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论坛

  • 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文化渊源

    魏文彬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同时也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继承并弘扬了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理论结晶。本文试从“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原则和理论出发,探索其深...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 宋朝社会与中华文明

    胡昭曦

    一、引言宋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经历了北宋、南宋两个阶段,历时共320年(公元960年—1279年),北宋(960—1127)建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南宋(1127—1279)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宋朝的疆域比较小。同宋朝并立的较大的政权...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略论中华学及其有关问题

    萧君和

    在中华民族即将与全人类一起跨入21世纪的时候,在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胜利,以社会主义为基础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已经开始的时候,中华学在中华大地应运而生。我们有必要就中华学及其有关问题作简要的说明。一中华学的出现,是中华民族“自...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中国古代传统兵学和平的价值取向

    林斌

    和平是一种与战争相联系的、反映人类社会秩序与和谐的外部状态和表面特征。人类对和平理想的不懈追求及和平智慧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得以不断强化。在中国浩瀚的历史文化中,和平的意义不仅仅被理解为一种处理国际关系时的最高准则,同时也把它视为一种崇高的社会理想,...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从兵出祁山与兵出子午看诸葛亮的得与失

    戴承元

    蜀汉章武三年(223)四月,刘备殒命白帝城,托孤于丞相诸葛亮。诸葛亮为实现匡扶汉室的初衷,于建兴五年(227)三月上表出师驻汉中,筹备北伐曹魏。在伐魏的进军路线上,诸葛亮主张兵出祁山,以关中为基地,进而夺取中原。魏延则建议诸葛亮统大军出祁山,他自己率...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 蜀与夏──从考古新发现看蜀与夏的关系

    林向

    蜀与夏同源,有文献足征。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载:“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喾(应作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但是,近代史家都有怀疑和否定的。早在五十年代...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试论古代巴蜀文学特征

    李凯

    与整个中国古代文学源自先秦不同的是,古代巴蜀文学文人创作主要是从汉朝开始的。晋代著名文学家左思在其《蜀都赋》中饱含激情和歆羡地写道:近则江汉炳灵,世载其英。蔚若相如,白爵若君平。王褒炜烨而秀发,扬雄含章而挺生。幽思绚道德,扌离藻扌炎天庭。夸四海而为隽...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中国现代民间陶瓷及其文化内涵

    杨永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制作技术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在原始社会便发明了制陶技术,在汉代发明了制瓷技术。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官窑陶瓷未出现之前,所有的陶瓷都是民间生产的。在官窑陶瓷产生之后,民间陶瓷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植根于民间,在全国各地发展...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区域历史文化刍议

    孟世凯

    自八十年代以来,区域历史文化的研究日益兴盛。区域历史文化又被称之为“地方历史文化”、“地区历史文化”。但以地方、地区称之则有其局限性。历史文化大多溯源于先秦时代,当时的地域概念与后世尤其近现代的地方行政区划是有所差异的。区域历史文化的全面研究,是伴随...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 论齐文化的模式和特点

    邵先锋

    山东素称齐鲁之邦,是因为在山东海岱之间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大地上,曾经存有两支优秀的传统地域文化,一曰齐文化,一曰鲁文化。齐文化渊源于山东地区史前考古文化、东夷文化、殷商文化和姬周文化,初步形成于西周初叶的姜太公封齐建国,与鲁文化初步整合于西汉前期的“...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楚国人质外交小议

    贾继东

    在烽火四起、群雄逐鹿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尔虞我诈,信誉难立。各国出于求援、求和、联盟等政治军事行动的需要,常常把太子、公子或卿大夫送到他国做人质,以作为履行诺言或接受某项条件的信誉担保和风险抵押,这其实就是把一种特殊的贽、特殊的礼物送给盟国做抵...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本义考

    陈玉屏

    《论语·八佾》:“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后世之人几乎都将其解释为“华夏即使在暂无君主时,其政治秩序也比蛮夷之邦有君主在位时要好。”由于儒家学说早已成为历代王朝实施统治的理论指导,因而对孔子此言的上述解释,在处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关...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 三峰郑道传的儒佛道三教观

    赵骏河

    一、绪言三峰郑道传(1337?—1398)是韩国高丽王朝末朝鲜王朝初,领导当时时代精神的思想家、政治家,及一代儒学学者。他既是朝鲜王朝建国的开国功臣,又是将儒学推为朝鲜王朝国学的一等功臣。三峰自小就喜做学问,从儒家经传到礼乐、制度、阴阳、军事、医学等...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司马相如与汉代四川的局限

    Steven F·塞基,胡光伟

    司马相如是来自蜀地的汉朝人。他是第一位以完美而可信赖的人格进入史书记载的四川人,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边境外交家、汉代的官员和绅士。以前所有关于四川的文献资料,不是象末代开明王那样的半野史,就是作为征服者和毁灭者被派到四川的外来者的故事,在四川历史中只扮...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一本有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好书──评介《历史科学与爱国主义教育》

    朱铃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深入持久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需要。江泽民同志指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国共产党及其三代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 一部颇具新意之作──读《再铸民族魂──中国伦理文化的诠释和重建》

    唐永进

    神交已久、未曾谋面的黑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柴文华先生惠赠新著《再铸民族魂——中国伦理文化的诠释和重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拜读一过,收获甚多,深感这是一部厚积薄发、颇具新意之作,其突出特点如下:选题科学新论颇多近年来,哲学界、伦理学界对...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 传统文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历史使命

    萧克

    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文化究竟负担什么样的历史使命?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也就是说,信息、科学、技术的生产、创新、传播、应用,在经济生活和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未来国家、区域以...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 弘扬优秀传统 实现“文化自觉”

    费孝通

    继承、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我们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多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五千年来,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我们说的炎黄文化,就是以炎帝、黄帝为象征,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从我的认识来说,世界上没有一...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k]
  • 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开拓新局面

    程思远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成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牢不可破的精神力量。深入研究中华文化,让全世界了解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广大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近年来,中华文化研究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 中华文化研究要关注时代的新发展

    冯举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文化与经济、政治不是相互绝缘的,而是密切联系和相互渗透的,所以我们研究文化,不应当孤立地就文化研究文化,而应当联系经济...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 继承大禹精神 弘扬大禹文化──在夏禹文化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章玉钧

    “禹生西羌,德被中华”。值此六月初六这个传统的大禹诞日之际,我们巴蜀子孙和海峡两岸人士,在大禹乡邦之地,举行大禹文化学术研讨会,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我谨代表四川省政协对会议表示热烈的祝贺,对远道而来的台湾川籍乡胞和到会的学者、教授、企业家们表示亲切...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 从现代科学反思大禹治水

    熊达成

    《禹贡》载:“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底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至于大亻丕,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这里,“播为九河”就是黄河河口治理的一种技术措施。黄河的特点是输沙量大。现今输沙量每年达16亿吨,其中...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 天理、国法、人情的冲突与整合──儒家之法的内在精神及现代法治的传统资源

    俞荣根

    中国自秦汉至清末的两千多年中,社会性质未变,政治结构未变,法律体系也未变。有人称之曰:这是一个超稳定的系统。就这个系统的政治法律层面而言,是以儒家之精神为精神的,尽管实际上是“外儒内法”、“阳儒阴法”,但法家的东西毕竟还是上不得台面。那么,在政治法律...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论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动力机制的转变与优先发展的条件

    何一民

    城市的发展、变化受到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诸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制约和影响。近代以来,外部的因素越来越多的影响着中国城市的发展演变。中国城市不再只是政治中心城市优先发展,经济中心城市优先发展也成为一条新的规律,一批新兴经济中心城市崛起,并初步奠定...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东周秦汉时期的惧刑心理及其对丧葬习俗的影响

    萧安富

    先秦时期是我国刑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刑不上大夫”作为一条重要原则是当时法律的一个显著特点。荀子云:“由士以上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必以法数制之。”①刑不上大夫,是因为春秋以前,社会教育属于官学,只有贵族士大夫才有权享受,所以他们知礼仪,如果违礼,...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 凸显道学文化的人文精神──读《玄境──道学与中国文化》

    方国根

    在中国文化思想的历史长河中,儒学文化与道学文化是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两大文化传统,二者互补互济,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整体系统。《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道学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道学肇起于黄、老、庄的思想学说,其所建构的“玄之又玄”的形而上学的...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 《道德经》与当代社会研讨会综述

    孟彦

    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文化研究所、《中华文化论坛》编辑部联合主办的“《道德经》与当代社会”研讨会,1998年9月24日在成都举行。到会的专家学者共约30人。《道德经》是我国春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老子的代表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典籍之一。它言简意赅,博...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 大禹诞辰纪念会暨四川夏禹文化研讨会简述

    四川省历史学会夏禹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于1998年7月28日(阴历六月初六,夏禹诞辰日)至30日,在传说中的夏禹出生地——四川省都江堰市龙池御龙宫举行大禹诞辰纪念会暨四川夏禹文化研讨会。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和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领导及台湾省四川同...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 天爵、良贵、圣人──试论孟子的价值观

    马振铎

    春秋战国时期剧烈的社会变革,从根本上动摇了以人的等级身份确定其尊卑贵贱的价值观念,一种以道德的高下作为判断一个人价值的最主要标准的新的价值观念悄然出现。这种新的价值观念在叔孙豹关于“三不朽”的论述中已见端倪。在叔孙豹看来,和贵族等级身份联系在一起的世...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道的解析

    孙以楷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老子》五千言,前人概括为道经与德经,“道”与“德”自是其基本范畴,但比较起来,道才是最基本的。“德”是“道”在具体事物中的体现,是各类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是客观事物得自于道的,故称“德”。正因为如此,所...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 论宗密的方法论模式

    向世山

    宗密(780—841年),果州西充(今四川西充县)人,世称圭峰禅师,且身肩二任,既是华严宗第五祖,又是禅宗荷泽系的四传弟子①,是唐代著名高僧。尽管后世禅宗徒对他颇有轻视、指责之意,②但是宗密以他大量的著述赢得了后人,特别是近现代佛教学者的高度评价,如...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下载本期数据