的研究工作,应从资料的收集出版、小说研究的多种角度和文化交流的视野三方面拓展空间。

    2005年03期 145-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卡夫卡的中国文化情结及其深层心理内涵——以卡夫卡对袁枚《寒夜》一诗的“着迷”为例

    林和生

    卡夫卡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过长期的深入研究。这种研究既源于现代犹太人对异质文化的一般兴趣,也出自卡夫卡个人无意识的深层心理需要。卡夫卡中国文化情结的突出表现,见于他对清代诗人袁枚《寒夜》一诗的“着迷”。《寒夜》一诗包含着生动而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内涵,有可能为卡夫卡提供他所需要的心理图像。他对《寒夜》一诗的“图像学”解读,充分反映了卡夫卡文学斗争的艰巨、微妙和复杂。据此,后人有可能对卡夫卡的牺牲和贡献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2005年03期 149-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黄河长江上游史前文明互动研究的新进展——青藏高原东麓史前考古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西部考古协作会记略

    陈剑

    2005年03期 15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中国哲学史学会2005年年会综述

    何睿洁

    2005年03期 158-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 参考文献标注规定

    2005年03期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